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知道,于正這個死丫頭遲早耐不住寂寞。 這不,正值新節(jié)目宣傳期的他又出來興風(fēng)作浪了。 據(jù)透露,他看完某女演員的新片后如實地指出了她的演技缺陷。 但沒想到,對方竟然直接就把票錢轉(zhuǎn)給他了。 表面上擺出虛心的態(tài)度,實際卻聽不得幾句逆耳忠言。 在旁人看來,這就不免有點小家子氣。 此消息一出,大家瞬間就被勾起了好奇心,吃瓜群眾紛紛鎖定心中的Mrs.Right。 說來也巧,眼下符合條件的女演員僅有三位:馬思純、周冬雨、柳巖。 不用多想,一個月前上映的《少年的你》已經(jīng)不算新片,所以周冬雨可以直接pass。 再結(jié)合心態(tài)爆炸的粉絲,以及于正本人點贊的內(nèi)容來看,答案呼之欲出。 不夸張地說,這場風(fēng)波里的天時地利人和,已被于正獨占。 假如于正演的是“獨角戲”,那這一行為就會被歸結(jié)為戲精、自我炒作、蹭熱度,可事實恰好相反。 《大約在冬季》上映后不久,某娛樂博主先是聲稱周冬雨和馬思純這兩個金馬影后的差距越來越大。 接著又說后者的演技忽高忽低,在新片里尬到不行。 隨后,她本人親自回復(fù):我妹的戲好這誰都沒的說,但我想問問你,我的演技到底怎么尬?請指教。 不用說,這條留言很快上了熱搜。 以上兩起事件一重合,就說明大眾的確對她的演技有所質(zhì)疑,并且聲浪不小。 不過,真性情也好,被戳中玻璃心也罷,這些遠不是全部真相。 依我所見,馬思純硬剛網(wǎng)友這事“蓄謀已久”。 一切還得從那部改變她命運的電影說起。 01. 一個乖巧溫順,一個叛逆乖張。 從某種角度看,《七月與安生》中這對雙生花簡直是為馬思純與周冬雨量身定制。 看到七月,馬思純就像是在照鏡子,而電影劇本就是她人生的隱喻。 論出生,她們都是傳統(tǒng)家庭長大的乖乖女,從小就循規(guī)蹈矩,凡事都習(xí)慣聽從父母安排; 論經(jīng)歷,與“安生”的相遇,是改變對理想、未來、自我認知的關(guān)鍵節(jié)點; 論心境,兩人既渴望反叛,又明白“安生”這樣的酷女孩不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夢。 一邊是理想和現(xiàn)實的撕扯,一邊要面對世俗眼光和家庭的重重束縛,她們都活得分外擰巴。 相比之下,家庭并不美滿的周冬雨則頗有幾分野蠻生長的意味。 父親早年間因為車禍去世,母親無奈帶著她改嫁,幼年時嘗遍的酸甜苦辣造就了性情早熟的她。 瘦弱、白凈、韌勁十足,是這株“野草”對外界展示出的姿態(tài)。 這般經(jīng)歷和姿態(tài),成了周冬雨飾演安生時的秘密武器。 說回電影。 正是這樣兩個各方面天差地別的女孩,首次為大熒幕的女性角色在“互撕”關(guān)系之外填充進無限可能。 原生家庭分崩離析,心無所依的安生渴望安穩(wěn); 生活無趣平淡的七月則在骨子里渴望釋放天性,互換人生是她們的隱秘愿望。 直到導(dǎo)火索蘇家明的出現(xiàn),維系多年的平衡被打破。 從初遇時的親密無間,再到長大后的嫉妒和羨慕,最后是天各一方時的意難平,片中運用大量臺詞去詮釋這種深入骨髓的羈絆。 