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群雄系列之劉虞(上)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在烽火連天、爾虞我詐的亂世中,大小諸侯們忙著爭奪互相攻伐,爭奪地盤,這些人都以匡扶漢室為口號,實際做著蠶食鯨吞漢室江山的事情。然而有一人身為皇室宗親,官居要職,卻以保境安民為己任,努力發(fā)展農(nóng)耕與貿(mào)易,深得民心,以仁德之名享有盛譽。這個人便是劉虞。 劉虞(?-193),字伯安。徐州東海郡郯縣(今山東郯城)人。既然姓劉,在漢朝基本都能跟皇室扯上點關系。但與劉備那類八竿子打不著的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后人不同,劉虞可是根正苗紅的東漢光武帝劉秀廢太子東海恭王劉強的后代。廢太子也曾經(jīng)是太子,地位仍然很高,所以后人還能世代為官。 劉虞的祖父劉嘉曾做過九卿之一的光祿勛,父親劉舒曾任丹陽太守。劉虞起初在本縣做曹吏,后來到郡里做郡吏,積累基層工作經(jīng)驗。以劉虞的家庭背景,在察舉制的漢朝自然毫不費力地被舉為孝廉,從此正式走上仕途,沒多久就被任命為幽州刺史。 這里多說兩句,刺史制度在兩漢四百年間經(jīng)歷過數(shù)次變化,西漢設立刺史時,《漢舊儀》這樣介紹,“丞相初置吏員十五人,皆六百石,分為東西曹。東曹九人出督州為刺史?!贝淌芬粤偈墑e監(jiān)察地方二千石的官員。但西漢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罷部刺史,更置州牧”,俸祿也提高到二千石。再到東漢“刺史、二千石”,實際上刺史已經(jīng)成為一州的行政長官。 很多人都對漢朝的刺史制度稱贊不已,認為以六百石刺史監(jiān)察二千石太守很有道理。實際上這種制度在漢朝只維持了很短的時間,刺史的權(quán)力不斷擴大,到漢末劉焉提議改州牧制之前,刺史已經(jīng)成為“有實無名”的一州行政長官,州作為行政區(qū)劃已經(jīng)成為趨勢。 所以劉虞這個刺史不僅僅是監(jiān)察官,還是有行政權(quán)力的地方長官。劉虞提拔迅速,其家族背景自然占很大因素,不過劉虞很快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絕不是眼高手低的貴族子弟。 劉虞重大事件之一——初到幽州,深得民望劉虞在做幽州刺史前為兗州博平縣令,《英雄記》載其“治正推平,高尚純樸”,在他治下境內(nèi)沒人做盜賊,也沒有發(fā)生災害,一片祥和。《英雄記》還稱當時臨近的縣發(fā)生蝗災,飛到博平縣竟然直接沒有停留就飛走了。當然現(xiàn)在看來如果不是僥幸,便是有所夸張,古人這種記事手法還需要客觀看待,總之劉虞確實是位好官。 劉虞在幽州推行仁政,《后漢書·劉虞傳》載“民夷感其德化,自鮮卑、烏桓、夫馀、穢貊之輩,皆隨時朝貢,無敢擾邊者,百姓歌悅之?!眲⒂菡兎浅:?,在他主政時期與游牧民族的關系很和睦,百姓安居樂業(yè),都稱贊劉虞。劉虞本人也非常勤儉節(jié)約,本著與民清凈的原則,不給百姓增加負擔。 但不知劉虞得罪何人,在深得民心的情況下竟然被免職,《劉虞傳》僅載“公事去官”四字,并未寫明原因。也許是朝廷中的政治斗爭波及到幽州,或者劉虞沒有給把持權(quán)柄的宦官送禮,因為沒有記載,筆者無法確定。 