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抗戰(zhàn)戰(zhàn)史新系列: 莊戶會戰(zhàn)——被忘卻的北京抗戰(zhàn)往事(上) 莊戶會戰(zhàn)——被忘卻的北京抗戰(zhàn)往事(下) 前文參考:宋蒙戰(zhàn)爭之血戰(zhàn)兩淮:歷史在人性底線上的慘烈搏殺 由草原到中原——說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上) 請點擊上面鏈接,銜接本篇文章。 昨天說到胡人無百年之運。今天繼續(xù)。 經過五胡十六國、南北朝的大混戰(zhàn),北方游牧文明南下之后,在曠日持久的摸爬滾打間,終于悟透了傳統(tǒng)的中原帝國的立國秘術: 大一統(tǒng)! 大一統(tǒng)體制簡單明了。 ——沒有技術含量,是純粹靠自上而下的強勢、粗暴、霸道,就能輕松完成的事情。 于是,在南北朝時期,恍然大悟的鮮卑人興致勃勃,前后兩次,進行了游牧聯(lián)邦體制向大一統(tǒng)體制的轉型。 鮮卑人的北魏帝國進行的這場改革,標志著歷史上中原曾經的秦皇漢武版本的,初具雛形的大一統(tǒng)軍事帝國,在融入游牧軍事元素之后,開始高速發(fā)展。 當然,按照史籍記載,這兩場改革完全出于鮮卑人沿襲游牧民族傳統(tǒng),在進入中原,因為深度缺乏民族自信,情不自禁慚愧、自卑。 由此,他們洗心革面,奮發(fā)圖強,集體在戶口上改名換姓,加入漢族的漢化改革。 然而,通過眼花繚亂歷史表象和歷史表述,心平氣和再看這場改革,其實質,無外乎是鮮卑人在政體、軍事、經濟等方面,全盤照搬秦漢體制,對傳統(tǒng)游牧聯(lián)邦分散的權力,進行了高度集中。 調整體制為適應在中原更為復雜化的持久武斗,這才是鮮卑北魏進行這場改革的根本目的。 桀驁不馴的各部鮮卑被大一統(tǒng)體制錘煉成一塊鐵板。 空前強大的鮮卑北魏帝國就此橫空出世。 南征北伐,所向無敵。 很快,游牧文明向大一統(tǒng)體制轉型的北魏,一口氣滅掉胡夏、北燕、北涼,成為地跨中原、漠北、遠東、西州的超級大國。 鮮卑人這兩場改革,自古以來評價極高,似乎完美無缺。 然而,這次游牧文化與中原農商大一統(tǒng)的融合歷經坎坷。 兩種文化在權力捏合下強行融合,自然導致鮮卑人內部為此強烈反彈,繼而急遽分化。 最終,在中原的剽悍的鮮卑人習慣了兩膝隱地體危阢也。 ——自秦漢以來,以卑見尊的跪的文化,加速了鮮卑人的游牧文明徹底融入了大一統(tǒng)。 隋唐時期回鶻人形象。回鶻人經歷演變,融入中國。 鮮卑人的兩次改革,北魏帝國由游牧文明向半游牧、半農商的大一統(tǒng)軍事帝國的成功轉型,為北方游牧聯(lián)邦進入中原享百年國運,打下來體制上的基礎。 在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等五朝,雖然年年戰(zhàn)爭不斷,然而,游牧民族穩(wěn)坐中原,再無東胡、匈奴、苻秦那般順時一哄而上,逆境一哄而散尷尬。 近200年的戰(zhàn)爭和宮斗,不斷加速著兩種文化強行融合,并且由此產生了全新的文化。于是,在新文化的極端改造下,半游牧、半農商大一統(tǒng)的軍事帝國漸成中原文明正宗。 隋、唐時代,光榮來臨。 隋、唐帝國,在繼承北魏衣缽并且發(fā)揚光大后,走向了半游牧、半農商大一統(tǒng)的軍事帝國的巔峰。 