在我看來,唯有這句堪稱一針見血:“我恨過你,但我也只有你”。 片中有兩場令人記憶猶新的對手戲。 常年漂泊的安生終于回到故鄉(xiāng),久別重逢的二人在西餐廳聚餐。 兩人原本還像模像樣地聊著,直到兩個打算搭訕的路人出現(xiàn)。 虛假的平靜被打破,空氣中的火藥味漸濃。 安生急忙替七月圓場,說她是個不喝酒的乖孩子。 聽到這里,七月愣是悶頭喝下一整杯紅酒,作為回嗆。 點菜時,囊中羞澀的安生表示吃點沙拉就好,而七月就執(zhí)意要請她吃龍蝦。 這下子兩人都不再假裝友善,齊齊捅破最后一層窗戶紙。 一個指責(zé)對方對自家男朋友念念不忘,另一個就跟著諷刺她的虛偽。 一個把對方的生存方式說成犯賤,另一個就用“天真無知”的潛臺詞來激怒對方。 在這場對峙中,蟄伏許久的情感張力終于爆發(fā)—— 我既是你的盔甲,也是刺穿你軟肋的利刃,所以要么相安無事,要么就兩敗俱傷。 接著再聊聊這段浴室攤牌戲。 這里也是公認的馬思純?nèi)罴选?/span> 在這個“情敵見面、分外眼紅”的場合里,她自帶的清純、與世無爭氣質(zhì),與七月骨子里的瘋狂、偏執(zhí)產(chǎn)生了化學(xué)反應(yīng)。 再加上,她那造作的念白方式也神奇般地被矯正。 誰能想到,這朵溫室嬌花居然蛻變成了帶刺玫瑰。 面對咄咄逼人的七月,安生的保護殼被狠狠敲碎,暴露出脆弱無助的一面。 她紅著眼眶,只輕聲問了句:我們?yōu)槭裁磿兂蛇@樣? 一強一弱,一進一退,極度飽滿的情緒在狹小密閉的空間里來回激蕩。 除了馬思純初露鋒芒,周冬雨的哭戲更是一戰(zhàn)成名。 用張藝謀的話說,那就是“她哭戲一流,天生就是為大銀幕而生”。 可想而知,假如缺少了這兩位的精彩演繹,那《七月與安生》充其量是部二流狗血片。 故事之外,同為金馬影后的兩人關(guān)系照樣微妙。 私底下,她們是好姐妹,時常在微博互cue,會為對方的新片宣傳。 站在大眾視角,年齡和戲路相仿的兩人又是競爭對手。 而好姐妹之間也有不見硝煙的battle方式。 《少年的你》上映當(dāng)天,馬思純在轉(zhuǎn)發(fā)支持的同時給自己P了一張平頭照。 這看似姊妹情深的互動隱隱透出一個訊息:我沒有勇氣和機會像你一樣剃光頭,于是換一種方式間接達成。 順道,還能給自己空手套個熱搜。 比內(nèi)部競爭更激烈的是外界的拉踩風(fēng)氣: “馬思純這個演技得影后實在是不太符合。” “別的不說,差距確實越來越大了?!?/span> “她演啥都是一個樣子?!?/span> 前面提到過,馬思純親自下場回懟這事“蓄謀已久”。 但我指的不僅是她已經(jīng)忍了很久,更是在強調(diào)這起事件的必然性。 恰如毒雞湯導(dǎo)師王爾德所言,“任何人都能對朋友的不幸感到同情,但要消受一個春風(fēng)得意的朋友,則需要非常優(yōu)良的天性。” 生性細膩敏感的女生應(yīng)該對這種矛盾心理深有體會。 我們會為好朋友排憂解難,義不容辭地吐槽渣男,傾聽她的負能量,并真心希望對方過的幸福。 與此同時,又不自覺地滋生出嫉妒心,甚至?xí)诎档乩镙^勁,希望自己能夠贏過她,保持優(yōu)越感。 最好顏值比她高、工資比她高、男朋友還得比她的帥,總之樣樣都不想輸。