據(jù)《后漢書·靈帝紀》載“二月,南宮平城門及武庫東垣屋自壞。”這里的二月即漢靈帝熹平六年(177),南宮平城門等處出現(xiàn)損壞。根據(jù)裴松之注引《魏書》中記載,凡擔任州郡長官者,皆需“助治宮錢,或一千萬,或二千萬”。漢靈帝直接向地方官索要錢財,官員們沒辦法,有錢的用私產(chǎn)繳納,沒錢的只能向百姓征收;有些沒錢而有氣節(jié)的官員不肯攤派給百姓,甚至選擇自殺。 劉虞也拿不出這么多錢,漢靈帝還比較特殊照顧,沒有讓劉虞出錢。不知是否因為拿不出錢的緣故導致劉虞雖然沒有受處罰,卻還是丟了幽州刺史的位置。 漢靈帝如此斂財無度,注定要釀成惡果。 劉虞重大事件之二——兩任甘陵相中平元年(184),黃巾之亂爆發(fā),冀州各郡縣紛紛被黃巾軍攻占。國難當頭,劉虞再次被啟用,朝廷拜其為甘陵相。甘陵是冀州清河國治所,受黃巾軍破壞嚴重。劉虞接手后積極安撫災民,恢復秩序,以勤儉節(jié)約為表率。 也許持續(xù)操勞使劉虞積勞成疾,于是劉虞又一次告別官場回到家中。劉虞在家鄉(xiāng)雖然已經(jīng)很有名氣,但對人和善,與原來的朋友照常相處,從來不因自己的名望而高人一頭。劉虞越是平易近人,聲望就越高,鄉(xiāng)親們都自發(fā)地聽從劉虞。到后來,百姓之間發(fā)生訴訟,都不去找官府,而是找劉虞來評判,劉虞評判的結(jié)果大家都認同,絕不會反悔。 劉虞的聲望絕非虛名,以下一件事可算佐證。據(jù)《吳書》記載,有個人丟了一頭牛,尋找的時候發(fā)現(xiàn)劉虞家有一頭體型毛色非常相似的牛。這個人以為就是自己的牛,于是向劉虞索要。劉虞也沒辯解,直接把牛讓給了那人。后來失主在別處找到了自己的牛,才知道是誤會,趕緊把牛送還給劉虞,登門道歉。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劉虞確實德行高尚,得到百姓擁戴順理成章。 后來甘陵又發(fā)生動亂,當?shù)毓賳T百姓紛紛要求劉虞回來,當時劉虞的病也已經(jīng)康復,于是再次被任命為甘陵相。劉虞到任,史料原文“甘陵大治”。 這么有才能的人,又是皇室宗親,怎么能一直在地方郡縣做官呢?剛經(jīng)歷黃巾之亂,朝廷正是用人之際,于是漢靈帝拜劉虞為尚書令、光祿勛,位列九卿。后來因為皇族身份,劉虞又改任宗正,同為九卿之一,主管皇室宗親事務。 劉虞重大事件之三——臨危受命,重返幽州中平二年(185),車騎將軍張溫奉旨討伐涼州叛軍邊章、韓遂,朝廷從幽州征調(diào)三千烏桓突騎兵。由于軍餉遲遲未能發(fā)放,這些烏桓騎兵叛逃回北方。 曾擔任中山國相、賦閑在家的漁陽人張純找到前泰山郡太守、同樣賦閑在家的張舉,密謀造反。張純對張舉說:“現(xiàn)在烏桓人已經(jīng)反叛,響應者為數(shù)不少;涼州那邊叛軍勢頭更大,朝廷根本無能為力。我還聽說,洛陽有婦人剩下個怪胎,一個身子兩顆頭,這正是漢祚將盡、天下將有兩個皇帝的征兆啊!咱們?nèi)绻?lián)合烏桓之眾共同起兵,一定能成就大業(yè)。”兩個官場失意者一拍即合,決定起兵。 中平四年(187),經(jīng)過周密準備的張純、張舉聯(lián)合烏桓首領“大人”丘力居進攻廣陽郡治所薊城,燒毀城池、擄掠百姓,而且連續(xù)殺死護烏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朝廷命官。叛軍很快發(fā)展至十余萬人,駐扎在遼西肥如縣。 