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世英(1912—1990),男,天津市人。自幼喜讀詩(shī)書(shū)。20世紀(jì)30年代自學(xué)中醫(yī)。1936年畢業(yè)于華北國(guó)醫(yī)學(xué)院,成為名醫(yī)施今墨的高徒。從事中醫(yī)工作50余年,熟讀經(jīng)典,精通醫(yī)理,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yàn),精通內(nèi)、婦、兒科。早年從事中醫(yī)內(nèi)科,靈活運(yùn)用經(jīng)方、時(shí)方,從事中醫(yī)兒科30余年,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yàn)。認(rèn)為經(jīng)方用之得當(dāng),效如桴鼓,但囿于經(jīng)方一隅,是不能解決一切外感熱病的。在某些情況下,必須用溫病辨證及應(yīng)用時(shí)方才能取得效果。何世英先生治療小兒疾病,緊緊把握小兒的臟腑生理、病理特點(diǎn),曾精辟地指出:小兒肝常有余,易木旺生風(fēng)。久病傷陰,也常虛風(fēng)內(nèi)動(dòng),心火常熾,受邪易蒙清竅,脾常不足,易虛易實(shí),常相兼見(jiàn),肺尤嬌嫩,易邪壅火克;腎虛多由先天不足,久病亦可致虛。 1.疏表散 【處方】淡豆豉24克,山川柳、荊芥穗、梔子皮、大青葉各9克,板藍(lán)根18克,粉葛根9克,金銀花、連翹、象貝母、白茅根、天花粉、元參、陳皮、黃芩各18克,桑葉、蟬蛻各12克,赤芍18克,羚羊角粉1.5克,犀角粉1.2克(用水牛角粉12克代替)。 【制用法】劑型為糖顆粒散劑。每包1.8克重。1日總量:1歲1包,2~3歲2包,4~6歲4包。分2~4次服。 【功效】散風(fēng)清熱。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急性咽炎、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風(fēng)疹、幼兒急疹、蕁麻疹。 【禁忌】陰虛發(fā)熱、結(jié)核性發(fā)熱忌用。 2.清降丸 【處方】皂角子、板藍(lán)根、元參、赤芍、蠶沙、麥冬、生大黃、白茅根、金銀花、連翹、生地各18克,粉丹皮12克,青黛、薄荷、川貝母各9克,粉甘草6克。 【制用法】劑型為丸劑。共為細(xì)末,蜜丸。每丸1.5克重。1日總量:1歲2丸,2~3歲4丸,4~6歲6丸,9歲8丸。分2~3次服。 【功效】清熱涼營(yíng),解毒消腫。 【主治】急性咽炎、扁桃體炎、腮腺炎、猩紅熱、皰疹性口腔炎等伴有大便干燥者。 3.清化丸 【處方】穿山甲、皂角刺、天花粉、連翹各18克,金銀花30克,黃柏、紫花地丁、蒲公英、元參、黃芩、黃連、赤芍各18克,白芷、乳香、沒(méi)藥、山慈姑、川貝母、丹皮各9克。 【用法】共為細(xì)末,蜜丸。每丸1.5克。1日總量:1歲2丸,2~3歲4丸,4~6歲6丸。分2~3次服。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排膿。 【主治】瘡癤、急性淋巴結(jié)炎、化膿性腦膜炎。 4.吹喉藥1號(hào) 【處方】硼砂30克,朱砂、元明粉各6克,冰片3克(此方藥味與冰硼散相同,但劑量不同。冰硼散另有一方只有3味藥,與此差別更大)。 【制用法】劑型為散劑。