中華歷史,源遠流長,但是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是從甲骨文記載的盤庚遷殷開始,至今約3300多年。盤庚遷殷之后,商朝也被稱為殷朝。中國最早有明確歷史年份記載的歷史,是從周武王的九世孫、周朝第十位國王---周厲王姬胡被國人趕下王位,周朝實行周召共和的那一年開始,這一年是公元前841年,距今有2861年。姬胡因為剝奪國人利益,壓制國人言論,國人在“道路以目”(在路上相遇之時,不敢說話,只能以目光交互來交流信息)之后,發(fā)動國人暴動,將周武王的九世孫姬胡趕出國都。自此之后,中國進入信史階段(可信的歷史階段)。 盤庚遷殷之前的歷史,是從盤古開天,女媧造人開始,即沒有當時文字記載,也沒有確切年份。在這段歷史時期,戰(zhàn)爭傳聞之外的道德傳聞,是堯舜禹的王位禪讓傳說。當然,禪讓與讓國不同,前者是讓國者瀕臨死亡之前,決定把王位傳給賢者,并且在自己死亡之后,讓賢者繼位,而不是傳給自己的后裔。后者是讓國者具有成為國君的資格之后或者是坐上王位之后,將王位傳給賢者,不是在自己死后,才讓賢者繼位。 按照歷史記載,在先秦時期,中國歷史上有十大讓國事件,最早是在三皇五帝時期,第一個是許由讓國事件,第二個是務光讓國事件。當時,堯帝準備禪讓王位,先準備將君位禪讓給許由,許由二話不說就逃走了,而且還跑到一條小河邊去洗耳朵,表示聽了堯的話,自己的耳朵被污染了。之后堯帝又準備將君位禪讓給務光,務光也是二話不說就逃走了。最后堯帝將君位禪讓給舜,舜接受了王位。就這樣,據(jù)稱舜開創(chuàng)了中國的大虞王朝(虞朝)。這是禹所開創(chuàng)的夏朝之前的一個朝代。 但是上述的兩次讓國事件,是在文字記載之前的時期所發(fā)生,屬于傳聞,不屬于信史。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的讓國事件(將王位推讓給別人的事件),在先秦時期,一共有八件。一是商朝末期周國的太子泰伯讓國,二是商朝末期孤竹國的太子伯夷讓國,三是商朝末期孤竹國的公子叔齊讓國,四是東周時期宋國的太子宋茲甫讓國,五是東周時期宋國的公子目夷讓國,六是東周時期曹國的公子子藏讓國,七是東周時期吳國的公子季札讓國,八是東周時期燕國的國王姬噲讓國。從商末到周末這近一千年歷史時期里的這八次讓國事件中,伯夷、叔齊、宋茲甫、目夷,這四人是屬于商朝貴族,泰伯、子臧、季札、姬噲,這四人是屬于周朝貴族。 中國現(xiàn)在的行省區(qū)劃主要是來源于元朝,元朝以前的朝代,行政區(qū)劃主要是來自于周朝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西周與東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國家,基本上是產生于牧野之戰(zhàn)之后的周武王與周成王的分封,也就是說,是靠征戰(zhàn)勝利而獲得建立國家,但是,有一個國家是例外的,這個國家就是吳國。吳國的建立不是依靠戰(zhàn)爭,而是依靠和平。 第一個讓國事件,是商朝末期周國的泰伯讓國,關于泰伯讓國的事跡,吳氏族人耳熟能詳,因為泰伯是吳氏立姓始祖。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姬亶)的長子,古公亶父想把王位傳給泰伯的三弟季歷,泰伯知道父親的心意之后,與二弟仲雍離開渭水北岸的周國,將王位讓給三弟季歷,泰伯仲雍兄弟二人遠赴東南,在一千公里之外的長江下游南岸的江蘇無錫梅里建立吳國。