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天然萬古新,繁華落盡見真淳?!?/strong>——元好問《論詩三十首·其四》 金朝的元好問在評價晉代詩人陶淵明的詩詞時,用了文首那般評價的詩句。 借用這兩句詩來評價“菩提居士”林清玄的文章,一點都不為過。 之所以稱林清玄先生為“菩提居士”,是因為他的多部散文集都是以“菩提”為名。 在梵文中,菩提是指大徹大悟后獲得的智慧,而這也正是林清玄先生的人生寫照。 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林清玄,他的文字總能給人一種“寧靜致遠”的禪性之感。 而他的一本散文集《氣清景明,繁花盛開》在豆瓣上評分高達8.9。 這本散文集里收錄了林清玄創(chuàng)作生涯各個時期的經(jīng)典代表作品,非常值得我們?nèi)テ纷x。 尤其是生活在都市生活中浮躁而繁忙的人們,更應該去領略細讀這部散文集。 你能在林清玄先生的文字中,找到自己靈魂的棲息地。 01:“我們都是菩提樹”盡管生活在繁華的都市,但林清玄卻在文中這樣寫道: “我們都是菩提樹,擁有的土地雖少,勉力抬頭仍可看見廣大的天空。” “渴求著明澈的陽光,新鮮的空氣,不被污染的水,以及一點點有良知的關心?!?/span> 在林清玄的文字里,他常常贊頌菩提樹,其實是一種進化人性的象征。 品讀林清玄的作品,我們能夠感受到他面對嘈雜的鬧市時,依然保持著的寧靜平和心態(tài)。 禪修之人的文字充滿了美感和清新脫俗的韻味,令人神往無比,更能洗滌我們的心靈,凈化我們的靈魂。 讀完林清玄先生的文章,似乎你能感受到他筆下世界的祥和氛圍,乍一看似乎不真實,但卻又實實在在地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 “都市的樹也是樹,都市的人仍然是人。凡是樹,就會努力生長;凡是人,就不會無端墮落。凡是人,就有人的溫暖,凡是樹,就會有樹的風姿?!?/strong> 品味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我們就像在學習一種智慧:即便身處嘈雜、污染的都市中,只要我們心境 02:“站在雪中,便能知雪”林清玄有一篇很經(jīng)典的短文,叫《雪的面目》,也收錄在《氣清景明,繁花盛開》散文集中。 這篇文章巧借了一則關于描繪雪的小故事來引發(fā)我們的思考。
這個小故事其實就是在表達一個道理:很多東西,是用語言無法清楚描述的。 尤其是對于那些美妙到極致的事物,語言的表達根本無法描繪出內(nèi)心的感受。 所以我們常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來形容這種感覺。 那么要如何才能真正體會或者感受這些美好的東西呢? 林清玄在《雪的面目》一文中寫道: “我們站在雪中,什么也不必說,就知道雪了。在雪中清醒的孤獨,總比在人群中熱鬧與迷惑要好些。” 這讓我想起了尼采那句經(jīng)典的話:“更高級的人獨處著,這并不是因為他喜歡孤獨,而是在周圍他找不到他的同類。” 高級的獨處,勝過無聊的聚會。也只有獨處時,我們才能找到自己靈魂的棲息地。 03:人間最美是清歡林清玄散文集《氣清景明,繁花盛開》中收錄了一篇他的代表作之一《清歡》。 其中引用了蘇軾的一首詞:
“清歡”作何理解?林清玄認為這個詞語幾乎難以翻譯,只能用“清淡的歡愉”來勉強解釋。 但這樣的解釋明顯韻味少了幾許,所以不如去“意會”而不去“言傳”。 在我們生活的繁華都市里,“清歡”是一種很難達到的境界。 林清玄在《清歡》里用一個小場景簡單敘述了想要“清歡”的難度。
我們不就是生活在這樣真實的世界里么?想要“清歡”或許很難,但至少我們還能保持一份寧和的心境。 在這難以“清靜”的世界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一份“清歡”,這便可能是我們靈魂的棲息地了吧。 結語感悟林清玄在《清歡》里描寫的那些想要追求“清歡”而不得的場景,讓我想起了自己寫文章時的“痛苦”。 特別是當上了些年紀之后,寫文章時總希望能夠有一處安靜的環(huán)境。 但樓下拴在家門口的狗叫聲、小區(qū)中庭改造涼亭下的麻將聲、天空中轟隆的飛機飛過之聲,以及旁邊正在建樓的工地上發(fā)出的聲音,讓我神經(jīng)都快崩潰了。 這些都是我每天需要面對的“嘈雜”,也是我無法改變的現(xiàn)狀,要如何才能“清歡”得起來呢? 而在讀了《氣清景明,繁花盛開》這本散文集之后,我才明白了一個道理: 如果內(nèi)心不夠?qū)庫o,即便讓我身處山林之中,也難以清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