隋、唐帝國在大一統(tǒng)體制下,兼容游牧文明、農商文明,締造了一個嶄新的文明。 中原一統(tǒng)不說,原屬北方游牧邦國的廣袤土地也成為中原大一統(tǒng)軍事帝國的國土。 古代中國雛形初現(xiàn)。 這時候的唐人,經過長期融合,顯然與純粹的、傳統(tǒng)的秦漢遺民關系不大了。 把唐人等同于秦漢遺民,這顯然不著邊際。 這期間,隨著游牧文明進入中原,中原王朝的政治、文化和外交等等活動自然也是風格大變。 隋、唐以降,進入中原的老的一批、已經完成大一統(tǒng)改制的游牧族群,一方面南下加速與江南秦漢遺民交融,一方面受族群本能引導,以戰(zhàn)爭、貿易等等手段,繼續(xù)著對四方的界新的探索。 盛唐時期,隨著中原帝國不斷主動走向四方,中原半游牧、半農商大一統(tǒng)的軍事帝國頻繁碰撞四方傳統(tǒng)文明。 唐墓壁畫的唐人,深蘊鮮卑、突厥及西域之風。 在和盛唐暴力碰撞中,越來越多的北方游牧聯(lián)邦吃盡苦頭,他們卻為此豁然開朗。 原來,進行大一統(tǒng)軍國改制,還真是一管立竿見影的雞血。 都不缺腦子,在東部亞洲大陸的各個游牧聯(lián)邦,打雞血蔚然成風。 當時,最為出名的突厥人、沙陀人、契丹人、鮮卑人、女真人等等游牧聯(lián)邦,一旦成勢,便先后進行大一統(tǒng)軍國改制,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強大的帝國。 更多的游牧、半游牧的大一統(tǒng)軍事帝國,出現(xiàn)在盛唐的四方。 于是,由鮮卑人改革走來的李唐大一統(tǒng)軍事帝國,隨時間推移,獨享的大一統(tǒng)體制的戰(zhàn)爭優(yōu)勢不再,危機隱隱而來。 歷史,走進了血雨腥風的安史之亂、五代十國。 人煙稠密的李唐疆域在混戰(zhàn)、殺戮間四分五裂,繼南北朝之后,中原為主體的半游牧、半農商大一統(tǒng)帝國與四方新生代游牧大一統(tǒng)帝國持續(xù)進行戰(zhàn)爭。 這次,曠日持久,長達百年的戰(zhàn)爭沒有使得游牧文化如解體。 唐人、突厥人、沙陀人、契丹人、女真人的帝國在戰(zhàn)爭中重復著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的往事。 戰(zhàn)亂,分拆、重組,重組,戰(zhàn)亂,再分拆。 再分拆,再戰(zhàn)亂,再重組,再重組,再戰(zhàn)亂,再分拆。 東亞出現(xiàn)了歷史上最為出名的西夏、宋國、遼國和金國。 于是,圍繞遼、宋、夏、金之間的競爭與碰撞,歷史拉開南北方之間白熱化的、更為慘烈的活劇。 宋朝可能是歷史上同期登頂世界文明巔峰的朝代。 這是歷史上地理擴展以后的又一次戰(zhàn)國時期。 遼、宋、夏、金等同屬游牧,或者半游牧半農商大一統(tǒng)軍國發(fā)跡。 然而,相比遼、夏、金等帝國占有的國土幅員和戰(zhàn)略擴展空間之遼闊,盛產冷兵器時代最為重要的戰(zhàn)爭資源馬匹等等優(yōu)勢,宋帝國囿于傳統(tǒng)的中原、江南,自立國之初,便處于戰(zhàn)略被動位置。 西北,失去了河西走廊;北方,失去了山西、太行;東北,失去了遼西走廊,更失去了華北平原大部。 西方,西南,吐蕃和大理虎視眈眈。 最為致命的,是宋帝國失去了自北魏、隋唐以來,中原大一統(tǒng)帝國賴以生存與發(fā)展的歐亞大陸絲綢之路。 兩宋,放佛是低洼地上的一口池塘。 