泰伯被孔子譽為“至德(極高道德)”,吳國也被稱為“至德名邦”。 《史記》明確記載:太伯奔荊蠻,自號勾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者千余家,立為吳太伯。吳國是因義而歸,從而結成國家。 由此可見,吳泰伯在信史中是辭讓王位第一人,也是和平建國唯一者。 信史之中,第二個與第三個讓國事件,是發(fā)生于商朝的孤竹國,時間約為泰伯讓國奔吳一百多年之后。孤竹國是與商朝王室同宗的墨姓諸侯,位置在古代的燕國,現(xiàn)今的河北唐山一帶。商朝末年,孤竹國的國君墨初(墨子朝)遺命立第三子叔齊為君,叔齊名為墨智,字為公達。叔齊講究長幼有序,所以不接受君位,并將君位轉交給長兄伯夷,伯夷名為墨允,字公信。伯夷也不接受君位,于是兄弟二人就離開孤竹國,向西南行走一千多公里,來到周國。在周武王伐紂的時候,兄弟二人還扣馬諫阻,不讓武王伐紂,認為武王伐紂不合君臣之道。在武王滅商之后,他們恥食周粟,餓死于黃河南岸的河南洛陽偃師市首陽山。三百八十多年后,東周春秋時期,孤竹國被齊桓公所滅。 第四個與第五個讓國事件,是發(fā)生于孤竹國滅亡八年之后,地點是在首陽山以東約三百公里的宋國(現(xiàn)今的河南商丘)。宋國國君宋桓公的次子宋茲甫是宋桓公的嫡子,宋茲甫有一位兄長,名為目夷,目夷的母親是地位一般的妾侍,因此,目夷是庶子。茲甫以嫡子的身份被立為太子。公元前652年,宋茲甫的父親宋桓公病重,宋茲甫認為目夷年長,而且仁義,所以懇求父親把太子之位讓賢于庶兄目夷。但是目夷認為,宋茲甫肯把國家讓出來,這是最大的仁,而且廢嫡立庶,不合禮制。于是目夷逃到衛(wèi)國,茲甫的太子之位沒有讓出去。雖然茲甫在第二年還是登上王位,但其讓王位的誠心是肯定的。后來茲甫成為宋襄公,目夷也成為宋國的國相,二人均享有讓國之美名。宋襄公執(zhí)政期間,處處以仁義為旗號,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最后在泓水之戰(zhàn)中,宋襄公因為強調仁義而兵敗受傷,次年傷重而死,后葬于襄陵(位于河南商丘睢縣)。三百六十多年后,宋國被齊國、楚國、魏國所滅,國土被這三國瓜分。由于孔子、墨子、莊子和惠子四位圣人,都出自于宋國,商丘由此被譽為“中國圣人文化圈”,河南商丘可謂“至圣名邦”,與江蘇無錫的“至德名邦”相媲美。 第六次讓國事件是發(fā)生于宋襄公讓國事件76年之后,地點是在宋國以北約70公里處的曹國(山東菏澤定陶)。公元前578年,曹宣公去世,曹國公子姬負芻殺了他的哥哥姬強(曹強),自立為國君,成為曹國第十九任國君曹成公。負芻的弟弟子臧準備逃亡,曹國人都要跟隨他逃亡。曹成公承認自己的罪過,請求子臧留下來。之后子臧返回曹國,還把自己的地盤交給曹成公。兩年后,公元前576年,各個諸侯國聯(lián)合討伐曹成公,并逮捕曹成公,準備立子臧為曹國國君。子臧說:古書上說,圣人通達節(jié)義,其次保守節(jié)義,最下失去節(jié)義,做國君不合于我的節(jié)義,我雖然不能像圣人那樣,但是豈敢失節(jié)?于是子臧南下七十多公里,逃到同樣講究仁義的宋國。一年后,在曹國人的請求下,子臧回到曹國,曹成公也被釋放回到曹國,子臧把他的封邑和官職全部交出去,不再做官。