共為極細(xì)末,裝瓶密封。以藥鼓或竹管將藥少許吹入咽部,每日數(shù)次。 【主治】輕型白喉。 5.吹喉藥2號(hào) 【處方】煅龍骨、硼砂各9克,珍珠4.5克,冰片3克,青黛6克。 【制用法】劑型為散劑。制法同前,用法同前。 【主治】重型咽白喉及皮膚白喉。 6.吹喉藥3號(hào) 【處方】?jī)翰?、沒(méi)藥、黃芩、冰片、硼砂各3克,五倍子15克。 【制用法】劑型為散劑。制法同前,用法同前。 【主治】極重型白喉及皮膚白喉。 7.清肺丸(片) 【處方】前胡、桔梗、苦杏仁、炒枳殼、紫菀、旋覆花、天竺黃各6克,象貝母、黃芩各9克,橘紅、神曲、海浮石各12克,蘇子6克,蘇葉、薄荷、甘草各3克。 【制用法】劑型為蜜丸,重1.5克。片劑,每片0.3克。1日總量:1歲2丸,2~3歲4丸,4~6歲6丸。分2~3次服。每丸相當(dāng)片劑2片。 【功效】宣肺解表,止嗽化痰。 【主治】急性氣管炎,風(fēng)熱感冒咳嗽,吐白黏痰或黃稠痰。干咳無(wú)痰,肺虛久咳。 8.咳而安 【處方】款冬花4.5克,川貝母9克,知母6克,麥冬、元參、天冬、百合各9克,甘草3克,丹皮4.5克,馬兜鈴4.5克,枇杷葉6克,北沙參9克。 【制用法】劑型為丸劑。共為細(xì)末,蜜丸,每丸1.5克重。1日總量:1歲2丸,2~3歲4丸,4~6歲6丸??葎〖又赜昧?。百日咳高潮期可加量0.5~1丸。減輕后再恢復(fù)一般用量。 【功效】滋陰潤(rùn)肺,止嗽化痰。 【主治】無(wú)表證的急性咽炎、喉炎,氣管炎的劇烈咳嗽,或少痰的久咳、陰虛咳嗽或百日咳等。外感咳嗽初起。本方為何世英先生治療陰虛咳嗽的有效驗(yàn)方。 9.化痰散 【處方】川貝母9克,猴棗0.3克。劑型為散劑。 【用法】上藥混合研勻,每包1克重。1日總量:1歲1包,2~3歲2包,4~6歲3包。分2~3次服。 【功效】清熱、化痰(稀釋痰液,抑制分泌)。 【主治】急性支氣管炎、哮喘性支氣管炎的遷延狀態(tài)、慢性支氣管炎、肺炎出現(xiàn)肺熱證的痰涎壅盛以及喉頭疾患的分泌物壅塞等,急性呼吸道炎癥初起,需要促進(jìn)排痰者。宜適用于痰熱阻塞氣道而致咳喘憋氣之證。 10.解痙散 【處方】天竺黃7.5克,川貝母7.5克,麝香0.3克。劑型為散劑。 【用法】上藥混合研勻,裝瓶密封備用。每次服0.6克,溫開(kāi)水送服。 【功效】通竅化痰。 【主治】痰濁阻滯、氣機(jī)不暢。適用于痰熱交結(jié)、阻塞氣道之痙攣性咳嗽或痙攣性支氣管肺炎的咳嗽。 11.肺閉寧 【處方】生麻黃3克,生石膏、川貝各9克,杏仁、蘇子、桔梗、西洋參、旋覆花、前胡各4.5克,葶藶子、細(xì)辛、五味子各1.5克,橘紅6克,海浮石9克,黃芩、麥冬各6克,大棗5枚,甘草4.5克。 【用法】劑型為散劑。糖顆粒散劑,每包1.35克。1日總量:1歲1包,2~3歲2包,4~6歲4包。分2~3次服。 【功效】宣肺解熱,化痰定喘。 【主治】哮喘性支氣管炎、毛細(xì)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出現(xiàn)發(fā)熱、咳嗽、喘促、呼吸困難、喉中痰鳴等癥狀。不出現(xiàn)喘咳有痰的肺炎及疹后陰虛證的肺炎。 12.喘逐平 【處方】海藻、昆布、北沙參、麥冬、天冬、茯苓、黃芩、神曲、生石膏各18克,原皮參1.5克,川貝、半夏、橘紅、旋覆花、桑白皮、百部、厚樸、炒枳殼、苦桔梗各9克,枇杷葉、苦杏仁各12克,蛤粉30克,馬兜鈴15克,冬瓜子、甜瓜子各24克,五味子、凈麻黃各3克。 【制用法】劑型為丸劑。共為細(xì)末,蜜丸。