為形勢逼迫,宋帝國如要發(fā)展,只能向南方的大海尋找出路。 于是,在這場空前激烈的南、北方競爭中,宋帝國立國三百年,在建國早期的半游牧半農商大一統(tǒng)軍國基礎上,最終在南宋時期,開創(chuàng)了東亞大陸歷史上空前絕后的獨特文明形態(tài)。 即海洋型商業(yè)軍事帝國。 宋帝國貿易海路大致示意圖。 彼時,兩宋帝國,尤其南宋,航海業(yè)高度發(fā)達,東到朝鮮,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島與非洲沿岸的海洋上,隨處可見兩宋帝國的商船。 帝國境內,蕃坊、蕃市、蕃學盛行。 泉州、潮州、廣州等地晉級為世界性數一數二的貿易海港。 海外貿易催生兩宋帝國的政體、司法、經濟、金融、制造、軍事等等,在傳統(tǒng)游牧文明、農耕文明、農商文明基礎上,脫胎換骨,進行了空前的飛躍。 是的,確實是脫胎換骨的飛躍。 兩宋期間,君權得到君臣共治理念的最大限制。 隨著三司、宰執(zhí)、樞密使并立制衡,以及政府監(jiān)察體制的完善,兩宋的大一統(tǒng)體制在文明發(fā)育層面得到相當的修正。 環(huán)境寬松,文化與科技也隨之飛躍發(fā)展。 宋帝國,尤其南宋帝國階段,其政體、司法、經濟、金融、制造、軍事等高度發(fā)達,領先全球,創(chuàng)造了歷史上強漢盛唐望塵莫及的文明奇跡。 南宋尚處在戰(zhàn)爭壓力下,其財政收入即數倍領先盛唐。 宋人的日常。 兩宋在思想、文化、科技取得成就之輝煌,民生之富足,前有漢、唐,后有明、清,均難以與之比肩。 在軍事上,兩宋帝國位處戰(zhàn)略被動,又先后被亞洲大陸空前強大遼、西夏、金、蒙古等軍事帝國威脅、擠壓。 能夠立國300余年,就是兩宋軍事在中世紀世界史上的奇跡。 ——關于兩宋,在元蒙時期,以及自認繼承蒙元大統(tǒng)的明帝國,以滿蒙為主體滿清帝國,其真實的歷史和后來南宋抗蒙戰(zhàn)爭,絕大多數被官修歷史擠壓到極限的邊緣。 要在宋史、宋詞、清明上河圖等碎片化的只言片語里一探究竟,談何容易。 自蒙元時期延至至今,所謂兩宋,尤其南宋,因為皇帝集權、百官權力分散、重文輕武,軍事上內重外輕,積貧積弱,毫無成就等口碑相傳的附會,猶如迷霧,讓現(xiàn)在的人們?yōu)橹v云駕霧,實屬必然。 ——明史、明邏輯,實屬開啟民智之匙。 用重文輕武、積貧積弱說宋史,這是一個比較低段位的無稽之談。 隨著兩宋,尤其南宋轉型為海洋型商業(yè)軍事帝國,兩宋在國防、軍事理念,軍制、軍事科技等等方面,也就漸行漸遠地脫離了自漢、唐以及鮮卑、沙陀等傳承而來的軌道。 看上去,有著雄厚、先進的國力、財力、科技和戰(zhàn)爭理念的支撐,兩宋軍隊無論戰(zhàn)爭理念、裝備和作戰(zhàn)技術,本該領先北方、西方那些傳統(tǒng)意義上的游牧與半游牧的軍事帝國。 然而,歷史總是充滿變數。 兩宋的北方,并沒有停在游牧、半游牧的大一統(tǒng)軍事帝國的原地。 在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蒙古高原、華北、河西走廊及遠東等游牧聯(lián)邦故地,隨著東胡、匈奴、鮮卑、突厥、沙陀、契丹、女真的消亡和南下,曾經依附他們的蒙古人留在了原地,得到了露頭的空間。 蒙古帝國出現(xiàn)了。 ——傳統(tǒng)史籍少見蒙古帝國來歷,但是,這不意味著蒙古人就是在1206年才從樹上爬下來,由猴子變成了人類。 