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qū)W校還是一排排平房,前面的院子里矗立著幾棵高大的法桐樹,亭亭如蓋。每到下課時,鳥兒在樹上嘰嘰喳喳,孩子們在樹下嬉笑追逐,還有一群活潑的女生,拉著我的手,讓我和她們一起跳大繩,繩子蕩得很高,我們跳得很歡。 剛剛中師畢業(yè)的我,是很受孩子們喜歡的。不僅是因為我和他們年紀相仿,更重要的是我是一個師范學校畢業(yè)的正式老師,我會說很標準的普通話,我的黑板字寫得也很工整。這些教師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zhì),在一群農(nóng)村的孩子看來,非常了不起。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這所鄉(xiāng)村中學里,教師隊伍是一個“雜牌軍”。很多老師是民辦教師,還有一些臨時代課老師,他們在上課之余,還要抽空回家去澆麥子,收花生。像我這樣師范學校畢業(yè)的公辦教師,寥寥無幾。 起初,我很虛心地聽了幾個老師的課,同學們先讀課文,然后老師逐句逐段的講解,一篇課文的字里行間,被群蟻排衙般寫得密密麻麻。聽了幾節(jié)課后,我就摸出了門道,就是把教學參考上的話,例如,課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內(nèi)容抄寫在課本上,然后再讓學生背誦。那時我的語文課,除了讓學生讀課文、寫生字、抄知識點之外,就是學生們在我富有鼓動性的語言刺激下,捂著耳朵大聲地背著:魯迅,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狂人日記》《吶喊》…… 2003年,學校開始實施新課程改革,組織教師學習新理念。我也第一次知道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第一次知道了“老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角色定位??墒俏耶敃r的理解太膚淺,以為新課改,就是讓課堂多些花樣,越新越好,越奇越好。于是,課堂上,不再是老師一塊黑板一只粉筆的單調(diào)講解,而是插入了歌曲、圖片、電影等豐富的影視資料,學生也不再是枯燥的讀寫背,而是進行小組討論、課本劇表演、成果展示等。一堂課,就是一場視聽的盛宴。課堂真得變活了,變熱鬧了,充滿了歡聲笑語,不時還會傳來雷鳴般的掌聲。 后來,我才知道我只是觸到了新課改的淺表,根本沒有深入到新理念的肌理,更遑論其精髓。一篇課文,我忽略了最重要的文本,更多的是在課文的基礎(chǔ)上,借題發(fā)揮,無限拓展。朱自清的經(jīng)典散文《背影》,就曾被我延伸到畫著古銅色臉龐端著碗的父親的油畫,再延伸到劉和剛的歌曲《父親》,最后讓學生寫一寫自己的父親。一節(jié)課下來,文本解讀的少,拓展延伸的多。看似充實熱鬧的課堂,實則是虛假浮夸的喧嘩。這是一種舍本逐末,更是一種買櫝還珠,把文本的特質(zhì)和內(nèi)涵這些實實在在的東西丟下了,只看重了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形式上的東西。 當然,這些看破是在后來我讀了錢夢龍、王尚文、王榮生、肖培東等語文名師的專業(yè)書籍之后。錢夢龍老師說,學生閱讀文本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咀嚼,品味,感悟,積累語言的過程。王尚文老師說,文學總是從感情上進而從精神上提升讀者,閱讀的過程就是感知、感染、感悟的過程。這些真知灼見,如同天上的北斗,給我指引著方向。我認識到自己的淺薄,教了十多年的語文,自己其實一直在語文的門外徘徊。就像一條小溪聽到了大海的召喚,我開始了如饑似渴的閱讀,向著我心中的大海奔去。我讀一些理論方面的書籍,做摘抄,記筆記;我咀嚼錢夢龍、肖培東師徒兩人的經(jīng)典課例,為他們樸實而大氣的教學設(shè)計深深折服。我開始重新定位我的語文教學,我就像一尾魚,帶領(lǐng)著學生們在語言文字的海洋里暢游,觸摸文字的溫度,啟迪智慧的思想,享受詩意的人生。 宋代青原行思禪師提出參禪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青原行思的話,也道出了我的語文教學的三重境界。此時的我又回到了教學的起點,帶領(lǐng)著學生行走在語言文字的叢林,但我們穿花拂葉地走過,身上會浸染著葉的綠意,沾染著花的香氣。 成員簡介 選文:劉昌樂、郭紅娟 校對:陳春霞 制作:侯金萌 終審:田璐璐 |
|
來自: guanghua4210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