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漢書》卷七十三的《陶謙傳》中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東漢末年,時局動蕩,有一個叫做笮融的人投奔徐州刺史陶謙,笮融篤信佛教,在累積了大量資財后,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盤,下為重樓,又堂閣周回,可容三千許人,作黃金涂像,衣以錦彩”。這是在中國的正史中,較早具體地描述一個寺院的建筑情況的文字記載。笮融所建的寺院規(guī)模頗大,可以同時容納三千多人,另外極為吸引眼球的就是那個上累金盤的重樓。我們幾乎完全可以確定,所謂“上累金盤”,就是用金屬做的剎;所謂“重樓”,就是多層的佛塔。塔這種建筑并不是中國本土獨有,起源于印度窣堵波(梵語Stupa的音譯),隨著佛教進入中土才開始建造,同時又受到我國傳統(tǒng)建筑和文化的影響,進而形成的一種建筑形式,俗稱之“寶塔”,也即“浮屠”。《說文解字》是這么解釋的,“塔,西域浮屠也。從土,荅聲?!蔽覀兂Uf的“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中的“浮屠”就是指的佛塔。佛塔的層次一般為單數(shù),主要用于供奉和安置佛祖及圣僧的遺骨(舍利)、佛典以及法物。佛陀寂滅是脫離了六道輪回達到寂滅清凈的境界,供奉佛陀舍利的所在絕不等同于佛陀的墳?zāi)?。佛陀在世時,人們以佛陀為中心,佛陀涅槃后,人們就以供奉佛陀舍利的塔為精神中心,面對佛塔就像面對佛陀。傳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歸依佛以后,大興佛事,到處建立寺塔,供奉佛舍利并供養(yǎng)僧眾。印度現(xiàn)存最著名的桑奇大塔,就是初建于阿育王在位時期。中國本沒有“塔”這個字,晉宋時期譯經(jīng)時才造了“塔”這個字。隋唐時,將譯名統(tǒng)一為“塔”,并沿用至今。現(xiàn)知最早的中國佛塔形象資料,是四川什邡出土的東漢畫像磚上的三層佛塔。佛塔基座上部有三層的塔身,每一層都是三間四柱的木構(gòu)外觀,每一層的塔檐和塔頂都是斜坡頂,其中還略微帶有中國建筑凹曲屋面的特征。 中國的所有佛塔都偏離不開兩種建筑體系,來源于古印度的磚石結(jié)構(gòu)窣堵波以及中國本土的木結(jié)構(gòu)樓閣。這兩種建筑體系不斷排列組合,搭配出獨具特色的中國佛塔樣式。根據(jù)梁思成《歷代佛塔類型演變圖》所載大體可以分為五類,分別是單層塔、多層塔、密檐塔、瓶形塔和金剛寶座塔。此外還有多種不同的分類方式,如按照建造材料、層數(shù)、時代劃分等許多分類方式。一般塔都有一定的高度,最低的也三層以上,與周圍建筑相比更加龐大,用來供人仰望和登高。佛塔頂部都有塔剎,這是佛寺最顯著的標(biāo)記。塔剎象征著佛的頭部,作為信徒仰望的標(biāo)志,同時塔剎朝向上天的方向,有解脫、通向極樂世界之意。 塔作為相當(dāng)長時期以來寺院的主體,是其他類型的建筑無法取代的。作為修行者,見到佛塔時,懷著崇敬之心觀仰佛塔,發(fā)如是愿: 作為普通人,見到佛塔時,如果能懷著虔敬心和恭敬心觀仰佛塔,乃至禮拜、憶念諸佛的功德,依著三寶、佛塔的殊勝境緣,也能獲得無量功德。 愿一切眾生,都如佛塔一樣尊貴;愿一切眾生,都能成就佛的功德,受到諸天及人的瞻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