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墻位于山西大同市,城墻高大雄偉,布防嚴密,歷史上在北部邊防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一直享有“巍然重鎮(zhèn)”、“
北方鎖鑰”之譽。
現存大同古城墻為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將軍徐達奉命依遼、金、元舊城基礎增筑而成,形制方形,東西長1.8公里,南北長1.82公里,周長7.24公里,面積3.28平方公里。城墻一律以規(guī)整有制的石條、石板、石方為基礎,在原城墻基礎上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磚。城墻高達14米,上寬12米,下寬18米。城墻四周修筑了54座望樓,96座窩鋪。四面城墻建有580對垛子,代表當時大同所轄村莊數。城墻四角建有角樓,四角墩外各建控軍臺一座。城設四門,東和陽門、南永泰門、西清遠門、北武定門。四門之上分別建有城樓,其月樓、箭樓、望樓、角樓間隔而立。四門之外建有甕城、月城、護城河,是我國古代軍事建筑史上頗具特色的重鎮(zhèn)名城。
大同古城墻的外輪廓并未采用通常的平直做法,而是象齒輪一樣,凸凹相間排列有序。凸出的部分為城墻墩子。在四個角墩的外圍,還各建有控軍臺一座,上架踏板與城墻相通。這些墩臺的設置,從戰(zhàn)爭上考慮,可以很好地發(fā)揮側射、策應和了望作用,防止“死角”部位的出現;還可以根據觀察到的敵情變化,迅速采取應變措施,以增強城防的穩(wěn)固和應變能力。諸多矗立于城墻上的樓臺建筑物在戰(zhàn)爭中起到了觀察、隱蔽、機動、射擊、接應、制高和前線指揮所等重要作用。與此同時,它們也是一組極為珍貴的明代建筑藝術群體。
大同古城南城墻的東部,建有“雁塔”一座,俗稱“了望塔”,這在我國城墻建設史上也是僅見的。該塔始建于明代天啟年間,高度約17米,為八角七級磚構寶塔。其形制端莊穩(wěn)重、秀麗玲瓏,底部每面石碣上還鐫刻著全城歷朝舉子姓名及其功名,以激勵后人奮進。塔內設踏垛磚梯,可攀登至頂層了望城郊原野,也是戰(zhàn)時重要的觀察點。
大同古城墻的任何一個部位,都可以俯瞰全城。東、南、西、北四條主街成“十”字形,將城區(qū)劃分為四片,每片又由次十字街將其分為四塊,每塊再由兩層十字街分為若干小塊。因此,以四條大街為主干的規(guī)整十字路,是大同城街道格局的主要特色。俗云:“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條綿綿巷”就是指這種格局而言。四大街的中段各建有一樓,諸如鐘樓、鼓樓、太平樓、魁星樓等等。在城中心四條大街的交點,樹立著一座由四個牌坊連成一體的牌樓,稱作“四牌樓”,是木結構建筑,頗為精美。據說是大將軍徐達在“增筑”大同城墻竣工之后,為玄耀其功德而樹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