蒙古人同樣有著數以千年、萬年的文明進程。 和遠古無數原始部落一樣,蒙古人在大約與秦帝國先祖秦非子同期,步入游牧文明。 如同早期先進的農耕文明會吞并落后的農耕文明一樣,蒙古人經歷東胡、匈奴、鮮卑、突厥、沙陀、契丹、女真等數以千年的壓制,依然存在。 靠著為這些強大的聯(lián)邦、帝國跑腿,蒙古人勉強維持相對獨立的存在,這本身也是世界史上的奇跡。 只是,鐵木真出現(xiàn)之前,蒙古人沒有秦人席卷八荒,創(chuàng)建秦帝國而名揚古今的運氣。 現(xiàn)代影視演繹的蒙古騎兵。 隋唐以降,蒙古人遷徙漠北蒙古高原,先后依附回紇汗廷、唐帝國、契丹及女真人。 他們走南闖北,學會了戰(zhàn)爭和貿易。 在北方強大的帝國威脅和內部的不斷分化中,被邊緣化的蒙古人艱難求生,自然看慣了殘酷、血腥、奸詐和市儈。 然而,他們終于等來了屬于他們的黃金時代。 隨著遠東、漠北、中亞的游牧聯(lián)邦、帝國不斷碰撞,中世紀期間,歐亞文明空前交融,歐亞大陸商貿為之空前活躍。 當時,大航海時代尚未到來,絲綢之路穿越地歐亞大陸,所到之處,商業(yè)高度發(fā)育,城市高度繁華。 除卻強大的帝國分布在絲綢之路的兩端之外,在地廣人稀的絲綢之路上,一個又一個的國家,由游牧、農耕文明迅速向商業(yè)文明轉型。 歐亞絲綢之路熱火朝天,變成了直接關系著歐亞大大小小諸多國家興衰的命脈之路。 1206年出現(xiàn)的蒙古帝國,得地利之便,于銜接遼、金往漠北、中亞的途中,正處于遏制歐亞絲綢之路東段的要害位置。 鐵木真一統(tǒng)蒙古諸部,建立蒙古帝國,即沿襲游牧集權軍事帝國體制。 早期,蒙古帝國無法與亞洲大陸的金、夏等強大帝國抗衡,得地利之便,于是戰(zhàn)略轉身,向絲綢之路沿途無數的富庶的商業(yè)小國發(fā)起頻繁入侵。 沒有國聯(lián),沒有聯(lián)合國,那時,蒙古軍隊不顧信義的倚強凌弱的軍事侵略,完全不受約束。 他們所到之處,地廣人稀的絲綢之路沿途,無數商業(yè)小國無不土崩瓦解。 初步成勢的蒙古帝國。蒙古攻略,一目了然。 然而,東西方超級帝國酣睡如泥,誰也沒有發(fā)覺蒙古帝國由此正在迅速膨脹。 短期之內,靠著暴力征服,掠奪,蒙古帝國不僅完成了天文數字的財富積累,更是徹底控制了絲綢之路,壟斷了東方由歐亞絲綢之路向西方的貿易。 蒙古帝國隨即由集權軍事帝國,向著集權商業(yè)軍事帝國進化。 鐵木真親自控制之下的蒙古帝國的軍隊和商隊沿絲綢之路,開始一次比一次規(guī)模更大的遠征。 一來二去,昨天還在蒙古高原窮得叮當響的蒙古帝國,轉眼之間,便成為世界首富之國。 與此同時,失去絲綢之路,金、夏、西遼、花剌子模等等歐亞大陸帝國的發(fā)展便遲緩下來。 ——當時,那些帝國沒有發(fā)現(xiàn)這一致命的問題。同樣,現(xiàn)在研究蒙古帝國歷史的學人也沒有充分去認識這一關鍵史實。 對金、夏、西遼、花剌子模等等歐亞大陸帝國來說,喪失絲綢之路,缺少如絲綢之路這般寬廣的戰(zhàn)略拓展空間,被蒙古帝國后來居上,繼而遠遠拋在身后,純屬極為自然的事情。 靠著軍事和貿易的兩手,蒙古帝國控制絲綢之路,壟斷東西貿易,以東方的技術、財富力量西征,再以西方的技術、財富力量南下,這就是蒙古帝國縱橫歐亞大陸創(chuàng)造的軍事神話戳破之后的根本原因。 所謂軍神、戰(zhàn)神,不過后世文人自作聰明對鐵木真低眉順眼的謳歌。 就像王思聰,他要泡妞,有著人人明了的他爹給他的天賦。 媒體文人們如非要謳歌王思聰是情圣、情神,不免就會讓人感到肉麻。 