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盧永根,2017年感動中國人物之一,中科院院士、作物遺傳學家。因罹患癌癥,87歲的盧永根自覺時日無多,與夫人徐雪賓商量,決定捐出所有積蓄。2017年3月的一天,盧永根在夫人攙扶下來到銀行,將十多個存折的存款轉(zhuǎn)入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的賬戶。盧永根夫婦一共捐出8809446元,他說:“黨培養(yǎng)了我,將個人財產(chǎn)還給國家,是作最后的貢獻?!?/span> 其實,這樣的“院士風范”我們并不少見。92歲的崔昆院士一件襯衫穿30多年,卻累計捐款400余萬元,甚至將自家的轎車都捐了出去;93歲的黃旭華院士55年沒進過理發(fā)店,全靠夫人在家“幫忙”;已故的徐祖耀院士,起居室狹小不堪,找不到一件像樣的家具,而他卻累計捐出500余萬元…… 對于上述人物的行為,你有怎樣的思考與感悟?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 審題: 材料所提供的四位人物,都具有高貴的人格:在這些老科學家眼里,財物重于泰山,一粥一飯、一絲一縷都不敢浪費;財物也輕于鴻毛,當他人、社會有需要時,他們可以不計得失、傾囊相贈。試題材料感情格調(diào)積極向上,彰顯著時代正能量,既關(guān)注社會熱點,又很好地體現(xiàn)了“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所以考生對這四位科學家的行為只能贊揚而不能質(zhì)疑,可有以下評論角度:匠心精神,樂于奉獻,淡泊名利,社會責任,崇高信仰,實干精神,人生價值等。老科學家們甘愿一生清貧,樂于奉獻社會、不計得失,作出了正確的價值選擇,就是因為他們站在了人民的立場上,立足于人民的利益,同時說明只有在奉獻社會中才能真正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參考立意:淡泊名利,樂于奉獻;匠心精神;社會責任,崇高信仰;實干精神等。 例文: 院士風范,光風霽月 假如你有880萬元存款,卻身染重病、來日無多,剩下的時光你會怎么度過? 彌補遺憾?及時行樂?每個人都會有各自的選擇。而87歲的中科院院士盧永根選擇將880萬元積蓄全部捐出,無償獻給教育事業(yè),作為“最后的貢獻”。 看過他的故事,很多網(wǎng)友“淚目”了。尤其這樣一幅畫面堪比“催淚彈”——盧永根家中擺設(shè)還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破舊的木沙發(fā),老式電視,鐵架子床銹跡斑斑;去過他家的人,都會產(chǎn)生一種印象,“家徒四壁”……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個為科研奉獻了一生的老人,始終過著清貧的生活,即便走到生命的尾聲,所思所想,依然是發(fā)揮光和熱! 其實,這樣的“院士風范”我們并不少見。92歲的崔昆院士一件襯衫穿30多年,卻累計捐款400余萬元,甚至將自家的轎車都捐出去;93歲的黃旭華院士55年沒進過理發(fā)店,全靠夫人在家“幫忙”;已故的徐祖耀院士,起居室狹小不堪,找不到一件像樣的家具,而他卻累計捐出500余萬元……在這些老科學家眼里,財物重于泰山,一粥一飯、一絲一縷都不敢浪費;財物也輕于鴻毛,當他人、社會有需要時,他們可以不計得失、傾囊相贈。 這些可愛、可敬的人,為什么頻頻打動人心?因為人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癡”的力量。因為“癡”,他們對科研以身相許、兢兢業(yè)業(yè)。就像盧永根為了水稻研究,年過七旬依然翻山越嶺,尋找珍貴的稻種;印遇龍院士平時身著沖鋒衣、腳蹬運動鞋,以備隨時進豬欄工作;趙淳生院士為了研究超聲電機,三餐不定時,有時燒一鍋粥和菜,吃上一周……“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他們癡心于工作、癡情于事業(yè),也因此能在各自的領(lǐng)域建下不朽的功業(yè)。 同樣因為“癡”字,他們往往心無雜念,淡泊名利,科研中不務(wù)虛名、沉心實干,生活中低調(diào)簡單、樸實無華。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的一言一行好像都跟周圍格格不入,有的節(jié)約到“窮酸”,有的樸實到“邋遢”,他們崇尚吃苦,強調(diào)奉獻,不追求生活上的奢華,不攀比物質(zhì)上的享受……而這些背后,都離不開信念的力量。他們是真正擁有高尚情操、崇高信仰的人,也因此,即便樸實無華,也能光芒四射,并帶給人靈魂的震撼。 魯迅先生說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對于盧永根這樣的暖心故事,一位微博網(wǎng)友的評論寫得好:真的,社會上不缺這800多萬元捐款,更缺的是像您這樣的人。 盧永根院士的人生故事,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境界的高下;也應(yīng)該像一把標尺,讓更多人去校正自己的追求和方向,讓更多人去思考——人的一生,到底應(yīng)該追求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