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飲食文化游記《尋味中國》第127篇,老街夜市系列的第18篇,您可關注作者或同名微信公共號閱讀相關文章。 餐飲經濟發(fā)展到今天,每個城市都有一條或幾條所謂的美食街。城市的旅游產業(yè)越發(fā)達、城市體量和經濟活力越大,美食街的名聲也更顯赫。這些年來,戶部巷一步步走向網紅,就是靠著武漢GDP在全國的排名。 如前文所述,飲食街歷史最長的也只有二十多年。我一直以為,它們的誕生總要有一定的依托,比如曾經是重要的商業(yè)街,如洛陽十字街,或者有悠久的歷史,如南京夫子廟。后來我發(fā)現(xiàn),未必如此,很多美食街就是被制造的,武漢戶部巷就最典型的代表。 大約在十年前,當我聽說武昌出了個頗有歷史文化底蘊的美食第一街時,就像是看到從石頭中蹦出一只猴子來,目瞪口呆。 戶部巷 攝于2014年 雖然不是湖北人,也未曾在武漢工作生活過,我對這個城市卻比較熟悉,這些年它發(fā)展太快了,才覺得有些陌生。 在《尋味中國 124 南京夫子廟》中曾提到,當年讀書,武漢是我離家后的第一站。那年,父親帶著不滿十八歲的我坐船到漢口,之后買火車票,托運行李,游黃鶴樓,在長江大橋留影,到中山大道的四季美老店排隊吃湯包。我覺得四季美的湯包沒啥特色,倒是它家的湯面挺不錯。幾天后,父親在武昌站送我上火車,之后的北京轉車和幾千公里行程,就靠自己了。 之后每次假期結束返校,都是這條路:坐船到漢口的武漢關碼頭,總是在早上七點左右。下船過馬路到江漢路口,買二兩熱干面過早。返回江邊售票處,花兩角錢買張票,坐上冒著黑煙嘟嘟嘟的輪渡跨長江到武昌中華路碼頭,轉公交抵達武昌火車站,排隊買一張去哈爾濱的鐵路聯(lián)票。這段旅程,以及我對武漢熱干面的情感,曾寫在《尋味中國 61 武漢熱干面》一文中。 武漢熱干面 2014年攝于戶部巷 距離發(fā)車都有挺長時間,如果沒約同學,我便回到武昌的大街上遛彎。幾年下來,中華路、解放路、臨江大道等等,也都走了個遍,肚子餓了就來份簡餐,有時是一碟三鮮豆皮。那么多年,武漢街頭的小吃,也都嘗了個遍,卻沒聽說過什么戶部巷。 工作以后,因出差、游玩、訪友、轉車,基本保持著一兩年來武漢一趟的頻率,常住在中華路一家飯店里,飯店距離戶部巷只有百十來米遠。常常就在臨近吃飯,或許也去過戶部巷,卻沒有鮮明的印象。那時候這一片樓房很破舊,狹窄的街巷臟兮兮、濕漉漉的,有些不太起眼的小飯館,老板將煤爐子架在店門口炒菜,黃昏后青煙四起。 十幾年前,來武漢的頻率低了些。后來就聽說,武昌出了個戶部巷,不僅是美食一條街,還是武漢早餐一條街。聽聞這種說法,就像是眼前的石頭里蹦出來個猴子一般,覺得很是不可思議。 過早是武漢特有的飲食文化,武漢人甚至自稱為中國早餐第一。我在《尋味中國 61 武漢熱干面》中做過分析,由于漢江與長江交匯、清末的租界、洋務運動、京漢鐵路等要素的促進,武漢在近代步入了高速發(fā)展的軌道,并成為產業(yè)工人比例最高的大都市。這些中下層工薪階級,需要廉價、高效地解決早餐,并準時上班。這種需求催生了武漢熱干面,它是中國近代第一款快餐食品,一分鐘出貨,三分鐘抹嘴走人,在公交車、長江輪渡上過早成了武漢人基因。 武漢豆皮 2014年攝于戶部巷 武漢是過早人數(shù)和比例最高的城市,如繁星般遍布大街小巷的小店、街邊攤,每天向這個城市的數(shù)百萬居民提供著高效、廉價的早餐服務。 為什么會有早餐一條街?難道說為了一碗在家門口就有的五塊錢的熱干面,會有人專程跑到戶部巷,再擠公交、地鐵去上班?是不是個苕? 我覺得不可思議的就在于此,武漢的早餐,不是人均幾十塊的優(yōu)哉游哉的廣式早茶。集中的早餐服務與武漢人過早需求是相違背的。 戶部巷 攝于2014年 2014年初春,我又來到武昌,住在老地方,清晨出門過早,于是到了戶部巷。春節(jié)剛過,沒有游客,也沒幾家店鋪開張,來過早的人比做生意的還少。冷清雖可理解,但這條街也配不上“漢味早點第一巷”的名號。再看那些沒開張的招牌,臭豆腐、烤面筋、鐵板魷魚、炒花甲,顯然都是夜市攤。 看上去這些小店都破破爛爛的,除了蔡林記等幾家顯得高大上些。我找了家普普通通的小店,將武漢最具特色的四大早點各來了一份:熱干面、豆皮、面窩、蛋酒。熱干面是來武漢必吃的,面窩想念很久了,這家做的過于袖珍,中間的脆片太小了。 面窩與熱干面 2014年攝于戶部巷 后來問了武漢的朋友,才知道戶部巷是如何被制造出來的。本世紀初,它只是個政府便民改造工程,將附近那些散亂小吃攤糾合在一起,也便于市容整治。戶部巷的位置也有優(yōu)勢,靠近解放路,商業(yè)人流密集,周邊都是武昌區(qū)政府機關和家屬院,上班點個卯摸魚吃早餐的人也多,這地方也就漸漸熱鬧起來。于是它作為政績被大力宣傳,漸漸有了名氣,蔡林記、四季美之流也就都來了。至于人文歷史的貼金,給錢誰不會編? 必須承認的是,武昌打造戶部巷工程很成功,畢竟在傳統(tǒng)上,人們都覺得漢口才是武漢飲食的根。 至于那頓戶部巷早餐的口味,以我從八十年代至今數(shù)不清在武漢過早的經歷,對這四樣武漢最具特色的早餐進行綜合打分,若想得到更低的分數(shù),可能還要再去一趟戶部巷。在筆者的文章中,從不出現(xiàn)“難吃”二字。 武漢蛋酒 2014年攝于戶部巷 評價: 游憩價值:★ 文化存留:★ 市場規(guī)模:★★★★★ 特色飲食:★★★ 消費服務:★★ 綜合評價:★★☆ 點評:戶部巷是條普通的飲食街,這種飲食街在哪個城市都有,飲食品質豐富,價格也算適中,年輕人逛夜市,吃吃玩玩挺合適。作為游客,戶部巷不值得專程去。如前所述,武漢過早的靈魂在每個小區(qū)的門口,在遍布大街小巷的那些不起眼的小店、街邊攤中。 后記: 我一直以為,不要去看介紹哪家特色小吃如何正宗的吹噓文章,咱們游客也吃不出差異。再說了,如果一款普普通通的早餐,一座城市中只有兩三家正宗,這符合邏輯么?就好比熱干面,如果只有X林記才配入口,難道說武漢天天幾百萬人過早,沒來這家吃的人,都是個苕不成? 注:什么是苕,湖北人都知道。 原創(chuàng)圖文,感謝您的關注與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