每丸1.5克重。1日總量:1歲2丸,2~3歲4丸,4~6歲6丸。分2~3次服。 【功效】定喘,止嗽,化痰。 【主治】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kuò)張、肺氣腫、肺化膿癥等。肺結(jié)核的咳喘以及不屬于呼吸道疾患的喘息。 13.痼痛定 【處方】菊花、鉤藤各12克,地龍、僵蠶各9克,蜈蚣2條,煅磁石18克,生石決明24克,豨薟草12克。劑型為丸劑。 【用法】共為細(xì)末,蜜丸。每丸1.5克重。1日總量:1歲以?xún)?nèi)1~2丸;1~2歲2~4丸;3~6歲4~6丸;7~10歲6~9丸;11~14歲9~12丸。分2~3次服。 【功效】解痙止痛。 【主治】小兒神經(jīng)性頭痛、不明原因的頑固性頭痛。 14.抗癇靈 【處方】天竺黃、膽南星、僵蠶各9克,白附子4.5克,全蝎3克,鉤藤9克,白礬1.5克,郁金4.5克,青礞石9克,煅磁石30克,朱砂1.5克,半夏、菊花各9克,沉香1.5克,龍膽草3克,竹瀝、神曲各15克,紫石英18克,牛黃0.6克,羚羊角粉0.6克。 【制用法】劑型為丸劑,蜜丸。每丸1.5克重。1日總量:1歲以?xún)?nèi)1~2丸;1~2歲2~4丸;3~6歲4~6丸;7~10歲6~9丸;11~14歲9~12丸。分2~3次服。 【功效】清熱化痰,平肝息風(fēng)。 15.回蘇散 【處方】犀角(水牛角代)1克,牛黃、麝香、龍涎香、薄荷各0.3克,朱砂1.5克,琥珀3克。劑型為散劑。 【用法】上藥共研極細(xì)末,瓶裝密封。兒童每日服1.2~2.4克,小兒每日服0.6~1.5克。白開(kāi)水送服。 【功效】清熱解毒,清心通竅。 【主治】溫病高熱、神志不清、痰熱互結(jié)之實(shí)熱證。 16.磨積片 【處方】炒神曲、生山楂、茯苓、陳皮、炒麥芽、澤瀉、白術(shù)各9克,清半夏、藿香、厚樸、蒼術(shù)、甘草各4.5克。 【制用法】劑型為片劑。每片0.3克。1日總量:1歲6片,2歲9片。分2~3次服。 【功效】消導(dǎo)化積,健脾止瀉。 【主治】傷乳或傷食泄瀉的單純性消化不良,大便黃稀,帶有不消化奶瓣及少量黏液或粥狀大便。 17.增食丹(片) 【處方】焦神曲、焦山楂、茯苓各9克,清半夏6克,陳皮9克,連翹、萊菔子、焦麥芽、焦谷芽、炒枳殼、厚樸各6克,砂仁3克,焦內(nèi)金、焦檳榔各9克。 【用法】劑型為片劑。每片0.3克。1日總量:1歲4片,2~3歲9片,4~6歲12片。分2~3次服。大便秘結(jié),可酌加用量1/3~1/2。 【功效】健胃,化食,消脹滿(mǎn)。 【主治】納呆、食后脹飽、停乳、停食、噯氣、矢氣、消化不良,有腹瀉及大便黏稠腥臭者。脾虛胃弱者忌用。 16.蕩痢平 【處方】黃連6克,廣木香4.5克,白頭翁9克,秦皮6克,山楂炭9克,川厚樸4.5克,血余炭9克,藿香梗4.5克,車(chē)前子、谷芽炭、麥芽炭各9克。 【制用法】劑型為片劑。每片0.3克。1日總量:1歲4片,2歲8片,3歲9片,4歲12片。 【功效】清濕熱,止瀉痢。 【主治】急性菌痢。瀉膿血便或深綠色黏液便、腹痛下墜、大便次數(shù)多而量少、身熱或不熱、食欲不振或嘔吐者。 19.潰瘍丸 【處方】紫丹參、香附米炭各60克,干姜15克,蓽茇、肉桂各36克,廣砂仁37.5克,檀香12克,公丁香6克,紫豆蔻、姜黃各18克,附子15克,漢三七9克,焦內(nèi)金24克,柴胡9克。 【制用法】劑型為丸劑。共為細(xì)末,蜜丸。每丸3克。飯后半小時(shí)服1丸,每日3次(10歲以上量)。 