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的歷史和中國文字使用的歷史一樣悠久。自從甲骨文發(fā)明以來,中國書法的字體經(jīng)歷了由 篆書到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的發(fā)展階段。 中國書法在古代已經(jīng)是一門成熟的藝術(shù),有豐富、完整、一脈相承的理論體系,很多理論著作是書法家藝術(shù)實踐的總結(jié),極大地影響了后人的書法學習和創(chuàng)作。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shù)。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shù)寶庫中獨放異采。 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shù)。 漁公子帶大家一起來欣賞富含文化底蘊的中國書法發(fā)展史。 先秦甲骨文 原始漢字的面貌和形成時期沒有確切的證據(jù)被發(fā)現(xiàn),而目前發(fā)現(xiàn)的漢字最早的成熟形態(tài)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保留有部分象形文字色彩的漢字形態(tài),并從這些甲骨上發(fā)現(xiàn)了中國書法的元素:漢字書寫的結(jié)體、布局等等。 商周鐘鼎文 商、周兩個朝代,青銅器得到普遍地使用。一些青銅器上還銘刻有文字,這些文字被后人稱為金文。由于銘刻有文字的青銅器的大多是鐘和鼎,金文也稱為鐘鼎文。 這些銘刻于鐘鼎上的文字,大多是記述當時天子、諸王侯、貴族的祭祀典禮、狩獵、征戰(zhàn)、詔命、封賜等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 春秋戰(zhàn)國毛筆出現(xiàn)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竹簡和木牘開始廣泛作為主要的書寫材料。從使用者的角度來說,由于簡牘的廉價,文字從此才可能開始被一般的平民所掌握。文字學習和書寫的主要群體,才可能開始由掌握專門技能的人變?yōu)橐话愕钠矫瘛6袊鴷ㄒ查_始有了比較廣泛的生活基礎。 與簡牘的廣泛使用相適應,毛筆也開始作為主要的直接書寫工具。在此后的兩千多年里,毛筆一直是中國人主要的書寫工具。使用毛筆書寫成為中國書法的重要特點,從此中國書法的整體面貌就大致定型了。 秦漢寫小篆 相傳為李斯所書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統(tǒng)一六國,建立秦朝。秦朝為了鞏固統(tǒng)治,采取了一系列消除原諸侯國之間的各種制度差異的措施,其中就包括“同文書”(《史記·李斯列傳》),即把原來各諸侯國所使用的各有差異的文字統(tǒng)一成為小篆。 小篆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由國家規(guī)定的標準漢字形態(tài)。從字體風格的角度來看,它具有規(guī)范整齊、勻稱優(yōu)美等特點,在秦朝滅亡后的兩千多年里一直受到書法家們的喜愛,幾乎歷代都有善于書寫小篆的大家出現(xiàn)。 漢代隸書普及 隸書的發(fā)明和普及,在漢字形態(tài)的發(fā)展史和中國書法史都是一項大變革,人們普遍認為,隸書是古今漢字的分水嶺。漢代的隸書從筆畫和結(jié)構(gòu)上,都非常接近現(xiàn)代使用的漢字。實際上,隸書出現(xiàn)之后,漢字的各種字體在整體上都和隸書相近,而與小篆及以前的字體相差很遠。 現(xiàn)存的漢隸作品主要是以石刻、碑文和帛書簡牘的形式流傳下來的,比較著名的作品有:石刻有《萊子侯刻石》、《開通褒斜道摩崖》、《魯孝王刻石》等;碑文有《石門頌》、《乙瑛碑》、《西狹頌》、《郙閣頌》、《禮器碑》、《孔廟碑》、《華山碑》、《曹全碑》、《張遷碑》、《熹平石經(jīng)》等;帛書和簡牘有《長沙馬王堆帛書》、《居延漢簡》、《武威漢簡》等。 這些作品幾乎都無法考證其作者,只有《熹平石經(jīng)》據(jù)傳是由東漢書法家蔡邕所書。 漢朝“草楷行”初現(xiàn) 漢朝還出現(xiàn)了草書,以及原始的楷書和行書。