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點心鋪”:這里沒有高深莫測的大道理,只有通俗易懂的小知識。學無止境,每天陪伴?。?/p> “生離死別,相聚重逢”,從古至今都是很多人難以忍受的時間悲哀。古代交通不便,讀書人一出門便要跋山涉水、離家萬里、音訊難通。 即使是金榜得中,很多人也不能常?;丶?。對讀書人來說,回家成了一個一生一世都難以言說的痛。這些痛化在詩詞里,卻流傳千古。 于是,“思鄉(xiāng)”成了一個傳唱不衰的話題,將不同時代的文人聯(lián)系在一起。時隔355年,唐宋兩位大詩人年老思鄉(xiāng),寫下兩首不朽經(jīng)典。 他們一個是初唐著名詩人賀知章,一個是宋代大文人蘇軾。而這兩首經(jīng)典之作就是《回鄉(xiāng)偶書》和《縱筆》,一樣的深情,一樣的不羈,感動了何止千年。讓我們走近它: 一、回鄉(xiāng)偶書 唐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這首《回鄉(xiāng)偶書》的作者——賀知章從小離家,到了80多歲才回到故鄉(xiāng)會稽,即今天的浙江省紹興市。如此,這一別就是將近半個世紀,真的令人唏噓。 然而,值得慶幸的是,詩人一生仕途順遂。告老還鄉(xiāng)時,雖然已經(jīng)84歲了,但唐玄宗親自作詩送行,還將鏡湖賜給他居住,就連太子和百官也為他錢別,真算是“衣錦榮歸”了。 因此,這首詩雖對人事變遷不無感慨,卻絕非宋之問在《渡漢江》中所寫的“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那種心情。 其中,尤其值得稱說的地方是他雖然“富貴而歸故鄉(xiāng)”,但是卻并沒有庸俗地將那些為世俗所欣羨的情態(tài)寫入詩中。 作為詩人,他所反映的只是一個久客回鄉(xiāng)的普通人的真情實感。事實上,這正是史籍上記載的賀知章曠達豪邁、不慕榮利的具體表現(xiàn)。 也正是基于這種性格,賀知章在詩中就以談諧的語氣著重地表現(xiàn)了那富有情趣的一剎那,從而沖淡了他內(nèi)心里的遲暮之悲。 可以說,整首詩的語言雖然非常樸素,卻巧妙地表達了許多人所具有而往往不能恰如其分地加以表達的心情,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縱筆 北宋 蘇軾 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 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酒紅。 蘇軾的大名,對很多后世讀者而言,真是如雷貫耳。多數(shù)時候,我們喜歡的不僅是他的詩詞,還有他的一生,他的為人,他的性情。 公元1099年,即宋哲宗元符二年,蘇軾由廣東惠州貶所再貶儋州,即今天的廣東儋縣西北,轄境在今海南省西部地區(qū)。 當時,蘇軾已經(jīng)64歲了,而且病魔纏身,正處于“食無肉,居無室,病無藥,出無友”的困境。此年歲末,他作了《縱筆三首》。 這首詩是其中之一,乃詩人被放逐到南方以后的作品。它以幽默的筆調(diào),淡淡地寫出了自己的官途失意,以及老病侵尋之感。 前兩句微露感慨,將自己年老生病的窘態(tài)只用三言兩語就描繪了出來。白發(fā)蒼蒼、滿目凄然、一頭霜風,真是讓人哀嘆。 可是,詩作后兩句卻選擇了一件富有情趣的生活小事加以點染,“朱顏”是“酒紅”,于是就在不知不覺之中擺脫了由于前面的感慨,消散了進一步產(chǎn)生的沉重氣氛。 在寫作手法上,蘇軾這首思鄉(xiāng)曲和《回鄉(xiāng)偶書》的手法十分接近。因為這兩位“異代不同時”的詩人,他們在性情上是相同的。 這二人由于其所具有的開朗胸襟、豪邁氣概與樂觀精神,因而就可以不約而同地寫出了這兩篇意境和氣勢頗為近似的作品。 其實,這兩首詩也說明了:我們在探索古代作家們的傳承關系時,應該把“性格”這一因素放在考慮范圍之內(nèi)。正是因為如此,兩位相隔355年的詩人,才能共譜一首思鄉(xiāng)曲。 (文中圖片皆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本作者刪除。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轉(zhuǎn)載必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