【功效】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屬于寒證者。 20.疳積餅 【處方】焦內(nèi)金、焦黑芝麻各15克。 【用法】共為細(xì)末,制成餅狀。嬰幼兒每次服3克,溫開(kāi)水送服。 【功效】消積化疳。 【主治】慢性消化不良及營(yíng)養(yǎng)不良。疳積餅方中焦內(nèi)金消導(dǎo)健胃,焦黑芝麻養(yǎng)肝益腎。一消一補(bǔ),補(bǔ)消兼施,適用于小兒體弱、脾運(yùn)欠佳、消化力弱等消化不良及營(yíng)養(yǎng)不良之病,可長(zhǎng)期服用。 21.膽郁通 【處方】茵陳150克,郁金75克,甘草15克?!居梅ā可纤幑惭屑?xì)末,蜜丸。每丸1.5克。1日總量:1歲2丸,2~3歲4丸,4~6歲6丸。 【功效】清利濕熱,利膽消黃。 【主治】急性傳染性肝炎(包括黃疸型與非黃疸型)、溶血性黃疸、慢性間歇性幼兒黃疸等辨證屬于陽(yáng)黃者。 22.消水靈 【處方】茯苓、冬瓜皮、山茱萸各15克,山藥、車(chē)前子、旱蓮草各18克,瞿麥、桑白皮、路路通、豬苓、萹蓄、澤瀉、廣陳皮各9克,滑石30克,生姜皮4.5克,血琥珀、木通各6克,粉甘草3克。 【用法】共為細(xì)末,蜜丸。每丸3克。每日2丸,早、晚各服1丸(6歲以下量)。 【功效】健脾益腎,利濕行水。 【主治】以陽(yáng)水水腫為主癥的急性腎炎,慢性腎炎急性發(fā)作及腎病的進(jìn)展期。水腫屬陰水證者,本藥不宜應(yīng)用。 22.蟾蜍散 【處方】蟾蜍2只,巴豆14粒。 【用法】在蟾蜍口內(nèi)各裝入7粒巴豆,焙干后軋細(xì)面。以上共分4天服用,為13歲兒童用量。13歲以下酌減。 【功效】解毒利水。 【主治】尿毒癥合并腹水者。適用于腎小球腎炎、腎病后期,出現(xiàn)尿毒癥同時(shí)伴有水腫尿少者。 24.實(shí)腎丸 【處方】山茱萸、玉竹、枸杞子、旱蓮草、黃精各18克,熟地30克,益智仁、菟絲子、女貞子各18克,何首烏30克,懷山藥36克。 【用法】共為細(xì)末,蜜丸。每丸3克。6歲以下2丸,早、晚各1丸。 【功效】益腎,健脾,滋陰。 【主治】慢性腎炎與腎病之蛋白尿,辨證屬腎陰虛者。方中各藥均系益陰補(bǔ)腎之品,長(zhǎng)期服用有促進(jìn)腎功能逐漸恢復(fù)達(dá)到控制蛋白尿的作用。 23.雙效丸 【處方】黨參、茯苓、白術(shù)、當(dāng)歸、杭白芍、紫丹參、神曲各27克,制附子127克,鹿角膠27克,熟地、肉蓯蓉各36克,生黃芪90克,砂仁、川芎各13.5克,生鱉甲27克。 【用法】共為細(xì)末,蜜丸。每丸1.5克。1日總量:6歲以上每日2~3次,每次1丸。6歲以下酌減。 【功效】氣血雙補(bǔ),溫陽(yáng)生血。 【主治】貧血及再生障礙性貧血。 26.涼榮丸 【處方】生地36克,元參、丹皮、杭白芍、知母、阿膠、當(dāng)歸、梔子、白茅根各27克,生鱉甲45克,水牛角粉9克。 【用法】共為細(xì)末,蜜丸。每丸3克。1日總量,6歲以上每日2~3次,每次1丸。6歲以下酌減。 【功效】滋陰、涼營(yíng)、止血。 【主治】血液病,有出血傾向者。本方是何老用治紫癜病、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有出血傾向的效方。 27.流行性乙型腦炎偏熱1號(hào) 【處方】金銀花、連翹各9克,薄荷4.5克,葦根15克,杭菊花、板藍(lán)根、荷梗各9克,生石膏15克,生梔子、淡竹茹各9克。 