曹成公繼續(xù)擔任曹國國君,直到二十年之后去世。 第七次讓國事件是發(fā)生于吳國,事件的主角是季札,季札正巧出生于曹國的子藏推讓王位的那一年,公元前576年。季札是吳泰伯的第十九世孫,也是吳氏先祖之一,所以吳氏族人對季札的事跡非常熟悉。公元586年,在季札十歲的時候,吳國國君壽夢繼位,并自封為王,吳國國勢逐漸強大。幾年之后,吳王壽夢看到季札聰慧賢能,熟悉中原文化,講究禮制禮儀,于是想讓季札繼承王位,但季札是壽夢的第四子,認為自己繼位不合禮制,而且也有可能同樣出于中原禮教的原因,季札不認同父親壽夢自封為王的行為,同樣認為這不合于封建禮制,所以就拒絕繼承王位。于是壽夢決定,在自己去世后,讓兒子們采取兄終弟及制,最后傳位給季札。公元前561年,壽夢去世,季札的長兄諸樊要讓位于季札,季札說:以前曹成公不義,各諸侯國以及曹國人欲立子臧為國君,子臧逃離曹國以成就曹成公,并且子臧還說自己要做到“能守節(jié)義”,我季札雖然不材,但是愿意跟隨子臧之義。由于子臧讓國事件正好發(fā)生于季札出生的那一年,所以季札應該對此事印象深刻。但是吳國人堅持要立季札為吳王,季札于是拋棄自己的官邸,也拋棄自己的奉祿(工資),搬到鄉(xiāng)野,過上了自食其力的農耕生活。 季札辭讓王位之后,還有很多著名的賢能事跡,讓世人尤其是吳氏族人津津樂道。在季札的兄長為王時期,季札擔負外交工作,觀周樂于魯國,對各國音樂逐一品評剖析,評說諸侯盛衰。還出訪徐國、齊國、鄭國、晉國、衛(wèi)國等,交游各國賢人與君王,獲得各國好評,季札留下的徐墓掛劍的事跡,為吳國贏得聲譽。后來由于季札推讓王位之后,沒有處理好吳國王位的繼承問題,導致吳國發(fā)生宮廷血腥政變,引發(fā)吳國王室內部的分裂,消弱了吳國的力量,為吳國滅亡留下了隱患。在季札第一次辭讓王位的88年之后,也是在季札去世10年之后,吳國滅亡。 先秦時期發(fā)生的第八次讓國事件,是發(fā)生于季札第一次讓王位的245年之后,也是在吳國亡國157年之后。地點是在燕國,也就是商朝末年的伯夷叔齊讓國事件所在的孤竹國附近,此時的孤竹國的地盤屬于燕國。燕國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召公建立的國家。公元前316年,崇信儒家禪讓學說的燕王姬噲,在繼位五年之后,決定廢除自己兒子姬平的太子地位,把自己的王位禪位于國相子之,自己向子之稱臣,并且出居別宮。 與季札讓王位之后很久才引發(fā)血腥事件不同的是,燕王姬噲讓王位,立即引起了巨大的血腥事件與動亂。 在燕王姬噲讓出王位,國相子之成為燕國國王并行使國王權力之后不久,燕國將軍市被因為不服子之的執(zhí)政,而起兵攻打子之,死傷數(shù)萬人,在攻打子之失敗后,市被又攻打太子姬平,子之則以平叛為名,打敗市被,并殺死市被,子之還下令捉拿太子姬平。燕國王室成員紛紛逃亡國外。兩年后,在孟子(孟軻)的鼓動下,齊國(田氏齊國)挑起戰(zhàn)爭,發(fā)兵攻燕,姬噲自縊身亡,子之被逮捕之后被剁成肉醬,并且齊軍摧毀了燕國的宗廟,拿走了燕國的祭祀重器。中山國也乘機攻占燕國城池數(shù)十座,燕國幾乎亡國。 但是,趙武靈王(王后是吳孟姚)想吞并中山,不愿燕國就此破滅,于是把流亡在韓國的燕王姬噲之子姬職請到趙國,立為燕王,送回燕國,之后又在秦國的支持下,姬職成為燕王,這即是燕昭王,也稱燕昭襄王。燕國復國成功, 燕昭王繼位后,修復宗廟,并立志向齊國報仇。