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體系,根據(jù)甲骨文以及中國史籍記載的推斷,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民族。 據(jù)古老傳說、文獻記載、考古發(fā)現(xiàn),早在約一萬年以前舊石器時期的母系氏族社會,中華先民出于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關(guān)愛生命起源的原始宗教觀念,通過“圖騰崇拜”、“祖靈祭祀”各種形式,繪制了各部族的族徽符號和圖形標記,從而孕育了中華姓氏的原始雛形。 傳說和文獻中出現(xiàn)的“氏”有上百個,最早的是盤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五龍氏時代,隨后為鉅靈氏、黃神氏、鬼隗氏、空桑氏、次民氏等22氏的循蜚紀時代,接著為辰放氏、蜀山氏、混沌氏、有巢氏、燧人氏、庸成氏等13氏的因提紀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最重要的是有巢氏和燧人氏。有巢氏教民架木為巢,掘地為營;燧人氏發(fā)明了鉆木取火,教人熟食,教民結(jié)繩記事。 進入到伏羲時代,這一時期中原出現(xiàn)了共工氏、柏皇氏、朱襄氏、昊英氏、栗陸氏、赫胥氏、昆吾氏、葛天氏、陰康氏、中皇氏、女媧氏等部落或國家。中國最早的“姓”就產(chǎn)生在伏羲時代,“風”是中國的第一個姓,這個時期一個最重要的“氏”是中皇氏,其首領(lǐng)是倉頡,他創(chuàng)造了文字,替代結(jié)繩記事。 女媧氏之后為神農(nóng)氏,即炎帝,其后為姜姓。黃帝姓公孫,名軒轅,黃帝所在部落的稱呼叫有熊氏,黃帝繼承炎帝之位,統(tǒng)治了中原大地?!妒酚洝酚涊d:“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奔醇?、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在中國商周時期,姓與氏是有區(qū)別的。至秦漢時期,姓和氏合二為一,互為稱呼,或稱姓,或稱氏,并以父傳子的模式代代相傳,兩千多年來沒有變化過。 在考古發(fā)現(xiàn)的史前巖畫、陶文印記中就發(fā)現(xiàn)有太陽神鳥、龍、鳳、魚、蛙、虎、狼、牛、羊等族徽標記,比文字的出現(xiàn)還要早數(shù)千年。 在中國最早的一部神話故事集——《山海經(jīng)》中,有許多半人半獸、半神半獸的奇特形象,也被學術(shù)界公認為是遠古氏族(部族)的圖騰標志。至于各地出土的伏羲、女媧的畫像石刻,以及民間廣為流傳的“兄妹相婚,摶土造人”神話傳說,都印證了中華姓氏的悠久歷史。 而距今三千年的商周甲骨文、金文中更是有了系統(tǒng)、成熟的姓氏記載和傳承譜系。中華姓氏已成為中華民族文明起源和社會進化的重要標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體系。 相形之下,世界各文明古國和歐美等地,其姓氏的發(fā)祥和使用,較中華民族要晚幾個世紀,甚至一兩千年。 在關(guān)永禮先生所著的《中國姓氏文化》一書中講到,許多歐美國家名前姓后的姓氏構(gòu)成方式,遲至中世紀才產(chǎn)生并傳承下來。亞洲越南、朝鮮等國的姓氏在14世紀左右才普及興盛,而且多由中國傳入。日本則更晚,1876年才頒布《平民必稱姓氏、名字義務(wù)令》,普遍推行姓氏制度,改變了此前只有貴族、武士、神職官員才享有姓氏的歷史。 在歐洲,古羅馬于公元前3世紀羅馬共和時代(相當于中國的戰(zhàn)國時期)才有了“家族名”的出現(xiàn),即姓氏的雛形。到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時代,才形成了有固定格式、可世代相承的姓氏。之后,由于日耳曼人的入侵,古羅馬及歐洲人在長達四五百年的歷史時期又陷入了有名無姓的境地。直到9世紀時,意大利各城邦市民才逐漸恢復(fù)姓氏。據(jù)《大不列顛全書》記載,歐洲大陸普遍使用姓的歷史只有400年,直到20世紀,歐洲有些地區(qū)姓的使用尚未普遍。 11世紀時,英國貴族開始使用姓氏;法國人的姓氏定型于15世紀;德國人的姓氏形成于16世紀;蘇格蘭、愛爾蘭等民族直到18世紀尚未普遍使用姓氏;而猶太人直到19世紀初才正式有了姓氏。 在亞洲的文明古國中,印度使用姓氏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日本雖然在4世紀時各貴族集團有了氏的稱謂,但廣大國民到19世紀明治維新時才普遍冠有姓氏。至于朝鮮、韓國、越南,10世紀左右,即相當于中國晚唐、五代時期才使用姓氏,而且多是中國姓氏傳入或演變而成。姓氏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享有“第五大發(fā)明”的美譽。 |
|
來自: 品謀圖書館館藏 > 《古老文明的中華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