【用法】水煎劑,每劑煎100毫升(煎好備用,以下皆同)。5歲以下每次25毫升,每日2~3次;5歲以上每次50毫升,每日2~3次。服至病情穩(wěn)定3天后停藥。 【功效】辛涼透邪。 【主治】用于乙型腦炎輕型及部分普通型的偏熱證。 28.流行性乙型腦炎偏濕1號(hào) 藿香、香薷各4.5克,扁豆衣6克,杭菊花9克,荷梗15克,淡竹葉、薄荷各4.5克,連翹12克,益元散18克,清半夏6克。水煎劑,每劑煎100毫升。5歲以下每次25毫升,每日2~3次。5歲以上每次50毫升,每日2~3次。服至病情穩(wěn)定3日后停藥。 【功效】清暑解表。 【主治】乙型腦炎輕型及普通型的偏濕證。方中藿香、杭菊花、香薷、薄荷清暑解表,荷梗、扁豆衣、淡竹葉、連翹、益元散清暑利濕,清半夏降逆、燥濕、和胃。 29.消黃湯 【處方】茵陳15克,川黃柏、梔子、黃芩各6克,川黃連3克,生大黃1克。 【用法】水煎濃縮至20毫升頻服。 【功效】清熱利濕,解毒消黃。 【主治】新生兒黃疸、新生兒敗血癥。本方用于新生兒敗血癥也有效果。 30.肺炎1號(hào)(即肺炎湯) 【處方】白人參3克,麥冬、五味子各6克,麻黃0.75克,杏仁3克,桔梗、天花粉、陳皮各4.5克,川貝母1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濃縮至20毫升,頻服或鼻飼。 【功效】宜肺平喘,扶正祛邪。 【主治】新生兒肺炎、憋氣、喘息、發(fā)紺等,肺部啰音較多者。 31.肺炎2號(hào) 【處方】麻黃1.5克,杏仁4.5克,葶藶子3克,紫丹參、紅花各6克,桃仁4.5克,白人參3克,麥冬6克,五味子3克,生黃芪9克。 【用法】水煎濃縮至20毫升,每次5毫升,每日4次。 【功效】宣肺平喘,益氣活血化瘀。 【主治】新生兒肺炎,體質(zhì)虛弱,肺部啰音少或無(wú)者。新生兒肺炎,見(jiàn)有呼吸微弱、憋氣發(fā)紺、肺瘀血,以致有可能影響呼吸、發(fā)生循環(huán)衰竭者,較為適宜。 32.嬰幼兒消化不良止瀉1號(hào) 【處方】野黨參、焦白術(shù)各4.5克,茯苓6克,廣陳皮、澤瀉各4.5克,蒼術(shù)6克,半夏曲3克,炙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4次服。 【功效】健脾利濕。 【主治】單純性消化不良(傷乳瀉及傷食瀉) 33.嬰幼兒消化不良止瀉2號(hào) 【處方】葛根3克,川黃連1.5克,黃芩4.5克,六一散6克。 【用法】水煎,每日4次分服。 【功效】苦寒清熱,淡滲利濕。 【主治】腸炎性消化不良(濕熱泄瀉,熱重于濕者)。本方由葛根芩連湯合六一散而成,重點(diǎn)在于清利濕熱,適用于濕熱蘊(yùn)脾,協(xié)熱下痢之泄瀉,癥見(jiàn)糞色深黃,同時(shí)伴有身熱、納呆、舌苔黃膩、脈象滑數(shù)者。使用本方應(yīng)該中病即止,若過(guò)服苦寒,恐傷及脾胃,易生枝節(jié)。 34.腎炎血尿方 【處方】阿膠、仙鶴草、蒲黃炭各9克,三七4.5克(沖服)。 【用法】水煎。其中三七研細(xì)末,用湯液分3次沖服。 【功效】育陰化瘀止血。 【主治】腎炎血尿明顯者。 35.治血尿兼水腫方 【處方】生地18克,木通9克,白茅根30克,竹葉4.5克,三七3克(沖服)。 【用法】水煎諸藥,沖服三七,每次1.5克,分2次服。 【功效】涼血止血,利水消腫。 【主治】腎炎水腫與血尿俱明顯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