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冷痛、手汗苓桂術甘湯治驗
作者/胡繼友
苓桂術甘湯載于張仲景之《傷寒論》,由茯苓、桂枝、白術、甘草等4味藥組成。是一個通陽化氣、溫化寒痰的良方。筆者運用該方加減,治效頗良?,F(xiàn)舉例如下:
例1:手汗
張某某,男,19歲,學生?;际殖隼浜拱Y1年余。于1986年3月7日來我院中醫(yī)科就診:手汗頻出如露珠,手帕擦后數(shù)秒鐘即現(xiàn)。手腳發(fā)涼,汗出冰冷,精神萎靡,面色少華,舌苔淡白,脈象沉遲。平素伴有頭昏心悸,食欲不振。前醫(yī)曾用玉屏風散加止汗斂汗之品及西藥B族維生素之類藥品屢治不效。
處方:茯苓15g,桂枝8g,白術15g,甘草10g。6劑水煎服。
3月13日二診:上方服后,手汗?jié)u止,精神好轉,飲食增加。再以原方加黨參、黃芪各15g,又進7劑而告痊愈。隨訪2年未見復發(fā)。
按:氣血虛弱,不能遠達四末,而致手腳發(fā)涼,冷汗頻出。筆者根據(jù)《注解傷寒論》“陽不足者補之以甘,里氣逆者散之以辛”的道理。用茯苓、白術生津液而益陽氣,用桂枝、甘草行陽散氣。以達到陽氣通而汗自止的目的。后又加黨參、黃芪是以補氣益陽,從而使陽氣去之有路,生之有源。
例2:背部冷痛
王某某,男,46歲,農民?;急巢亢涮弁?年余,屢治不效,十分痛苦。于1986年4月3日來我院中醫(yī)科就診:病人除有背部寒冷疼痛外,無任何其它不適。疼痛部位在心俞穴左附近,疼痛時患處如置冰塊,寒冷徹骨。疼痛范圍約手掌大小,并可連及心前區(qū)隱痛,痛甚時有小汗出。舌淡苔白,脈象遲緊。
此為寒痰積聚,陽氣不通之故。查前醫(yī)曾單以閉證論治,而投與當歸四逆湯之類加減,久治不愈。處方:茯苓15g,桂枝10g,白術15g,甘草10g。另加蔥白2寸,并囑其每次服藥后飲用黃酒兩杯。共服藥7劑,癥狀消除。為鞏固療效,又追加3劑,1年半后隨訪未見復發(fā)。
按:背部冷痛案屬雜病范疇,就其病因病機來說,多與寒痰積聚,陽氣閉塞有關。正如張仲景所云:“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彼灾委煷思?,首先要以溫藥健脾陽,助氣化,以達到散寒除濕消飲之目的,正如張仲景所說:“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惫嗜≤蜍吒实瓭B濕以利水飲,桂枝辛溫宣導以行陽氣,白術去濕以健脾陽,甘草和中以益中氣,另加蔥白黃酒以加強通陽化氣之功。
真武湯由附子、茯苓、白術、白芍、生姜等組成,其功效為溫陽利水。方中附子溫腎陽,宜用制附片,且應久煎;苓、術溫脾陽;白芍陰柔以制術、附之燥,且合生姜和營衛(wèi),其中生姜務必是新鮮的,取其宣發(fā)之性,而不能用干姜代之,不然就失去用姜的意義。
《傷寒論》用本方治“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目閏)動,振振欲擗地”等癥。其實,“太陽病過汗”這個“因”是不盡然的。臨床上用真武湯者,未必都是因發(fā)汗所傷。換言之,凡陽虛水泛的病機,或水邪泛濫而四肢或通體浮腫者,或咳喘水邪停肺者,皆可以真武湯治療。
從真武湯溫陽利水的作用機理看,是很嚴格的。然而,從陽虛水停的病機而論,陽虛勢必氣虛,水泛又損傷陽氣。因此,在原方中加人參、芪益氣,使全方功能益氣溫陽利水,較之原方更為完善。臨床慢性腎炎、肺心病等,用原方加參、芪益氣,更有益于治療。同時,用真武湯溫陽利水,加入防己黃芪湯,增強益氣利水之功,亦可在原方中加入桂枝,合成苓桂術甘湯,增強溫通效益,對水泛上焦的種種病證療效更為顯著。
臨床應用
①水腫《中醫(yī)雜志》(1965;7:39):魏某某,男,59歲。于1963年7月診治?;颊叱醪r,因頭面及下肢午后浮腫,曾服中西藥兩月余仍未見效,病日增重,而來就診?,F(xiàn)癥:全身除胸腹及手心未腫之外,均浮腫,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稀少,飲食不進,口雖渴,但不飲,神倦體寒,著衣被而不暖,面色灰黯無華,舌苔黑而滑潤,舌質紅色嬌艷,脈浮大無根,此乃真陽衰極,土不制水所致。擬方:炮附子60g,白術24g,白芍24g,茯苓24g,潞黨參60g,玉桂6g,炙甘草24g,生姜30g,水煎3次,頭煎1次頓服,2-3煎不論次數(shù),頻頻飲服,1日盡1劑。上藥連進3劑,浮腫已消退十之六七,查其苔己不黑,脈不浮而反沉,此乃虛焰漸衰,正氣漸復之佳象,上方附片,黨參、玉桂、生姜量減半,續(xù)服4劑而愈。
