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紂,牧野一戰(zhàn),滅掉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 為了鞏固統(tǒng)治,西周統(tǒng)治者按照宗法制的原則,將土地分封給周王室的子弟以及有功之臣。 武王、周公成王時期,陸續(xù)封賞了七十一國。 隨著周王朝的擴張和貴族子弟的增多,諸侯封國日益增多,到春秋時競?cè)挥兴^千八百國的說法。 當然,在這千余國之中,必定有大有小,而且其名目也并非全部載于史冊。 史學研究者統(tǒng)計了《春秋》《左傳》的記載,其中共有國家148個,而較大的則有齊、晉、楚、秦、魯、曹、鄭,衛(wèi)、燕、陳、蔡、吳、越等十四國。 之所以會出現(xiàn)諸侯國數(shù)量逐漸減少的情況,是因為,在西周時期的分封制中,對諸侯的管轄范圍成為“邦域”,并有嚴格的限定,諸侯不能隨意變更或離開領土。 但是諸侯的邦域畢竟有大有小,從而造成了諸侯的國力也有強有弱,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一些領土廣袤、治理有方的諸侯國,其影響力逐漸跨越邦域,擴展到周圍地區(qū),構建了自己的勢力范圍。 在強國勢力范圍內(nèi)的小國家或者成為附庸,或者干脆為大國所滅。 這種情況,在西周時期已經(jīng)有之,到了春秋時期,隨著周王室勢力衰微,已經(jīng)不能有效管制諸候國之間的事務,于是野心勃勃的諸侯國之間往往爆發(fā)了激烈的兼并戰(zhàn)爭,小國淪亡的情況就更加尋常。 據(jù)清代學者顧棟高統(tǒng)計,春秋時期,齊國兼并10個國家,晉國兼并18個,秦國兼并12個,楚國兼并42個;而像魯國這種中等諸侯國也兼并了9個,宋國則兼并了6個。 在春秋時期諸侯之間的爭霸中,地理位置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位于中原地帶、交通便利的國家,或自然資源豐富、經(jīng)濟實力雄厚的國家,以及位于邊疆、地域廣袤的國家均先后強大起來,在春秋時期的政治舞臺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十幾個較大的國家中,位于東部的是齊國和魯國。齊國是姜太公的封地,位于現(xiàn)在山東省東部,雖然看似遠離中原,卻“據(jù)漁鹽之利”,在春秋時期發(fā)展得很快,后來成為一方霸主。 跨過泰山,魯國就位于齊國的西南角。 魯國原本是周公的封地,和周王室關系親密,因此也享受著特殊待遇。詩經(jīng)中有這樣的詩句:“王曰叔父,嘉爾元子俾侯于魯,大啟爾宇,為周室輔?!笨梢婔攪鴮τ谥芡跏业囊饬x尤為重大。 春秋初期,魯國還一度在政治舞臺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后來對外受制于齊,對內(nèi)受困于卿、大夫掀起的連綿不斷的內(nèi)亂,逐漸衰落下去。 位于南部的是楚國。 楚國的先祖熊繹據(jù)說是祝融的后代,雖然經(jīng)過周文王的冊封,但由于地理位置游離于中原之外,一向被中原各國目為蠻夷。 可是,正是這個蠻夷,在周昭王、穆王時一度與西周王室打得難解難分,逼得周王室在南方冊封申國,作為防備楚人的前哨站。到春秋初期,日漸強大的楚國干脆自行稱王和周天子平起平坐起來。 位于西部的是秦國。秦國和楚國一樣,雖然號稱是名門之后(秦國國君據(jù)稱是大禹治水的主要助手—伯益的后代),但亦因地處偏遠而被視作戎狄。 直到秦襄公時,適逢平王東遷,而秦襄公出力頗多,才正式被封為諸侯,隨后又接收了西周的王室故地,從此逐漸成長為一方霸主。 位于北部的是晉國和燕國。 晉國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的幼帝唐叔虞的封地,原本稱為唐國,后來因為晉水的原因,改稱為晉國。 平王東遷時,晉國也曾經(jīng)參與其中。春秋時期,晉國長期陷于內(nèi)亂,還出現(xiàn)了小宗攻滅大宗的情況。 盡管如此,晉國國力始終很強,在春秋政治舞臺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晉國的東北是燕國,燕國的始祖是和周公旦齊名的召公奭。 燕國地處東北,本來地勢偏遠,幸好是周王室的嫡親子孫,才沒有被中原諸侯排擠。 不過,受到地理位置的影響,燕國在春秋時期也沒有什么太大的動靜。 中原地帶—也就是今天的河南一帶鄰近周王室,諸侯國更是眾多,形成犬牙交錯之勢。 其中比較大的首推鄭國,其實鄭國立國頗晚,是由周宣王冊封其弟王子友而形成。 王子友頗有政治眼光,在西周末年的動亂中,他提前就轉(zhuǎn)移了封地的財產(chǎn)和人口,因此鄭國不但沒有受到損失,反而因為在平王東遷時出力頗多、地位陡升,成為春秋初年中原地帶的強國。 鄭國往東是宋國。 宋國是商朝王族的后代,作為前朝舊人,被封在中原地帶,原本是要接受四周周王室子弟的監(jiān)視。 可到了春秋時代,宋國居然憑借著有利地形還短暫地崛起,可惜其國力并不足以支撐其野心,因此霸權一瞬即逝。 后來更淪為兵家必爭之地,飽受戰(zhàn)爭的禍害。 衛(wèi)國也是中原比較重要的諸侯國,它的歷史也很悠久,是周文王之子康叔的封地。 春秋時期,衛(wèi)國曾經(jīng)多次參與政治活動,表現(xiàn)也算活躍。 令人稱奇的是,也許是衛(wèi)國太小,小到無足輕重,衛(wèi)國之名一直存留到秦二世時才被正式廢國。 到春秋后期,東南地區(qū)的吳國和越國也相繼崛起。 這兩個國家原本也是“蠻夷”,但都先后以其強大的實力獲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春秋時期風云變幻,錯綜復雜的政治形勢就是由這些國家共同創(chuàng)造的。 不過,春秋初年,各國諸侯勢力還算相對平均,受制于相對平衡的勢力范圍,各個國家暫時還尊重名義上的“共主”周天子,共同抵御四方蠻夷戎狄的入侵,因此周王室雖然窘迫,倒也還能勉強維持穩(wěn)定,慘淡經(jīng)營。 不過,這種情況僅僅持續(xù)了幾十年。隨著諸侯國實力的強弱變化,脆弱的平衡終于被打破。 春秋時期的政治局勢終究還是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率先發(fā)難的就是和周天子相距不遠的鄭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