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的鳥 鴛鴦 江南多靈秀,三月下江南,只為那一聲枝頭的鳴叫。 鴛鴦在景德鎮(zhèn)不遠處的鴛鴦湖中游蕩,依舊是成雙成對。那里的水因為周邊有高大的柳樹,映射出了綠色。鴛鴦的游蕩會激起陣陣的漣漪,成圓形慢慢擴散。家鄉(xiāng)的河谷也常見到鴛鴦,但不是這個季節(jié)。晚些時候他們就會飛去北方,在那里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求偶與繁殖。 鴛鴦單從鳥名說起就有著不一樣的含義,鴛指雄鳥,鴦指雌鳥,故鴛鴦屬合成詞。從羽色上來看,雌雄異色,對比強烈。雄鳥嘴紅色,羽色鮮艷而華麗,頭具艷麗的冠羽,翅上有一對栗黃色扇狀直立羽,像帆一樣立于后背,非常奇特和醒目。雌鳥嘴黑色,腳橙黃色,頭和整個上體灰褐色,給人以樸實賢惠之感。4月初回到河谷時并不立刻營巢,而是成群活動在林外河流與水塘中。隨著天氣逐漸變暖,鴛鴦才逐漸分散和成對進入營巢地。4月下旬開始出現(xiàn)交配行為,一直持續(xù)到5月中旬。交配活動開始前雌雄雙雙游泳于水中,雄鴨頻頻向雌鴨曲頸點頭,浸嘴于水中,同時豎直頭部艷麗的冠羽,然后伸直頸部,頭不時地左右擺動,隨后雌雄并肩徐徐游泳于水面,并不時將嘴浸入水中,游過一段時間后,雌鴨疾速向前,雄鴨緊跟其后,同時不斷地翹起尾部,緊接著躍伏于雌鴨背上,用嘴銜著雌鴨的頭羽進行交尾。 我們的古人因其見到的鴛鴦都是出雙入對的。在水面上相親相愛,悠閑自得,風韻迷人。它們時而躍入水中,引頸擊水,追逐嘻戲,時而又爬上岸來,抖落身上的水珠,用桔紅色的嘴精心地梳理著華麗的羽毛。所以從名字開始便把他們作為了愛情的化身。比喻男女之間的愛情喻意經常出現(xiàn)在古代神話傳說和文學作品中。 從《詩·小雅·鴛鴦》:“鴛鴦于飛,畢之羅之?!遍_始到唐代詩人盧照鄰《長安古意》詩,詩中有“愿做鴛鴦不羨仙”一句,贊美了美好的愛情,以后一些文人競相仿效。崔豹的《古今注》中說:“鴛鴦、水鳥、鳧類,雌雄未嘗相離,人得其一,則一者相思死,故謂之匹鳥?!崩顣r珍的《本草綱目》中也說它“終日并游,有宛在水中央之意也。也有人認為“鴛鴦”二字實為“陰陽”二字諧音轉化而來,取此鳥“止則相偶,飛則相雙”的習性。自古以來,在“鴛侶”“鴛衾”、“鴛鴦枕”、“鴛鴦劍”等詞語中,都含有男女情愛的意思。唐朝李白有:“七十紫鴛鴦,雙雙戲亭幽”,杜甫有“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崔玨還因一首《和友人鴛鴦之詩》:“翠鬣紅毛舞夕暉,水禽情似此禽稀。暫分煙島猶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飛。映霧盡迷珠殿瓦,逐梭齊上玉人機。采蓮無限藍橈女,笑指中流羨爾歸?!倍暣笳?,被稱為崔鴛鴦。 其實我們科學觀察到的真實情況并非如此,鴛鴦的雄鳥在繁殖期會與若干只雌鳥交配。交配之后便悄然離去。把培育幼鳥的繁重留給了雌鳥。千古傳誦生死相戀的故事都是人類根據鴛鴦的表面現(xiàn)象迎合自己的情感需求而創(chuàng)造的一場誤會。 我在據此1500公里的北方,目睹了她的育雛。鴛鴦的雌鳥會把巢建于緊靠水邊老齡樹的天然樹洞中,她是一位任勞任怨的合格媽媽,戀巢甚為強烈,在孵卵期間除偶爾幾次必須的外出覓食外,一般不離巢,特別是在孵卵的最后1-2天幾乎根本不離巢。雌鳥還會從自己身上拔下絨羽來為幼鳥營造舒適的溫床。直到雛鳥出巢。 雛鳥的出巢是非常溫馨的,剛剛出殼的第二天媽媽便開始站在洞口鼓勵孩子們勇敢的跳下。因為他們的巢離地面多有8-10米的高度,而雛鳥又無法借助翅膀的力量。多少總是有些膽怯,這時的媽媽先在洞中‘嗤啊,嗤啊’地鳴叫,鳴聲急而細,一直持續(xù)1小時之久,期間會一次又一次的耐心演示,然后站在樹下發(fā)出鼓勵的低吟。等候著雛鳥邁出人生的第一次跳躍。洞中的雛鳥亦跟著 ‘嘰嘰’地鳴叫,并利用銳利的爪慢慢爬到洞口。就這樣,那些雛鳥在媽媽的鼓勵甚至是食物的誘惑下,勇敢的從高高的樹洞中跳下來,他們會盡可能的跳入水中,有時也會跳入樹下的落葉中。我觀察到的他們跳下的地方有著厚厚的樹葉。但我沒有看到是否是媽媽提前準備的,雛鳥從空中翻滾著落在樹葉上,會被樹葉又彈回到空中,那毛絨絨的小球就這樣不斷的彈起落下,落下彈起。直到12只全部安全落地,媽媽才會挪動著疲憊的身軀帶著孩子們進到河里。 無論鴛鴦有著怎樣的誤會,但是他們的美麗是不容置疑。至少他們在一起時的恩愛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想與愿景。自然造物總有其最合理的安排,我們不必唏噓失落,且欣賞就好。 感謝您抽出 · 來閱讀此文 大山也期待您的關注 這將是我堅持行文最大的堅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