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19年第2期 說起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動物,想必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它——身材圓圓滾滾、毛色黑白相間、天生呆萌可愛的大熊貓。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物種,品種稀奇且數(shù)量不多。我國在1988年就將大熊貓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采取一系列保護措施對大熊貓進行圈養(yǎng)。在人類的幫助下,大熊貓的數(shù)量與日俱增。與此同時,在每日相處的催化下人類日漸“臣服”于大熊貓的“可愛殺”。 啃竹、游泳、摔跤、雜耍,大熊貓的一舉一動都顯露出呆萌姿態(tài),“國寶”的稱號由此傳開。 2017年出生的大熊貓寶寶(四川省林業(yè)和草原局供圖) 國寶有一堆名字 頭圓尾短、黑白兩色、體態(tài)豐腴,大熊貓因天生呆萌被世界人民所喜愛??煞單覈糯浼瑓s從未出現(xiàn)過“大熊貓”一詞。幾番考證,原來并非是我國歷史上不存在大熊貓,而是隨著時間推移和人們對其認識的變化,這一物種的名稱在不斷演變。 爬梳歷史,中國人對大熊貓的認識由來已久。時間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一天,在一處叫阪泉的大地上,兩支浩浩蕩蕩的隊伍正在對峙,雙方首領分別是炎帝和軒轅黃帝。天上風云雷動,地上鳥獸嘶鳴,以熊、虎、豹、鳶、鷹等飛禽走獸為圖案的旗幟獵獵作響??諝庵袕浡簥^與躁動的氣息,這是一場決定中華文明走勢的戰(zhàn)爭。隨著一聲號令,雙方部隊戰(zhàn)意凜凜,迅速交織在一起, 互相廝殺。那一戰(zhàn)飛沙走石,天昏地暗,風云為之變色。最終,黃帝部落聯(lián)盟戰(zhàn)勝炎帝部落聯(lián)盟, 統(tǒng)一中原各部。 阪泉之戰(zhàn),于《史記·五帝本紀》中有所記載,“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zhàn)於阪泉之野”。 有觀點認為,這“貔貅”便是我們現(xiàn)今說的大熊貓。 此外,有學者還找出歷史上不同時期、不同典籍中,大熊貓的一大堆名字。如:《書經》稱貔,《毛詩》稱白羆,《峨眉山志》稱貔貅 ,《獸經》 稱貉 ,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稱貘 , 等等。其名稱大致還有 :執(zhí)夷、騶虞、貊、貔、食鐵獸、竹熊、花熊、華熊等等。滄海桑田間,同一個物種居然能衍生出如此多的名字,不得不佩服歷史的神奇之處。 明萬歷年間騶虞圖 在這一串名字中,“食鐵獸”尤為特別。顧名思義,“食鐵獸”意為食鐵的獸類,難道現(xiàn)今愛吃竹子的熊貓在古代還吃鐵嗎?我們的確從文獻中窺到一些關于大熊貓食鐵的證據(jù)。晉朝郭璞在《爾雅·釋獸》介紹:“似熊,能舐食銅鐵及竹骨,骨節(jié)強直?!彼未_愿《爾雅翼·釋獸》記載:“貘, 今出建寧郡。毛黑白,臆似熊而小,能食蛇,以舌舐鐵,可頓進數(shù)十斤,溺能消鐵為水。有誤食針鐵在腹者,服其溺則化。……今蜀人云峨眉山多有之。”在明代袁牧的《新齊諧初集》有更詳細的記述:“房縣有貘獸,好食銅鐵而不傷人,凡民間犁鋤刀斧之類,見則涎流,食之如腐,城門上所包鐵皮,盡為所啖。” 