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有的女生喜歡在拍合照時只給自個P圖,圖的就是這點小心機。 說到底,這也是人性使然。 更何況,馬思純本身就是個勝負心極強的人。 去年年底,她因為在微博分享《第一爐香》的讀后感引發(fā)群嘲,“文青人設(shè)”險些翻車。 有大V吐槽馬思純對《第一爐香》的理解走偏了,她后來又忍不住辯解:讀后感可以和這本書無關(guān),自己只是借機抒發(fā)。 不僅如此,還有網(wǎng)友指出她多次分享的“張愛玲名言”其實都不是張愛玲說的。 按理說,咱以后就該避開這個雷區(qū)。 可不服輸?shù)乃且媪鞫?,不但主動參加《我就是演員》,還提出要挑戰(zhàn)《半生緣》中“顧曼楨”一角。 演出效果姑且不論,這份勇氣還是值得肯定。 最后再補充一個小細節(jié)。 早在金馬獎官宣之前,馬思純做好了陪跑的心理預(yù)期:“如果只有一個人獲獎的話,我覺得是她”。 換句話說,她對兩人的實力差距心知肚明。 但同時,她又是驕傲自信的,“可能沒有你的話,我不會站在這,當(dāng)然如果沒有我的話,你也不會站在這”。 無論銀幕內(nèi)外,“互相成就、互相較量”始終是這對姐妹花的命運。 02. 憑良心說,馬思純的演技并不差。 她的水平,俗話說就是中不溜。 會真心實意夸她是演技派的,大概只有鐵粉;但一個勁兒吐槽她演技爛,倒也不必。 起碼在新生代小花里,馬思純的表現(xiàn)還算得上可圈可點。 再怎么說,影后獎杯也不是超市打折買一送一的贈品。 就以她最近在《大約在冬季》里表現(xiàn)為例。 安然在回宿舍之前先是依依不舍的吻別,沒多久又跑回去緊緊抱住齊嘯(霍建華飾)。 這種熱戀期雀躍、黏人的小心思,小女生嬌憨羞澀的姿態(tài),被她拿捏的相當(dāng)?shù)轿弧?/span> 但時間線一旦切換,她的表現(xiàn)又開始走下坡路。 她越想展現(xiàn)出40歲的安然那股成熟利落的風(fēng)韻,就越是顯得力不從心。 而且,單看眼神就知道,除了妝容變化,她依然還是那個憧憬愛情的小女生。 現(xiàn)在你應(yīng)該看出問題來了。 沒錯,馬思純的演技水平不太穩(wěn)定,無論上下限都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所以現(xiàn)在就來詳細探討一下,到底是什么因素限制了她的發(fā)揮。 首先,在嚴格家教管束下,她的性格乖巧到缺乏主張,甚至有點死板。 死板,落實到表演過程中,就成了一塊絆腳石。 再加上,她大學(xué)讀的是播音系,字正腔圓的念白方式又成了拖累。 久而久之,連鎖反應(yīng)就出現(xiàn)了。 她的表演開始有明顯的設(shè)計感,表演痕跡相當(dāng)重,很難帶觀眾入戲。 用何冰老師的話來說,馬思純是在表演情緒。 或者借用一位豆瓣網(wǎng)友的神總結(jié),這就叫:面具式表演。 結(jié)果,她的哭戲變得千篇一律,甚至是程序化。 純式哭戲Tip1:必須要有似笑非哭的表情作為前戲。 純式哭戲Tip2:醞釀眼淚時必須嘴唇輕顫。 純式哭戲Tip3:大喘氣配合撕心裂肺狀。 總之,以上步驟經(jīng)過自由組合,一出哭戲就算齊活了。 為什么總能在微博熱搜里看到和哭戲有關(guān)的熱搜? 