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這么一份調(diào)查問卷,問廣大的人民群眾,誰是家里最勤快的那個人,相信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填的答案都是“媽媽”。 但是媽媽們知道嗎?并不是所有時候的勤快都是一件好事。尤其是養(yǎng)育孩子的時候,過分勤勞的媽媽養(yǎng)育出來的孩子不一定會最有出息。 為什么很多媽媽在孩子長大后都會抱怨孩子太沒眼力見兒,看到碗丟在桌子上不知道刷,筷子掉在地上不知道撿? 就是因為媽媽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替他做了這些事情,不叫孩子插手,以至于孩子習慣了媽媽的“勤快”,長大后也改不了了,自然就成了媽媽口中的“懶孩子”。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媽媽在哪些方面應該適當“偷懶”吧: 1、懶于動手很多媽媽在照顧孩子的時候,是事無巨細、大小包辦,包括吃、喝、拉、撒、睡。但是這樣只能養(yǎng)出懶孩子,甚至可能會養(yǎng)成一個“巨嬰”,也就是所謂的“生活白癡”。 媽媽們也不想等孩子上了幼兒園、離開自己身邊的時候,連筷子也不會用、衣服也不會穿、廁所也不會上吧?幼兒園里有老師不假,但老師不是一個孩子的專職保姆。 所以,如果孩子連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的話,不要指望老師會對你的孩子多多照顧,這時候幼兒園一般會委婉勸退。 所以,在照顧孩子的時候,媽媽要懶于動手。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小培養(yǎng)他動手的能力和不過度依賴別人的習慣。 2、懶于嘮叨貼吧上有一個熱門的帖子:你認為什么樣的媽媽是好媽媽?有一個回答得到了網(wǎng)友們的高度認同——“不嘮叨的媽媽是好媽媽”。 其實大部分孩子都不喜歡聽媽媽的嘮叨,覺得很“煩”。很多道理自己不是不知道,沒必要反復提醒。雖然媽媽們這么做是出于關心,但是在孩子不領情的情況下,就得不到好的結(jié)果了。因此,媽媽要試著不去嘮叨孩子。 比如孩子的作業(yè)沒寫完卻在客廳里看動畫片,你提醒一次他不理后,就不要反復提醒了。等他因為時間來不及急哭或者第二天被老師批評的時候,就會知道作業(yè)要及時完成,不會再拖拉了。 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孩子只有吃了苦頭、栽了跟頭,才會記得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這比媽媽嘮叨一百次都有用。 3、懶于緊張
看到孩子摔倒就忙不迭地把他扶起來,還噓寒問暖地問孩子疼不疼,甚至要打這個不平的地。 其實根本沒有必要這樣做,過度緊張孩子的話只會讓他變得更嬌氣,遇到一點不如意的事情就哭鼻子。
看到這里,大家應該明白,所謂的“懶”真正的含義是“放手”,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孩子獨立自主、自覺、自信的性格,他們長大后才會更有出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