清《古今圖書集成》貘圖 有學者猜測,“食鐵獸”名稱由來是因為那時大熊貓常常到民居覓食,舔食炊具,甚至用強有力的牙齒咬壞炊具。還有一種說法是,在無鹽可食的情況下,大熊貓就會闖進村民家中,舔食鐵鍋里殘存的鹽分,而村民猛然看見鍋旁出現(xiàn)一只獸類,不斷舔食鐵鍋,誤以為它在吃鐵,從此便得名“食鐵獸”。隨著歷史演化,加上祖祖輩輩口耳相傳,大熊貓食鐵的形象便越來越清晰。 除歷史上的多重名字,在不同地區(qū),大熊貓還有很多叫法。大熊貓一般棲息地為中國的四川、陜西和甘肅的山區(qū)。在它的故鄉(xiāng)多叫白熊、白老熊,或花熊 ;在岷山藏族地區(qū)叫蕩或杜洞尕 ;涼山彝族叫峨曲。雖稱呼不同,其含義與古籍中的貘或貔類似。 1869 年,法國傳教士阿爾 芒·戴維于四川寶興縣發(fā)現(xiàn)一種黑白相間的奇特動物,因其毛色黑白,體態(tài)像熊,戴維為其起名為Ursus Melanoleuccus(拉丁文,意為黑白相間的熊)。當時他千方百計在獵人手上收購了幾只活體熊貓, 研究一番后將它們制成標本, 送回法國巴黎。1870 年,巴黎自然博物館主任米勒·愛德 華茲重新研究了標本,認為這種動物的骨架和牙齒更接近于浣熊、小熊貓(又稱紅熊貓,學名為 Ailurus fulgens),因此把“黑白熊”改名為“Ailuropoda Melanoleuca”( 拉丁文, 意指小熊貓似的黑白動物)。 那么,大熊貓到底是什么?是“ 貓”還是“熊”?命名風波正是這一動物的物種系統(tǒng)分類問題引起的。熊派學者認為大熊貓屬熊科,大熊貓的發(fā)現(xiàn)者戴維就持這種觀點,而像愛德華茲一 類的浣熊派則主張大熊貓屬浣熊科。對于大熊貓到底屬哪一個種或亞種,各派都有自己的觀點,一直未能統(tǒng)一。 在中國,“大熊貓”的叫法卻源于一次誤會。當時英語稱呼熊貓為“Cat Bear”,中文譯為貓熊, 因其臉型似貓圓胖,但體型又像熊。1944年12月,在重慶北碚的中國西部科學博物館里,貓熊第一次向外界展出。在展板上,工作人員用西式橫書的方式從左到右寫下“貓熊”二字。但當時中國的漢字一般采用直書,通常從右往左讀。這樣一來,前來參觀的人們憑習慣,誤將橫書的“貓熊” 讀成了“熊貓”。從此,貓熊就成了熊貓。 大熊貓被發(fā)現(xiàn)后,很快就成為全世界人民瘋狂喜愛的超級巨星,它們的“親戚”小熊貓卻默默無聞?,F(xiàn)在一提“熊貓”,大家想到的就是賣萌為生的大熊貓。可以說,是大熊貓把“熊貓” 這個名字“搶”走了,誰叫它這么可愛呢? 那些有意思的熊貓名 大熊貓全身只有黑白兩色,肉嘟嘟的,盡顯其可愛本色,再加上天生呆萌的憨態(tài),讓人甚感歡喜。乍一看,大熊貓似乎長得一樣,但細細觀察, 它們每一只又都有自己的特色。當然,每一只大熊貓都有自己獨特的名字。 大熊貓“五一”(圖片來源: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 作為國寶,熊貓的名字總是帶有特殊意義。比如有一只大熊貓名叫“五一”,這個“五一” 并非和五一勞動節(jié)有關,而是與它出生時的體重有關。當時,“五一”是全球出生體重最輕的早產兒熊貓,僅51克,它便因此得名。 “五一”媽媽“奇珍”(圖片來源: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 2006年8月7日,在成都熊貓基地,大熊貓“奇珍”順利產下兩只大熊貓幼仔,“五一”是第二只幼仔。因為出生時“五一”實在太小,且大熊貓“奇珍”是第一次當媽媽,于是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出現(xiàn)了。