一方面,哭戲確實難,它的地位相當(dāng)于演員的試金石。 就連徐崢當(dāng)年也最怕拍哭戲,直到出演《我不是藥神》才打破心結(jié)。 另一方面,它的質(zhì)量直接決定人物情感爆發(fā)的力度,也最能引起觀眾共情。 所以聰明的馬思純也特別愛演哭戲,在《我就是演員》里她更是逢戲必哭,可惜弄巧成拙。 隨手一搜,就能看到許多針對她哭戲的吐槽。 很顯然,如果上來就是一頓爆哭,為了煽情而煽情,必然適得其反。 好的哭戲,必須要有分寸感。 有時,一滴隱忍的眼淚,勝過千言萬語。 其次,誠如馬思純所言,她是個體驗派。 這樣的表演方式有利有弊,好處是她能為契合度高的角色增光添彩,比如七月。 缺點是囿于自身閱歷,她難免會遭遇表演技巧與人物思考的雙重擱淺。 簡單地說,就是超綱了。 畢竟,這招總有不靈的時候。 就比如《半生緣》里顧曼楨與石翠芝的偶遇。 這不僅是兩個陌生女人的會面,也是情敵見面。 當(dāng)翠芝(李倩飾)用落落大方的神情和矜持姿態(tài)與她握手時,馬思純的表現(xiàn)簡直“炸裂”。 尷尬、緊張、局促,都被她過濾成嘴唇微張的呆滯,面部表情無比僵硬。 如此一來,不僅是“顧曼楨”從氣勢上輸了半截,這段對手戲也垮了一半。 值得一提,該段落乃劇組純原創(chuàng)。 原版中曼楨(吳倩蓮飾)只與沈世鈞(黎明飾)在飯桌上有短暫交談,不曾與石翠芝碰面。 沒參考,沒經(jīng)驗,在完全依靠想象的基礎(chǔ)上演繹,馬思純自然是搞砸了。 “表演來自于生活,都沒有熟讀張愛玲,就把顧曼楨演成了農(nóng)村出身的偽文藝青年也是醉了。” “演戲不看對手,自我陶醉,對白像讀詩沒有人情味兒?!?/span> 這張于正朋友圈的截圖雖然真假難辨,點評倒是犀利。 否則,馬思純也不會被嘲笑不自量力,非要和張愛玲杠上。 馬思純上《我就是演員》這趟到底圈沒圈粉,我不敢確定。 我只知道她這次暴露的不僅是演技的短板,還有她思想的膚淺。 節(jié)目第三期,馬思純和佟大為合作出演《李米的猜想》。 表演結(jié)束后,主持人李立群忍不住問了一句:為什么會這么糾結(jié)在愛情的情節(jié)里? 馬思純不假思索地回道:因為你失去了幸福,所以才會難受啊。 盡管李老師沒有繼續(xù)追問,但潛臺詞就掛在嘴邊:為什么看不到愛情之外的悲劇意味? 答案嘛,就藏在導(dǎo)演劉杰不經(jīng)意間的總結(jié)里: “片子其實從主軸上來說是個悲劇,思純是翻轉(zhuǎn)成了一個青春戲的味道?!?/span> 正因如此,李米在得知真相后的失魂落魄、凄惶酸楚,以及邊緣小人物面對無常命運時的悲哀與無力,都被她簡化成愛而不得的悲痛。 無論是張愛玲還是《李米的猜想》,在她眼里都是另一種形式的“饒雪漫”。 在我看來,這無異于創(chuàng)作水準上的“降維”。 客觀地說,演技差并不意味著“絕癥”。 因為演技可以磨練,可以提升。 就好比第二次參加《我就是演員》的曾舜晞,現(xiàn)在就有了肉眼可見的進步。 最致命的是,作為演員,不愿意面對現(xiàn)實。 正如于媽所言,馬思純是個聽不進勸的固執(zhí)girl。 李立群宛如在孫悟空頭頂輕敲三下的菩提祖師,他不止一次想為馬思純講戲,指出她的不足: “張愛玲前半生所有作品只想要強調(diào)一件事情,就是封建社會里女性的處境?!?