二十八年之后,燕噲之子燕昭王派大將樂毅,聯(lián)合秦、韓、趙、魏四國,共同伐齊,戰(zhàn)爭開始后,楚國也加入聯(lián)軍。六國聯(lián)軍大敗齊軍,攻克齊國72城,并直入齊國都城臨淄,燕軍為了復仇,同樣也燒毀了齊國的宗廟。齊國只剩下即墨(位于現(xiàn)今的山東青島)與莒城(位于現(xiàn)今的山東日照)兩座城池。燕國在燕王姬之子的努力下,國力達到最高峰,燕國終于復興。五年后,姬噲之子燕昭王去世。齊國名將田單退守即墨城,使用離間之計,把燕國大將樂毅趕走,并使用火牛陣,戰(zhàn)勝燕國軍隊,收復了所有的齊國土地。 這八大讓國事件中,只有泰伯在讓國之后,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吳國。其它讓國事件中,主人翁均是一走了之。在商周時期最后兩個讓國事件中,雖然季札的讓國與姬噲的讓國,都造成了國家的內亂,而且以至于亡國,但是,季札做為德高賢能之人,其后裔十分發(fā)達繁多,在現(xiàn)今約三千萬人口的吳氏族人中,很多吳氏族人都認為自己是季札的后裔。而姬噲有好賢行仁之心,雖然姬噲的讓國之舉幾乎造成燕國滅亡,但姬噲之子終于復國并且讓燕國達到頂盛。正可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燕國姬噲讓王位的事件之后,基本上也是秦朝之后的中國歷史上,也還有很多讓王位的事件,但是,那些很多都是屬于沽名與偽飾的偽道德事件,有的是出于戰(zhàn)爭或宮斗失敗,被迫讓位,以讓位的形式被趕下臺,有的是讓位給自己的后代,實際上自己做太上皇。這與禪讓以及讓國的高尚道德(包括高超的智識智慧)完全無關。 老子的《道德經》崇尚自然,講究天然、天性、合乎自然規(guī)律。按照自然天性,在自然界是自由競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這里并不主張禮讓與辭讓,而是講究競爭與斗爭。但是,人類社會是一個智能社會、智識社會、從而并非一味地講究“爭”。因為人類意識到,一味地講究“爭”,必然會產生瞞騙與暴力的擴散,最后整個人類社會烏煙瘴氣,人類的生存狀況與生活質量將急劇下降。所以,老子的《道德經》在崇尚自然的同時,也推崇慈、儉、退。這是人類智慧的結果,因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當一個人達到明與智的時候,自然會審時度勢、審勢量力,從而決定進退。當一個人處于心有余而力不足或勢不足之狀態(tài)下,老子的《道德經》向他推薦與鼓吹的,就是充滿智識的“退與讓”,以打消其不合時宜與勢局的“有余之心”。 與老子道家不同,孔子儒家強烈推崇“退與讓”,將讓國(推讓王位)置于至德(極高道德)的地位,這在老子道家來看是違背天性自然的,也是滅絕人性的,后世的儒家理學,直接就主張“存天理,滅人欲”。實際上,孔儒推崇退讓,其本意是為強者或賢者讓路,是讓人知道天高地厚識時務,是為人們給強者讓路而制造輿論環(huán)境與退讓的臺階,讓人們在為強者讓路(包括讓國、讓王位)的同時,不會感到過于尷尬,從而減少人類不必要的紛爭,提高人類生活質量。 在“春秋無義戰(zhàn)”的“無義”時期,以義而成的吳國,為了爭取生存空間,成為了一個軍事強國。到了孔子的時期,吳國已經成為了一部可怕的戰(zhàn)爭機器??鬃优c吳王闔閭的年齡相仿,面對吳國這部戰(zhàn)爭機器的軍事能力蒸蒸日上,咄咄逼人,孔子使出了一記招術??