把王思聰放在深圳、北京的某個寫字樓啃方便面,或者把鐵木真放在遠離絲綢之路的其他地方,結局大概率一樣。 ——在新聞和歷史里,他們都會是默默無聞的小人物。 1230年左右,蒙古帝國滅金帝國前夕的歐亞地圖。絲綢之路盡被蒙古控制。 當然,如果僅靠絕對領先的財富,蒙古帝國要在百余年間,實現(xiàn)幾何數字的膨脹,成為地跨歐亞大陸,迄今為止,世界上最為龐大的帝國,似乎還有其他原因。 這個原因,便是蒙古帝國在軍事和商業(yè)入侵上的毫無底線。 蒙古帝國苦熬數以千年,一夜暴富,為人行事自然悖離常人想象。 端平大屠殺、撒馬爾罕大屠殺、興慶府大屠殺、成都大屠殺——蒙古大軍鐵蹄到處,血腥殺戮慘絕古今。 靠著殺戮以消耗對手人口資源,震懾對手反抗意志,蒙古帝國踩踏著屢屢劣跡,成就了蒙古帝國的軍事神話。 毫無人性底線,可能是蒙古帝國所向披靡,速戰(zhàn)速勝的主要原因。 1234年,在蒙古帝國數次巨斧砍樹的征伐中,東亞軍事最強大的金帝國轟然倒塌。 這時,蒙古帝國已經征服漠北、華北、遠東、西藏、西域、中亞、西亞、東歐等遼闊大地,成為史上幅員最大的超級帝國。 ——實際上,這個歷史上的蒙古帝國,和現(xiàn)在的蒙古、內蒙古,除卻擁有同樣的蒙古稱謂之外,無論文化、血統(tǒng),其實并沒有太多的關系。 蒙古帝國雖然以和林為核心,整個帝國包含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兒汗國和拖雷汗國。 其中,建都大都的元蒙,不過是窩闊臺汗國的主要部分。 蒙古帝國瓦解之后,鐵木真家族分散歐亞,而自崩潰后極少回到蒙古高原的蒙古人,既經歷充分的混血,又帶回了歐亞各地的宗教、文化。 當然,這是閑話。 第三次南宋抗蒙戰(zhàn)爭前的歐亞大陸。 與如此巨無霸的蒙古帝國接壤,宋帝國遭遇空前危機。 偏居江南的南宋帝國在人口上,遠遠少于蒙古帝國,兵員過少。 隨著蒙古帝國對花剌子模的占領,在歐亞大陸的全面封鎖,南宋航海被客觀壓縮,在軍事技術的交流、發(fā)展也隨之遲緩下來。 1235年,蒙古帝國終于大舉南侵,宋蒙戰(zhàn)爭就此爆發(fā)。 這時,宋蒙戰(zhàn)爭的本質已經不再是歷史上一個國家與另外一個國家的戰(zhàn)爭。 這時候的南宋,面對的,是包括蒙古人、契丹人、女真人、唐人、以及阿拉伯人、突厥人等等在內的,原來整個歐亞大陸數十個國家的入侵。 這是歷史上空前絕后的一個人打十個的戰(zhàn)爭。 勝敗毫無懸念。 崖山之變圖。中國歷史再次全面刷新。 然而,歷史上的宋人最終還是以他們先進的文明和剛烈的血性,為蒙古人本來毫無懸念的征服,奮力制造了讓今天人們?yōu)橹C然的懸念。 宋人擊退了蒙古帝國在1235年至1241年的第一次入侵; 宋人再次擊退了蒙古帝國在1253年至1259年的第二次入侵,并且擊斃了蒙古帝國的蒙哥大汗。 在蒙古第三次入侵時,宋人在蒙古大軍全面進逼下,寸土寸血,殊死抵抗十三年,屢敗屢戰(zhàn),步步退向屬于他們的大海。 1279年3月19日,包括皇帝、官員、軍人、家眷、平民在內的最后一批堅持抵抗的宋人,與他們創(chuàng)造的宋文明一起,在絕望中,于崖山蹈海。 大一統(tǒng)時代徹底降臨東亞大陸。 這天,歷史異常殘酷、無情,為東亞大陸徹底關閉了通往海洋文明的大門。 辛苦寫作,有閑有空,不妨三點一轉。多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