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第十六條辨:太陽病三日,已發(fā)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溫針:針灸的一種方法,用針針于一定穴內,以艾裹針體而蒸燒之,以冀發(fā)汗。 壞?。阂蛑委熷e誤致病情發(fā)生惡化,癥候變亂,而不能稱其名者。 如果我們這汗,吐,下三法都用了,病人還是有問題,也就是說病人還不見好,此為壞病,什么叫壞病,意思就是說這個病人有很重的病或者叫頑癥,這個時候不可以用桂枝,要去看病人的癥狀,摸一下脈啊,或者再詳細的做一下辨證,隨證治之。 當我們知道病人有太陽病的時候,我們用太陽病的處方,心中也知道這個處方是對的,但是病人并不見好轉,我們就知道這個病人有其他的問題存在。 桂枝湯本來是解肌的,如果這個病人有脈浮緊,發(fā)熱,不出汗,這個就告訴我們這個病人不是桂枝湯證,所以,不可以用桂枝湯。桂枝湯,一定是病人有發(fā)熱,汗出,脈浮緩,而不是緊。發(fā)熱,不出汗,脈浮緊,這個就是麻黃湯證,也就是說這個癥狀是太陽傷寒。 一般情況,當病邪在表的時候,例如像有頭痛、項強、脈浮、惡風、惡寒、發(fā)熱等這些癥狀出現(xiàn)的時候,我們用汗法。 當病在上膈,例如吃壞東西、胸腔痰涎很多、鼻黏膜痰很多,我們想要把病邪清掉,用吐法。 當病邪堵在下焦,也就是腸胃這些地方,我們用承氣湯類攻下,這就是下法,承氣湯有三個,調胃承氣,小承氣和大承氣,根據病人堵的位置不同選用不同的方。 如果是太陽中風,給病人用了桂枝湯,已經發(fā)汗了,這個時候,醫(yī)生再用吐法、下法、或者是溫針,結果病人病一直不好,這個我們就可以判斷為壞病。 桂枝湯,張仲景誤下的必辨證: 一、表寒下陷,如果表面是寒證的時候,誤攻下,會造成利下不止。 二、表熱下陷,就是表陽下陷,會造成熱痢,就是大便很膿稠,很臭,就是病往腸胃里面跑了。 三、寒熱并下,表同時有寒熱,攻下的以后,造成大小結胸,用陷胸湯。 四、表寒,攻下后沒有痢下不止,就停在胃的地方,張仲景在傷寒金匱里提到心下,就是胃,造成心下痞,用瀉心湯。 汗法,吐汗,下法都用了,還是沒不行,這時候要看它的脈證,到底有什么問題,按照常理,本來用桂枝湯就可以解掉了,但被吐、被下、被溫針,所以這時候桂枝湯證已沒有了。隨證治之,隨所變之癥狀依法治之。 臨床上,有時候處方與治法是對的,但是病人的癥狀沒有解掉,這時候要想到可能有別的問題在里面,要做到”隨證治之“,就要熟悉傷寒金匱治療雜病的原則。 |
|
來自: 火帝養(yǎng)生_WSH > 《倪海廈傷寒論筆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