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了【京彩e品·我說京彩】有獎征文活動
在中國歷史上,地理條件影響軍事與戰(zhàn)爭的影響,無論是南北,兵家必爭之地都很多。 認真算,北方的地理位置上決定了數(shù)量上要比南方要多一些。 除了耳熟能詳?shù)募斡P(guān)、山海關(guān)之外,最容易被世人忘記了就是——北京的燕山。 整個燕山山脈,西起張家口萬全和懷安境內(nèi)的洋河,東至山海關(guān),北接壩上高原,七老圖山、努魯兒虎山,西南以關(guān)溝與太行山相隔。南側(cè)為河北平原,高差大。灤河切斷此山,形成峽口——喜峰口,潮河切割形成古北口等,自古為南北交通孔道。 古文記載,燕山古稱碣石山,《山海經(jīng)》記:“(高氏山)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繩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因山勢陡峭。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北緩南陡,溝谷狹窄,加上有承德、懷柔、延慶、宣化等盆地。沿山脊筑有長城,形勢險要,各種關(guān)卡很容易設置,導致了這里成為了最理想的兵家陣地。 想要入駐北京,成為天下之主。第一件事就要拿下燕山的三道關(guān)卡——居庸關(guān)、喜峰口、山海關(guān)。 山海關(guān)古稱榆關(guān)。公元(1381年),中山王徐達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guān),帶兵到此地,以古渝關(guān)非控扼之要,于古渝關(guān)東六十里移建山海關(guān),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guān)。 山海關(guān)長城歷經(jīng)洪武、成化、嘉靖、萬歷、天啟、崇禎六朝修筑,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前后用二百六十三年時間,建成了七城連環(huán),萬里長城一線穿的軍事城防系統(tǒng),基本上斷絕了一切進入北京的可能。 但歷史總是不討巧。
崇禎十七年四月十三日,李自成在收到吳三桂拒絕歸順并占領山海關(guān),順利進入北京。 喜峰口是燕山山脈東段的隘口,由灤河所形成的谷道使成為南北往來的天然孔道,路通南北,當年鄴城一戰(zhàn),袁紹二子逃亡烏桓。由此引發(fā)了曹操北伐烏桓的戰(zhàn)事。 一直對戰(zhàn)事頗有心得的曹操看上了燕山。 不顧群臣反對,選擇冒險穿過燕山奔襲烏桓。 占據(jù)了喜峰口,結(jié)果顯而易見,柳城一戰(zhàn),曹操大將張遼陣斬蹋頓,曹軍完勝。恰好,此時正值冬季,信心萬丈的曹操經(jīng)過碣石時,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即興賦詩了一首——《觀滄?!贰?/p>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作者將自己統(tǒng)一中原建功立業(yè)的抱負通過這一戰(zhàn),徹徹底底的展現(xiàn)了出來。 可以說,穿過燕山奔襲烏桓的勝利給了曹操一統(tǒng)天下的雄心。 居庸關(guān)在北京昌平區(qū),屬于太行余脈軍都山地,西山夾峙,下有巨澗,懸崖峭壁,地形極為險要。相傳秦始皇修筑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征來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 自此得名。 因為此關(guān)口太過險要,戰(zhàn)事就不曾斷過。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打居庸關(guān)的戰(zhàn)事差不多上千場,但極少成功。 就連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當年也耗費了不少時日。
公元1211年~1215年,三年的功夫,成吉思汗三次圍攻金中都(北京),主力都是翻越燕山山脈,以豐利(張北縣西)、宣德(宣化)、居庸關(guān)和古北口、擅州(密云)、順州(順義)為主要進攻路線,盡管當時的蒙古騎兵優(yōu)勢很明顯。 但面對燕山的地形,他們并沒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直到蒙古大軍占領了居庸關(guān),才得以順利滅了金國。 如今,這些仿佛變成了遙遠的絕響。 似乎有個聲音在告訴我們,這一切太遠了。 你還記得么?那些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畫面么? 也許記得,也許忘了。 但一個聲音似乎總在不斷的大聲呼叫——山河萬里有我的云,他的樹,你的風。 這個地放就叫燕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