張舉迫不及待地稱帝,張純則稱彌天將軍、安定王。只不過在幽州邊境地區(qū)剛剛起步,就敢稱帝、“彌天”,就知這兩人不會有什么大作為。更夸張的是,他們竟然向各州郡發(fā)出文書,說張舉乃代漢之人,當今天子應當讓出位置,公頃百官要做好迎接張舉皇帝的準備。 與此同時,張純又派烏桓峭王率五萬兵馬南下冀、青二州,攻破清河、平原等地,以炫耀武力。 涼州還未平定,幽州又告急,漢靈帝趕緊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大家紛紛表示,劉虞之前幽州刺史做得非常好,“恩信流著,戎狄附之”,派他去鎮(zhèn)撫必能不戰(zhàn)而勝。 雖然劉虞的幽州刺史實際是被罷免的,再啟用有些打漢靈帝的臉,但朝廷已經(jīng)無力派軍隊出征,沒辦法漢靈帝只能讓劉虞去救火。 中平五年(188),幽州牧劉虞走馬上任。 幽州叛亂地區(qū) 劉虞到薊城,馬上派出使者到烏桓部落,曉以利害,告訴峭王等人朝廷天恩浩蕩,只要不造反一切都好商量。同時責成烏桓人將叛軍主謀張純首級送上,重重有賞。丘力居聽說劉虞回來了,喜出望外,立即決定軍隊解散回家,不跟張純玩了。 沒有烏桓人幫助,張舉、張純頓時垮臺,連忙收拾細軟出逃塞外,其余烏合之眾瞬紛紛作鳥獸散。后來張純被其賓客王政所殺,首級被送給劉虞,張舉不知所蹤。劉虞上表朝廷,封王政為列侯。 劉虞不費一兵一卒,憑借仁德、信義之名便讓烏桓退軍,足見劉虞聲望之高,在當時人們心目中就是圣賢在世。如此奇功漢靈帝當然要封賞,拜劉虞為太尉,封容丘侯。劉虞推辭不受,連續(xù)舉薦衛(wèi)尉趙謨、益州牧劉焉、豫州牧黃琬、南陽太守羊續(xù),稱這些人比自己更合適,不過漢靈帝還是堅持讓劉虞擔任太尉。 劉虞在兵荒馬亂的時局中能依靠仁德信義在幽州立足,如果是王朝中前期,必定是不世出的治世能臣,國之棟梁。可惜大廈將傾,愈來愈亂的漢末只有強者才能立足,不僅要有名望,更要在爾虞我詐的競爭中不怕弄臟自己的手??上⒂莶⒎沁@樣的人,他的人格太過清高,思維太過理想化。 講這么多,劉虞最大的威脅還未登場。沒錯您一定猜到了,接下來讓我們把時間稍微往前回溯一點,到烏桓騎兵叛亂之初。 前文提過準備征討涼州叛軍的烏桓騎兵,因為被拖欠軍餉而叛亂,而原本要帶領這支騎兵的人正是公孫瓚。公孫瓚又征集三千騎兵平叛,跟張純以及烏桓人打得有來有回。簡而言之,在劉虞到達幽州之前,正是公孫瓚的支撐下幽州才沒有淪陷。依靠軍功,公孫瓚官至中郎將,封都亭侯,是幽州最具實力的將領。 公孫瓚常年與烏桓作戰(zhàn),對烏桓人的敵視情緒深入骨髓。劉虞的到來竟然瞬間使雙方罷兵言和,堅決主戰(zhàn)的公孫瓚無法接受。公孫瓚覺得:“自己賣命與烏桓打仗,打了這么久也沒分出勝負,你劉虞一張嘴就不打了,不僅得到好名聲還有朝廷封賞,名利雙收。憑什么?” 烏桓首領,丘力居 憤憤不平的公孫瓚竟然暗中派人截殺了烏桓派來的使者。烏桓人知道是公孫瓚使壞,沒有中計,而是偷偷派人報告給劉虞。劉虞非常生氣,將前線士兵全部撤回,大幅削減公孫瓚軍權(quán),只給公孫瓚留下一萬人駐扎在右北平。劉虞沒有進一步懲罰公孫瓚,應該是考慮到其軍權(quán)在握,自己上任不久,不想激化矛盾。 也就是說,自劉虞重返幽州擔任州牧起,與公孫瓚便已經(jīng)產(chǎn)生矛盾。面對內(nèi)憂外患的局勢,劉虞將采取哪些措施治理幽州?下一期筆者將繼續(xù)為您講述,漢末大賢劉虞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