/span> “張愛玲不是在讓大家享受一個愛情故事,她是通過一個殘破的愛情來談女人的處境,多么需要被重視?!?/span> 而馬思純這只不開竅的“笨猴子”完全沒能get到對方的意圖。 最終導(dǎo)致對方像是重拳打在棉花上,無處著力。 局面也顯得非常尷尬,兩人的對話成了跨服聊天。 面對嘉賓和主持人的質(zhì)疑,馬思純承認自己還活在夢里。 只可惜她的坦誠,用錯了方向。 現(xiàn)在想來,人設(shè)翻車事件完全是意料之中。 她熟讀張愛玲,卻從未讀懂封建時代下女性生存的困境和人性的幽微曲折。 一心沉醉于兒女情長,代價則是變得膚淺,愛情的痛楚就已經(jīng)是她能感受到的閾值上限。 ▲看表情,馬思純大概率沒把這番話放心上 03. 想撕掉標簽、想得到認可、最想證明金馬影后并非虛名。 她的野心和欲望,大眾都看在眼里—— 為了貼近壞女孩黎吧啦,又是減肥,又是體驗“自閉式”生活。 在《將軍在上》里挑戰(zhàn)女扮男裝,觀眾差點就認不出這個英姿颯爽的女主是誰。 在《狄仁杰之四大天王》里忍著不適,接受了刺客水月的“非主流改造”。 增肥15斤,扎上小辮,變成憨厚質(zhì)樸,甚至有點土里土氣的胖福子。 這也是馬思純的職業(yè)生涯中,唯一一個純好評角色。 現(xiàn)在,又冒著被群嘲的風(fēng)險來參加《我就是演員》。 敢走出舒適圈、敢逆流而上,馬思純的態(tài)度讓人不忍苛責(zé)。 可問題在于,她被家人保護的太好,順風(fēng)順水的人生讓她走不出這個“愛情怪圈”。 于是,她始終擺脫不了少女感。 在其他女演員心目中,這是求之不得,可對于一個金馬影后來說,卻是致命傷。 除了“少女感”“文青人設(shè)”,最讓馬思純割舍不下的當(dāng)屬她完美女神的架子。 翻看她的微博,隱約透露出一股新時代的“老干部風(fēng)”。 里面內(nèi)容大致分為兩種:要么是趕上宣傳期忙著營業(yè),要么就是花式曬自拍。 而且她曬出的必須都是精修、無死角、濾鏡拉滿的盛世美顏照。 這種強迫癥般的外貌和表情管理,不禁讓我想起那些偶像包袱極重的朋友圈女神。 馬思純曬的自拍固然都很美,可完美不僅意味著不會出錯,更意味著無趣。 因此,比起高高在上的女神/男神,這個時代的大眾實際上更偏愛真性情。 明星越是積極展現(xiàn)出接地氣的一面,盡量縮短與普通人的距離,就越是能博得粉絲和路人的好感。 所謂觀眾緣,也從這樣的點滴中來。 就比如周冬雨的微博。 她曬自己的人形立牌,瞬間就把粉絲逗樂:“你看起來蠻高冷的”、“這就是紙片人嗎?”。 同樣是自拍,周冬雨的微博里滿是生活氣息。 她曬素顏照、擼貓照、“丑照”,甚至還會曬這種“溜粉”的馬賽克照片。 而且她本人還特喜歡翻粉絲牌子。 基本每條日常向微博里,都能看到她和粉絲們在評論區(qū)“激情互動”的身影。 巧的是,這對姐妹花自出道以來分別擁有一個外號:一個叫小黃鴨,一個叫海綿寶寶。 只不過,如今小黃鴨還是調(diào)皮的小黃鴨,當(dāng)初的海綿寶寶卻已經(jīng)進化成了高冷女神。 “你到底打算怎么走路?”,這是馬思純發(fā)在微博里的一句調(diào)侃。 而我的建議是,不妨先試試“仙女下凡”,多看看人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