鬃邮①潊菄茸嫣┎疄橹恋?,讓吳祖泰伯與周祖文王(周文王姬昌)并列至德之稱號,以圖讓吳祖泰伯的道德至高點,來抑制吳國的軍事優(yōu)越性。然而,這個時候,面對中原各國在文化方面對吳國歧視的同時,吳國王室核心成員對孔子的高度贊譽保持著高度的警惕與謹慎,吳國王室成員沒有產生傲慢的情緒,更沒有出現(xiàn)飄飄然的感覺??鬃映稣胁]有得逞。 吳國王室雖然自吳王壽夢之時開始,自封為王,但中原各國認為吳國連公爵與侯爵的爵位也不是,只是第四等的子爵。后來,在黃池會上,吳王夫差為了吳國爭取第三等的伯爵,也大費周折。 由于吳國王室核心成員的警惕,孔子的招術沒有對吳國造成影響,但是,后來,孔子的高徒子貢出場了。 子貢不僅是孔子的七十二賢人之一,還是孔門十哲之一,子貢名為端木賜,他善于經商,以誠信經商而著稱,留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是孔門弟子中的首富。子貢也善于為官,曾在魯國、衛(wèi)國擔任丞相。在梁羽生的武俠小說《鳴鏑風云錄》里也有一個端木賜,在金庸《天龍八部》里有一個端木元,在古龍的《湘妃劍》里有端木方正,都是以端木為姓。 孔子高徒子貢的出場,緣于陳國王室后裔田常,田常也稱田恒,田成子、是齊國田氏家族第八任首領。 公元前485年, 田常承襲了父親田乞之位。田常(田成子)很有野心,他唆使齊國大夫鮑息弒殺齊悼公,立齊簡公,田成子任齊國丞相。為了擴大田氏家族勢力,讓更多的田氏成員獲得封賞,史稱田成子選齊國身高七尺以上的女子為姬妾,后宮以百數(shù),而且不禁賓客與舍人出入后宮。從而,在田成子死的時候,田成子名義上有七十個兒子,這些姓田的兒子們都獲得官職與田地,田氏在齊國的勢力更大龐大。莊子在《南華經》記載所說的“竊鉤者誅,竊國者侯”,指的就是田成子。 公元484年,田成子為了擴張在齊國的勢力,需要消弱齊國的高固、國佐、鮑叔牙、晏嬰四大家族,于是田成子要高、國、鮑、晏四大家族出錢出人,組織軍隊,討伐魯國。而在這同一年,六十八歲的孔子在周游列國十四年后,回到了魯國。為了保衛(wèi)魯國,孔子派出子貢出訪齊國,勸說齊國攻打吳國,此時的吳國,在吳王夫差的帶領下,已經完成了邗溝(中國最早的運河之一)的開鑿。于是,子貢單槍匹馬,開始了“止吳霸越,亂齊存魯”的征程。 子貢知道田成子想消弱齊國四大家族的用意,于是子貢到齊國對田成子說:吳國的城墻又高又厚,土地又廣又深,兵甲又硬又新,大臣既有才能又衣食豐盛,精良的武器和士兵都在吳國,又派賢明的大夫防守。魯國與齊國交戰(zhàn),達不到消弱齊國四大家族的目的,只有吳國與齊國交戰(zhàn),才可以實現(xiàn)消弱齊國四大家族的目的。 子貢也知道處于荊蠻地位并且以義立國的吳國,急于在諸侯之中樹立一個講義氣的好名聲,于是,子貢南下吳國,對吳王夫差說:齊國如果占領了魯國,就更加強大了,如果吳國在齊國占領魯國之前,援救禮儀之邦的魯國,那是非常顯揚名聲的事情,并且吳國戰(zhàn)勝齊國之后,就可以震懾晉國,也是一件名利雙收的事情。而對于吳王夫差對越國的警惕與擔憂,子貢對吳王夫差說,使滅亡之國復存,使斷絕之嗣得續(xù),是一件名聲非常好的事情,保存越國,就可以向各國諸侯顯示吳國的仁德。并且,子貢還向吳王夫差保證,他可以讓越國派軍隊與吳國一同去攻打齊國,一方面補充吳國兵力,一方面消弱越國的兵力。 