這位新手媽媽壓根沒注意到“五一”的出生, 小“五一”被冷落在一旁,嗷嗷待哺。幸好飼養(yǎng)員眼明手快,立即將“五一”放入育幼箱里保持體溫。要為這么小的熊貓幼仔喂乳,著實讓人頭疼。但為了讓“五一”喝上母親的初乳,盡快建立自身的免疫防線,飼養(yǎng)人員不辭辛勞,每隔兩小時就會人工喂食“五一”。可“五一”胃口很小, 半個小時只吃了0.8克乳汁。幸而在飼養(yǎng)員的精心照顧下,“五一”最終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五一”父親“琳琳”(圖片來源: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 2016年7月9日,一則新聞令上海市民心情激動萬分。這一天,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上海基地,人們迎來了基地首只大熊貓寶寶的出生。隨后,園方為這只熊貓寶寶發(fā)起征名活動, 引得百萬人關注,甚至一些老人家不會使用電子設備,就用寫信的方式來進行征名投稿,前前后后共征得熊貓寶寶名字萬余個。這么多名字,到底選哪個好呢?園方決定由群眾來投票選擇。 “五一”哥哥“珍大”(圖片來自: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 兩周時間內,通過上海野生動物園微信平臺及一些新聞網(wǎng)絡平臺,5萬人參與了這次投票,最后“花生”這個可愛的名字以14875票高居榜首?!盎ā币鉃樵高@只在上海出生的大熊貓寶寶如花兒一樣可愛美麗,“生”諧音“申”,即為上海。“花生”之名有希望這只大熊貓寶寶能在上?!吧?nbsp;根開“花”、繁衍更多后代的寓意,寄托了人們美好的愿望。 熊貓有三怪 在《大熊貓的起源》一書中曾描寫過熊貓的三大怪,第一怪便是熊貓這樣大體型的動物生的幼仔卻比較小。“體重約100千克的成年熊貓,幼仔出生時卻只有70—180克,最小的只有48克。僅僅是母體重量的萬分之一到千分之幾?!边@樣強烈的反差總是讓人大吃一驚。很難想象,從幾十克的熊貓幼仔長成幾百斤的成年熊貓,需要歷經多少坎坷,這大概也是野生大熊貓數(shù)量增長緩慢的原因之一。 為什么一個百十斤重的成年大熊貓生下的卻 是一只白色無毛,甚至還沒有巴掌大的熊貓寶寶呢?原來,野生大熊貓大多生活在山區(qū),且海拔多為1800—3200米,其交配期多為4月,氣候比較冷,在經歷千百年的演化后,大熊貓依然保留了原始哺乳動物的習性。為保存母體能量,熊貓胚胎在母體中成形后就不會再生長,發(fā)育并不完全的熊貓胚胎,不得不過早出生,來面對殘酷的生存現(xiàn)實。 但是,熊貓嬰兒生長發(fā)育很快。到1月時,它們的體重可達6千克,半歲時體重可超過14千克,1歲時可接近40千克,這時已是初生體重的400倍了?,F(xiàn)在圈養(yǎng)的大熊貓越來越多,在熊貓媽媽和人類的照料下,一只只嬌嫩弱小的小家伙長成百十斤的大家伙,這也不失為一種神奇的成長經歷。 這第二怪便是隨著年齡增長,熊貓的尾巴會越來越短。初生的熊貓通常全身粉紅,只覆蓋一層短短稀稀的白色胎毛。相比身體,它的尾巴很長,大約是體長的 1/4—1/3。不過1個月后,它的耳朵、肩部、四肢就相繼長出黑毛,除尾巴比媽媽的還長一些,樣子和熊貓媽媽已經很像了。隨著年齡增長,熊貓的尾巴會越來越短,再加上厚厚的絨毛掩護,大熊貓的尾巴便難得一見了。 第三怪便是熊貓幼仔的叫聲。