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帶哥哥去新開的兒童樂園玩,幾個小朋友很快打成了一片。媽媽們也閑聊起來,但半個小時還不到,就聽到旁邊傳來了小孩子的哭聲。跑去詢問原因,原來是3歲的小可非要從瑞瑞手里搶玩具,瑞瑞提議交換,小可也不同意。爭搶之中,小可把瑞瑞推倒在地了。 小可媽媽帶著一臉歉疚從小可手里搶過玩具還給瑞瑞,并且讓小可道歉。這下本來就噘著嘴的小可也哭了出來。 安撫好孩子,小可媽媽嘆氣說:“不知道為什么,這段時間小可突然學壞了,總是搶別人的玩具和零食,在幼兒園也是這樣?!逼鋵嵲谒叫胖?,也有很多媽媽向我們提出同樣的問題,那么孩子為什么突然變身“小土匪”了,這種狀況又該如何破解呢? 孩子為什么愛“搶玩具”? 在美國,家長們大多聽過這樣一首魔性的兒歌《幼兒所有權(quán)法則》,其中有幾句非常有意思,分享給大家: “我喜歡就是我的,我先看到就是我的,我搶過來就是我的?!边@首歌恰恰反映了2-3歲孩子的物權(quán)意識,雖然很"強盜邏輯",但跟他們的自我意識發(fā)展息息相關(guān)。 從發(fā)展心理學的角度看,3歲的小可正處于自我意識發(fā)展的巔峰時期。經(jīng)過了三年的“我能動”“我能走”“我會自己來”的經(jīng)驗積累。在3歲左右的孩子心里,自己就是這個世界的"真理","他者"的概念十分模糊。 所以對于大人而言,孩子是喜歡“搶玩具”。而在孩子自己眼中,則是很自然地拿來自己喜歡的玩具。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上文中的小可不但拿走了瑞瑞的玩具,還拒絕瑞瑞交換玩具的請求。 面對搶玩具的孩子,引導試試這三招 哥哥班上也有過這樣一位小朋友,凡是自己喜歡的玩具或零食,根本不會問別人的意見,直接拿來吃,同班小朋友看到他都會嘩啦躲開。 老師特別跟那位孩子的家長做了溝通,才知道這家人認為:這是孩子的天性,會隨著年齡增長改善。然而,班主任直接指出:雖然自我中心可以理解,但如果不加以引導,就可能會影響孩子的社交發(fā)展。那該怎么辦呢?爸爸媽媽們可以試試下面的幾招。 第一招:讓孩子理解“所有權(quán)”概念 在一檔綜藝節(jié)目上,戚薇分享了她和女兒lucky的一件趣事:lucky看上了戚薇的裙子,并且說是自己的。結(jié)果戚薇氣沖沖地說:“這是我的!”而有些爸媽卻覺得:“我的就是你的。”在育兒的過程中,沒有給孩子一個明確的“所有權(quán)”概念。 因此,想改善“搶玩具”這一行為,就先要讓孩子知道:有些物品是自己的,而有些物品是別人的。比如有一次我?guī)im去公園玩,他就一直在“霸占”蹺蹺板,溝通后我才知道,Tim覺得蹺蹺板是自己的。于是我趁機向他解釋了“公共財物”的概念。 第二招:通過共情讓孩子理解“他人” 在上文中的例子中,我們看到小可媽媽的這樣處理小可的“不良”行為:她訓斥了小可,并且搶過小可的玩具還給瑞瑞。但這樣做其實于事無補,小可并沒有從根本上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也不會覺得自己對瑞瑞造成了傷害,反而還會覺得很委屈。 事實上,當發(fā)現(xiàn)孩子搶了別人的玩具,你可以告訴孩子:“你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會讓小朋友非常傷心害怕。”并且可以引導孩子思考,如何用更“溫和”的方式,玩到喜歡的玩具,比如建議交換,或一起分享玩具。平時在家也可以用“過家家”的方式情境重現(xiàn),教孩子學會協(xié)商。 第三招:引導孩子發(fā)現(xiàn)“交換”的樂趣 在著名的《資本論》中,馬克思率先提出“交換”的概念,并且認為這是人類分工協(xié)作的基礎(chǔ)。 事實上,也正是交換促成了“共同想象”甚至文明的發(fā)展。所以從某種角度說,讓孩子們體會到“交換”的意義,比強迫他分享更有意義。 有次哥哥的幼兒園就組織了“玩具市集”,讓整個校區(qū)的孩子都參與進來,通過交換獲得自己喜歡的玩具,也收獲了友誼。在和孩子一起玩時,家長可以去制造一些需要“交換”的環(huán)節(jié)。比如分給他積木中所有正方形的部分,自己留下三角形。當需要拼某個圖形時,大家必須交換才能成功。這樣逐步引導孩子的“交換意識”,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交換和協(xié)商的習慣。 引導孩子莫“矯枉過正” 需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在2-3歲這個特殊的心理發(fā)展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發(fā)展,既需要用社會規(guī)則來約束,也需要保證其合理發(fā)展。 有些爸爸媽媽看到自家娃喜歡“搶玩具”就給孩子扣上“壞孩子”的帽子。或者是像小可媽媽一樣,強制孩子分享,試圖讓孩子因為父母權(quán)威“改正”,這些都是矯枉過正的行為。 育兒專家李雪說:讓孩子了解“物權(quán)”,先要讓他感受到父母對“物權(quán)”的尊重。 也就是說,只有真正“擁有”物品,才會懂得尊重別人的擁有的權(quán)力。簡單來講,當父母不去強迫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他也就理解了“每個人都應該擁有自己完全能支配的物品。”這樣一來,他也就能去主動尊重別人,不去擅自搶奪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了。 凌晨媽媽來叨叨: 孩子之間互相爭搶玩具,看似是一件小事兒,背后卻蘊含著他們?nèi)绾翁幚?strong>“自己和他人”、“自己和物質(zhì)世界”的大學問。如果對這種行為置之不理,或反應過激,都會對孩子的心理產(chǎn)生深層次的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