草書是在書寫隸書的時候以更簡化的筆畫、更快的速度書寫出來的一種字體。 漢章帝很喜歡草書,因而這時的草書也稱為“章草”。東漢末年的張芝是第一位有名字的草書大家,他把早期的草書進一步簡化為“今草”。 三國魏晉“五種字體”成型 在這個時期,五種基本字體,篆書(包括大篆和小篆)、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都已經(jīng)基本發(fā)展成熟,其中草書、楷書和行書三種字體更是得到空前的發(fā)展。 從此以后漢字字體上的發(fā)明基本停止,中國書法開始了以書法名家和流派為主線的發(fā)展歷程,也逐漸有了正式的書法理論。 同時這也是中國人開始有意識地創(chuàng)作和欣賞書法作品的時代,裴松之注《三國志》引用《吳錄》關于書法家皇象的記載:“皇象字達明,廣陵江都人,幼工書。”(《三國志·吳志·趙達傳》)這表明擅長書法已經(jīng)是一項值得史書記載的技藝。 三國有鐘繇,東晉王羲之 三國時期的書法家鐘繇擅長楷書,他的小楷作品《宣示表》,被后人譽為“正書之祖”。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在《書斷》中稱贊他:“繇尤善書,于曹喜蔡邕劉德升,真書絕世,剛?cè)醾溲?。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馀。秦漢以來,一人而已?!?/p> 東晉時期的王羲之是中國書法史上公認成就最杰出的書法家,被譽為“書圣”。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南北朝楷書成就最高 南北朝時期的書法繼承了魏晉以來的成果,繼續(xù)有所發(fā)展,尤其以楷書書法的成就最高。但南朝、北朝在風格大差異。 清朝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評論:“南書溫雅,北書雄健”;“北書以骨勝,南書以韻勝”。 隋唐五代的唐朝“狂草” 隋朝立國時間較短,在風格方面還有很多對南北朝書法的繼承因素,但是隋朝的楷書在整體上已經(jīng)逐漸趨于平正、規(guī)整,并且顯示出融合南朝和北朝不同書風的氣象。智永是隋朝書法的代表人物,他的書法對初唐四家之一的虞世南影響很深。 唐朝書法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除了楷書,草書、行書、篆書也有眾多書法家和作品產(chǎn)生。張旭和懷素人稱“顛張醉素”,是唐朝最負盛名的兩位草書大家,他們開創(chuàng)了草書中最揮灑如意的“狂草”。 宋朝和遼金有黃庭堅 面對唐朝的書法成就,宋朝的書法家有所變革和突破。蘇軾總結(jié)自己的書法特點時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與唐朝書法崇尚法度的做法相反,信手而來,追求個人的自由創(chuàng)造。 黃庭堅早年學習周越,俗氣未脫,后來師從蘇軾,“乃得古人筆意”,擅長行書和草書,和蘇軾齊名。米芾在繼承傳統(tǒng)上用的功夫最深,自稱他的書法是“集古字”。 元朝和明朝的“趙顏柳歐”體 元朝最具代表性的書法家是趙孟頫,他出身于趙宋宗室,卻在元朝出仕。趙孟頫在書法方面成就非常全面,篆隸真行草各體皆精,尤其是他的楷書,風格典雅秀美,人稱“趙體”,與顏真卿的“顏體”、柳公權(quán)的“柳體”、歐陽詢的“歐體”齊名,至今仍是最受人們喜愛的楷書典范之一。 明朝中期,以吳中四家——祝允明、文征明、唐寅和王寵——為代表的文人書法,體現(xiàn)了這個時期的書法成就。祝允明、文征明和唐寅都是當時的才子,以詩文名動天下,而文、唐二人在繪畫上也是當世巨擘,王寵則擅長篆刻。 清朝和民國“碑學”風氣 明末清初,很多書法家慢慢放棄學習晉唐的帖本風格,反而學習更古老的漢朝碑刻的隸書體。漢隸碑刻屬于左規(guī)右矩,法度森嚴一派,為官定的標準書體。 到了清代中期,書法受到考據(jù)學的影響,書法家追求年代更久遠的篆書。于是篆、隸書體得以復興,而書法家更利用篆、隸書法的線條趣味來寫楷書或行書,這種新的書法風氣,被稱為“碑學”。 編輯 | 漁公子 更多相關內(nèi)容,點擊藍字直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