在大熊貓育幼期間,幼仔的叫聲是母仔間聯(lián)系的重要通訊工具,一旦幼仔想吃奶、想排便、因受冷或過熱等原因引起不適,都會發(fā)出不同叫聲,時而像嬰兒的啼哭,時而似初生小狗的吠叫,時而像小羊的咩咩叫,以此提醒熊貓媽媽滿足其不同需要。 大熊貓的叫聲還能產生經濟效益。有一年,日本的電信電話公司與動物園合作,將熊貓“歡歡”幼仔的啼叫聲錄音成帶,并設立特別電話服務項目,只要打專線電話,就可以聽到熊貓幼仔的叫聲。這一則消息極大地吸引了日本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第一個月,這一專線電話每天能達到20萬人次的接聽,電信電話公司也因此每天增加收入200萬日元。此后,電信電話公司又進一步借大熊貓來宣傳,在電話卡上印上這只熊貓幼 仔的特寫照片。果不其然,這種電話卡成了搶手貨, 銷售量很快達到500多萬張。 走上“貓生”巔峰 它上過春晚,出訪過美國,是一名超級動物雜技明星;它是世界上第一只成功實施手術摘除白內障的大熊貓,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長壽的圈養(yǎng)大熊貓,它還以“盼盼”為名成為北京亞運會吉祥物。如此多的光環(huán)加身,簡直就是“貓生贏家”, 它就是大熊貓“巴斯”。 “巴斯”(圖片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2017年9月13日,世界上現(xiàn)存最長壽圈養(yǎng)大熊貓——“巴斯”因病搶救無效,不幸離世。 此時,距離它與人相遇,已有 37 年。 1980年,4歲的“巴斯”在四川寶興縣巴斯溝遇險獲救,開始與人類的不解之緣。這37年間,不同于野外的生活,巴斯開啟了不一般的“貓生” 軌跡,一路朝著“貓生”巔峰前進。 獲救之后,“巴斯”輾轉到達福州動物園。在這里,它的運動才能被迅速挖掘出來,很快學會了晃板、騎車、投籃、舉重等“絕活”,成為明星動物,備受人們喜愛。1987年7月,“巴斯” 代表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赴美國圣地亞哥訪問半年。在這些對外展出的日子里,“巴斯”共吸引250萬人次參觀。很多人排隊5小時就為看它3分鐘。圣地亞哥動物園主席威廉森女士曾表示,在熊貓展出期間,圣地亞哥掉進了愛河,“巴斯” 的魅力征服了無數(shù)人。 1990年,第11屆亞洲運動會在北京舉行。開幕這天“,巴斯”以吉祥物“盼盼”的身份亮相,乘坐在敞篷車上,以吉祥如意的姿態(tài)向人們頻頻招手致意,憨態(tài)可掬。而在閉幕當日,身懷絕技的“巴斯”也在各國媒體記者面前進行表演,靈活可愛,深得人心。 1991年,一路成名的“巴斯”接受央視春晚邀請,表演投籃、舉重、打電話等精巧技藝,給觀眾留下難忘的記憶。1998年,“巴斯”為異種克隆大熊貓獻出體細胞,直至早期胚胎的形成。這一創(chuàng)新成果被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評選為1999 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到了晚年,“巴斯” 經歷多次病危均頑強地活了下來,也創(chuàng)造了不少奇跡,如它的白內障手術填補了大熊貓醫(yī)療史上的一項空白。 2017年1月18日,“巴斯”37 歲賀歲慶典在海峽(福州)熊貓世界舉行。當日,來自世界紀錄認證有限公司的認證官為“巴斯”頒發(fā)證書, 認定其為“世界上現(xiàn)存最長壽圈養(yǎng)大熊貓”。 大熊貓“愛的教育” 2013年,美國最具影響力雜志《時代》周刊網(wǎng)站上公布了一組題為“2013年最驚奇圖片”的圖集回顧。