之后,子貢繼續(xù)南下,來到越國,對整天擔憂著被吳國滅掉的越王勾踐說:吳王猛暴,民怨沸騰,如果這個時候你用謙卑的言辭吹捧他,再出兵出錢幫助他攻齊,等吳國的精銳部隊消耗在齊國,你就可以趁它疲憊不堪的時候攻打吳國,滅掉吳國,從而保障越國的安全。 最后,子貢挑起了吳國與齊國的大戰(zhàn)。吳王夫差殺掉了把自己兒子安置的齊國的伍子胥,以拯救魯國的行義之名,對齊國發(fā)動艾陵之戰(zhàn)。在艾陵之戰(zhàn)中,吳王夫差大勝齊國軍隊,齊國軍隊傷亡慘重,齊國四大家族的勢力被消弱,而吳國軍隊也損失巨大。兩年之后,在吳王夫差北上黃池,與晉國爭霸之時,越國撕下了溫順的面紗,攻入?yún)菄鴩?。九年之后,吳國被越國滅亡,越國稱霸。 就這樣,吳王夫差沒有死在孔子的“讓王位,稱至德”的贊譽中,卻死在了孔子的門徒子貢的“救魯以顯名;伐齊以取利,這才是聰明人做的事”的誘導之下??鬃記]有做到的事,子貢做到了。 吳王夫差在中原各國對荊蠻吳國的文化歧視的氛圍下,在吳國先前的從一個戰(zhàn)爭勝利走向另一個戰(zhàn)爭勝利的基礎之上,在孔儒們高叫的至德名邦的吹捧之下,在飄飄然的心態(tài)之下,追求德之名、仁之名、義之名、智之名,終于沒有擺脫這樣的陷阱,最終國力衰竭而亡。 吳王夫差的敗亡,似乎是在追求仁義之中犯了錯誤,是在實施仁慈的過程之中犯了錯誤,也似乎是在追求良好聲譽的好名聲的過程中犯下了錯誤,而實際上,吳王夫差從來沒有放松過警惕。越王勾踐用了一代人的時間滅掉吳國,正是彰顯了越王勾踐在增加人口方面卓有成效。當年,勾踐被夫差打敗之后,越國就開始了以舉國之力來鼓勵生育的政策,所以在二十年后,整整一代人,越國的人口取得了大幅度的增長,兵員廣泛,兵力加強。在冷兵器時代,兵力上的優(yōu)勢是根本的優(yōu)勢,從而,最后越國戰(zhàn)勝吳國。 孔儒們口口聲聲仁愛、愛人,給吳國扣上一個又一個好名聲與高帽子,但孔儒們沒有鼓勵吳國增長人口,吳王夫差雖然不缺乏警惕性,但在增加人口這件事情上,吳王夫差并沒有著力過多。最后,卻由于齊國田成子陰謀擴大自我勢力而討伐魯國,以此為開端,最終的結局卻是因為越國極力增加人口,增強兵力,而導致吳國的滅亡。 雖然說春秋無義戰(zhàn),可能是由于缺什么就提倡什么的緣故,在春秋時期卻是一個最提倡仁義的時期。在春秋時期最提倡仁義的國家是殷商后裔建立的宋國。宋國發(fā)起了兩次弭兵大會,為西周和平出貢獻,歷史上以講求仁義而著稱的宋襄公,在成為宋國君主之前,曾經要把君位讓給他的哥哥,他的哥哥逃到衛(wèi)國之后,宋襄公不得己才坐上宋國君主之位,宋襄公和吳泰伯一樣有讓王之美譽,宋襄公在成為宋國君主之后,在泓水之戰(zhàn),堅稱要率仁義之師,不忘大禮、君子不重傷(不再次傷害受傷的敵人)、不擒二毛(不捉拿頭發(fā)花白的敵軍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敵人于險隘中取勝)、不鼓不成列(不主動攻擊尚未列好陣的敵人),被后世的毛澤東稱之為蠢豬式仁義。宋襄公是在泓水之戰(zhàn)中受傷,一年后去世,但是宋國卻并非亡國于仁義。 不過,吳國與宋國不同,吳國以義而立國,以義而亡國,周朝號稱八百諸侯,春秋有五霸,戰(zhàn)國有七雄,但是,在如此眾多的大大小小的國家之中,如同吳國是唯獨的一個以義立國的國家,唯獨以和平建立起來的國家,也是唯獨的一個以義而亡國的國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