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有一句話,說是“善有善報,惡有惡果”。可在現(xiàn)實(shí)生活中,很多時候卻讓我們覺得,好像好人不一定會有好報,而那些作惡的人,好像也不一定都會自食其果。 這是什么原因呢? 在《水滸傳》第6回,有這么一句諺語,或許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發(fā)。 這句諺語就是:
這句諺語的意思是說,當(dāng)一個人走霉運(yùn)的時候,他以前做過那些壞事的報應(yīng),一股腦就都來了。 話說魯智深在五臺山出家以后,依舊改不了吃肉喝酒的毛病,而且喝醉了還到處撒酒瘋,又是撞山門,又是打和尚。智真長老實(shí)在沒辦法,就推薦他去東京大相國寺。 魯智深也不含糊,辭別了長老,立即就出發(fā)了。 這一天,魯智深來到一座破敗不堪的寺廟,叫瓦罐寺。還遇到幾個老和尚,一個個面黃肌瘦,餓得都脫了相了。 這幾個老和尚告訴魯智深,說這個瓦罐寺,原本也是座大寺院,香火旺盛,僧侶眾多。可后來來了一個和尚和一個道人,和尚叫生鐵佛崔道成,道人叫飛天夜叉丘小乙。 這兩人原本是強(qiáng)盜,殺人放火的事沒少干。誰知到了瓦罐寺,依舊是惡性不改,先奪了寺廟的主持職位,又把僧人給攆了個精光。 結(jié)果一座原本興旺的寺廟,沒多久就破敗不堪了。 魯智深聽罷,便去找這兩個人。找到后一看,這兩人正在綠槐樹下吃喝呢,桌子上有酒有肉,身邊還有一個年幼的婦女。 本來這一搭眼,就知道兩人不是什么好人。誰知魯智深卻并不發(fā)現(xiàn)有什么不妥,還直愣愣地問人家:
這兩人一見魯智深拎著一根禪杖,還拿著一把戒刀,而自己身邊又沒有兵刃,當(dāng)然不承認(rèn)了。還反咬一口,說寺廢了是因?yàn)槟菐讉€老和尚,吃酒撒潑還養(yǎng)女人。 這謊話說的,估計(jì)他們自己都不信。 沒曾想,魯智深卻信了,扭頭又去找那幾個老和尚。等到他緩過味兒來,再找回去,崔道成和丘小乙已是一人一把樸刀在手。這時兩人不但不懼了,還合力把魯智深打敗,跟屁股后面一陣攆。 幸虧跑得快,不然命都沒了。 說來也是湊巧。魯智深一口氣跑出去老遠(yuǎn),居然遇到了九紋龍史進(jìn)。這哥兒倆一合計(jì),怎么能咽下這口氣,于是又殺了個回馬槍。 這下那兩人可就倒霉了,崔道成被魯智深一禪杖拍死,丘小乙被史進(jìn)一刀扎了個透心涼。 說起來,兩人有這樣的下場,也算是罪有應(yīng)得。 所以作者施耐庵就說,這真是:
聊到這里,有一個問題,就需要我們思考了: 一個人做了壞事,為什么不是立刻就遭到報應(yīng),而是要等到他走霉運(yùn)的時候呢? 就像崔道成和丘小乙這樣,兩人做強(qiáng)盜時,殺人越貨的事沒少干,為什么就沒有立刻遭報應(yīng)?后來冒充和尚和老道,跑到瓦罐寺?lián)屃酥鞒?,毀寺攆僧、殺人放火的事也沒少干,為什么也沒有立刻遭報應(yīng)? 貌似每天有酒有肉,還有年輕的女人,小日子過得挺逍遙。 其實(shí),這就是“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的道理。就是說老天要懲罰一個人,必定會先給些甜頭,讓他越發(fā)的驕縱,好確定這個人到底壞到什么程度,還有沒有迷途知返的可能? 這也是上天有好生之德的體現(xiàn)。 所以,當(dāng)一個人明知自己在做錯事,卻總是順風(fēng)順?biāo)臅r候,實(shí)際上就是老天在告誡他,是該及時回頭的時候了。而當(dāng)我們看到一個人做了壞事,卻沒得到報應(yīng),也不必心有不忿,這只不過是上天故意在驕縱他,好讓他惡貫滿盈罷了。 本文為原創(chuàng),歡迎點(diǎn)贊、評論并轉(zhuǎn)發(f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