其中有一張大熊貓正在觀看“熊貓交配錄像”的照片,該圖由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提供。 為大熊貓傳遞香火一直是飼養(yǎng)員們的一件大事。雌性大熊貓每年只有1—3天的發(fā)情期,且人工圈養(yǎng)的大熊貓由于“養(yǎng)尊處優(yōu)”,活動量減少, 性能力更是直線下降,受孕率平均只有35%,這逼得飼養(yǎng)員只能趕在大熊貓的交配季節(jié),不停地給雌性大熊貓換伴侶。即使這般勤懇,成果依舊寥寥。 入選照片是 2013年3月10日發(fā)生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故事,主角是當時已5歲半的雌性大熊貓“科琳”。 盡管已步入發(fā)情期,但由于“科琳”剛剛成年, 未經“貓事”,所以一直拒絕交配。情急之下,工作人員搬來電視機,給“科琳”播放熊貓交配視頻,“科琳”立刻被電視吸引,目不轉睛地觀看屏幕, 也就留下了這張照片。 觀看完畢后,工作人員決定讓“科琳”和雄性熊貓“勇勇”再試一次,沒想到這次,“科琳” 不但沒有拒絕,而且還與“勇勇”配合默契,成功完成交配。平常用熊貓“AV”培訓亞成年雄性大熊貓并不罕見,但突擊培訓成年的雌性大熊貓尚屬首次。紙包不住火,“科琳”看“A 片”這 件事最終還是被人們知道了,當時在微博上,還先后有兩位警察表示要對此事進行“掃黃”。 有顏色的大熊貓 2012年,陜西秦嶺大熊貓野化培訓佛坪基地。作為聞名全國的國寶聚集區(qū),和往常一樣,基地剛開門,等待多時的游客們便擠了進來。 他們擁擠在圍欄邊,看著竹林間胖乎乎、圓滾滾的小肉球,不時發(fā)出一聲聲欣喜地驚嘆。此時正是清晨,圍欄下的幼年熊貓剛剛被放出來, 它們興奮不已,一個個爬來爬去、你來我往地打鬧著。走著走著,突然人群中傳來一聲驚嘆:“哇, 這只熊貓居然不是黑白的!” 人們總喜歡調侃,黑白兩色的大熊貓最大的夢想是擁有一張彩色照片,這不,真的有一只大 熊貓實現(xiàn)愿望了。它就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圈養(yǎng)的棕色大熊貓——“七仔”。 2009年11月1日,在中國陜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發(fā)現(xiàn)了一只棕色和白色相間的大熊貓,后取名為“七仔”。它的體型、行為習慣與普通大熊貓相同,毛發(fā)顏色卻相差很多。據(jù)科學家猜測,可能是因為基因遺傳突變和地理環(huán)境的特殊性 , 也可能是返祖現(xiàn)象,導致“七仔”擁有棕白相間 的“外套”。 在我國境內,近30年間曾5次發(fā)現(xiàn)棕色大熊貓。有意思的是,它們都在同一區(qū)域被發(fā)現(xiàn)?!捌咦小笔?985年以來發(fā)現(xiàn)的第5只棕色大熊貓,也是目前國內唯一現(xiàn)存的棕色熊貓活體。 在飼養(yǎng)員的精心呵護下,“七仔”變成了胖嘟嘟的“巧克力熊”。常有網(wǎng)友調侃它:“這是曬褪色了吧!”“可能是媽媽生它的時候,墨水不夠了?!薄翱赡芩唤洺0疽?,睡的比較早,所以沒有黑眼圈”。 (原載《巴蜀史志》2019年第2期,總第222期)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徐麗(成都創(chuàng)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