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家長來門診問我: 孩子能不能吃燕窩?能不能吃冬蟲夏草?能不能吃田七?給孩子煲湯喝能不能增高?...... 可見兒科在養(yǎng)生方面存在的誤區(qū)真不少。 中醫(yī)認為,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是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發(fā)病容易,傳變迅速。 孩子的五臟六腑功能尚未發(fā)育完全,容易受到外界飲食、環(huán)境的影響,無論是平常的食療養(yǎng)生還是生病時的用藥防護,都和成人大有不同。 小兒有哪些用藥原則?如何合理用藥,走出育兒誤區(qū)? 許尤佳育兒堂開啟【用藥指南】欄目,每期與家長共同學習如何在家給孩子對癥用藥。 用藥正確、審慎 家長可能都這樣認為:用藥是兒科醫(yī)生的工作,自己哪里敢隨便用藥? 其實,家長平時注意學習,多留個心眼,不僅能夠協(xié)助醫(yī)生的診療工作,還能為孩子的日常調護建立起理論基礎。 首先,要根據孩子的體質特點用藥。 兒童的身體是不成熟的,脾胃、肝腎功能都很幼稚。 像燕窩這類補品,往往滋膩礙脾,不僅不利于消化吸收,還加重脾胃的負擔。 再比如嶺南地區(qū)常服的綠豆、薏苡仁均屬性涼之品,對于脾胃虛寒的孩子來說要少吃。 其次,用藥要輕巧靈活。 古代醫(yī)家講“臟氣清靈,隨撥隨應”。 在用藥之中,要時刻考慮到孩子的生理病理特點。小兒跟成年人不一樣,所以對藥物的耐受程度也不一樣。 用藥太寒涼,可能會傷陽氣,用得太溫熱,又會傷陰氣;補得過早或過頭,會閉門留邪,泄得太厲害,又會傷人正氣。 在臨床之中,要慎用大汗、大熱、大苦、大下、大補的藥物。 貳 中病即止、不可亂投補益 對于大汗、大熱、大苦、大下或是大補的藥物,有時在治療某些疾病的過程中確實需要用到,這時候我們需遵守中病即止的原則,就是說只能點到為止,不可用得過量。 現在最常見的誤區(qū)就是亂投補益,補的時機把握得不好,補的劑量把握得不對,或者沒有顧慮到孩子的體質特點,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比如,炎癥還沒消除的時候就忙著給孩子補,容易導致閉門留寇;或者肺炎剛好沒幾天就讓孩子喝雞湯,導致疾病馬上死灰復燃。 另一方面,補得過頭,補得不合理,可能會導致孩子性早熟。比如人參、鹿茸等雖有補益、增強體質的功效,卻也能促進內分泌系統(tǒng)功能,有性激素樣作用,小兒服用過多容易引起性早熟之弊。 時刻顧護孩子的脾胃 中醫(yī)講先天之本為腎,后天之本為脾胃。胃的受納跟脾的運化相互協(xié)助,才能讓吃進去的飲食水谷產生作用。 如果吃進去的東西反而損傷了脾胃,就得不償失了。大汗、大熱、大苦、大下、大補的藥物,可能都會對中焦脾土產生刺激。 用藥劑量與煎服方法 中藥湯劑往往是以大人的量來衡量的。 新生兒的中藥湯劑劑量,是成年人的六分之一;嬰兒是成年人的三分之一;到了幼童階段,就是成年人的二分之一;學齡期就是成人量的三分之二甚至接近成人量。 還有一些藥材有特殊煎法,比如羚羊角、石膏、龍骨、龍齒都要先煎,需要后下的有木香、藿香、薄荷等。還有需要烊服的(開水或煎好的中藥溶服),比如阿膠。 用藥的頻次與時間也不盡相同。有的時候需要空腹,有的要飯后,有的一天三次,有的一天兩次。像西藥阿奇霉素就是一天一次用藥,吃三天停四天。 所以,家長也要懂得如何正確給孩子吃藥,不能吃了一次覺得見好就停止服用了。 治未病 中醫(yī)特有的一個用藥原則是先證而治,即“治未病”。其中最經典的應用當屬《傷寒雜病論》里介紹的“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我們家長也要學會了解孩子一旦生病,有可能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問題,在這些問題還沒發(fā)生之前就進行合理的干預,未病先防。 想要更多地了解孩子身體的秘密,學會認識中藥材和食材,掌握應對孩子常見病的具體方法,可參看許尤佳教授三十多年行醫(yī)經驗的集合——“許尤佳育兒叢書”中的《許尤佳:小兒常見病調養(yǎng)》一書。 書中剖析了小兒10大高發(fā)問題和26種常見疾病,一一給出詳細的疾病認知和調養(yǎng)對策,同時提供了幾十道功能食譜,幫寶寶對癥食療,遠離疾病。 購買直通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