②喘證《哈爾濱中醫(yī)》(1965;2:53):王某某,女,61歲,患者有慢性咳喘病史,逢寒病作。時值秋末冬初,其病發(fā)作,喘息抬肩,動則喘息更甚,伴有咳嗽,吐痰色白,痰稀量多,形瘦神憊,時而汗出。現(xiàn)其面有微繹,舌苔薄白,脈沉弱無力,投二陳、青龍皆不收效,后服白果定喘湯,但只能緩解,不能根除,停藥病仍發(fā),百醫(yī)不效。余診之曰:此仍腎中真陽不足,水寒射肺也。痰生于飲,治痰必驅其飲。處方:真武湯重用茯苓60g,加干姜6g,細辛24g,服1劑知,2劑病大減。復診:咳喘已平,吐白痰仍多,納食不佳。前方加五味子6g,白術9g,3劑而痊愈。
③大汗亡陽《新醫(yī)藥雜志》(1979;12:17):張某某,男,34歲。1963年8月17日就診。素體虛弱,外感風寒,服解表藥后高熱退,但午后潮熱不退,繼服辛涼解表之劑,則發(fā)熱漸高,持續(xù)不退,又投涼藥瀉下,則大汗不止,諸法救之無效,抬來我院診治。癥見形體消瘦,精神萎糜,汗出如雨,擔架衣被浸濕,低熱仍不退,筋脈拘急,眩暈不能站立,二便均無,四肢厥冷,脈沉細。此表陽不固,虛陽外越,治宜溫陽固表。處方:炮附片(先煎)、白芍、白術、茯苓、生姜各30g,大劑頻頻飲之,汗出稍止而神氣復,繼服上方7劑,發(fā)熱亦隨之而愈。
④痙病《傷寒解惑論》:張某某,女,47歲,1976年4月28日初診?;颊哂诋a后40天,始覺兩臂振顫,以后逐漸加重,發(fā)展至全身不自主震顫,已兩個半月,陣發(fā)性加劇,影響睡眠及進食,病人就診時亦不能穩(wěn)坐片刻,并伴有舌顫,言語不利,憋氣,以長息為快,食欲差,舌質尖部略紅,左側有瘀斑,舌苔白,兩手脈俱沉滑弱。治宜溫陽鎮(zhèn)水,真武湯加味:茯苓30g,白術24g,制附子12g,白芍15g,生姜12g,桂枝9g,半夏12g,生龍牡各30g,炙甘草6g。水煎服2劑。4月30日復診:患者自述,29日晨8時服第1劑藥,至當日下午6時許,顫動基本停止,腹內鳴響,當晚又進第2劑,顫動停止,晚上睡眠明顯好轉,僅有時自覺頭有陣陣轟鳴,上方白芍藥改用30g,加鉤藤12g,磁石30g,再服3劑,以鞏固療效。
1.青年吳某,2014年4月搬家數(shù)日不安頓、慌張勞累,12日持重物后大汗淋漓,下午1時突發(fā)心律不齊,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平均約2—3分鐘心臟就劇烈地跳上一會兒,以至于頭眩、心慌、胸悶,無法繼續(xù)手頭上的工作。來診時有恐懼感,右手緊捂胸前。我抓住其大汗后發(fā)病給他開了一劑桂枝甘草湯,桂枝20克,甘草20克。大家也許會疑問:這是心臟病啊!你開這樣的藥不好吧!其實我們中醫(yī)人看病針對的是證而不是病,遵循的是見證發(fā)藥,方證對應。這個患者的病機符合“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边@時你又要問了,這個患者沒吃發(fā)汗藥啊?你呆板啊,吃解表藥發(fā)出的汗謂之汗,其他原因的出汗就不是汗嗎?這個患者干重活后出汗就人為的“解表發(fā)汗”啊,符合過汗傷及心陽、心陽虛、心無所主的病機,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陽,溫補心陽即可。
13日復診,非常有效,但心跳沒有完全控制好,我再次審視了他的病情,給他加了兩味藥白術、茯苓,即桂枝20克,甘草20克,白術15克,茯苓30克。一劑中的。病一下子就全好了。為什么要加白術、茯苓呢?因為我發(fā)現(xiàn)他還有脾虛濕盛的表現(xiàn),可能這個人平時脾胃功能不是很好,心和脾是母子關系,火生土,在心陽不虛的時候,雖然有脾濕,但是勉強可以維持平衡,彼此相安無事,如今心陽一虛,脾不化濕,水氣趁虛而入,水氣凌心,犯上作亂,所以治療的時候一定要兼顧脾濕的問題,一方面補心陽,一方面健脾化濕,雙管齊下才可以。
注意了使用苓桂術甘湯不可加減?;颊唠m說病愈了,因這次病來的迅疾,又那么重,所以請求我再給他開幾付藥,鞏固治療,順便調理一下身體,我心思“陽加陰謂之汗”,患者大汗過多傷了心陽也有可能傷及心陰,所以就用苓桂術甘湯加生脈飲(氣陰雙補,其中的人參也可以大補元氣)誰知服后病情立馬反復,去掉生脈飲單服苓桂術甘湯,病情立馬又好轉。
2.黃老太,病頭暈月余,因她這個暈是腦瓜勺那個地方暈,所以前醫(yī)或按頸椎病治療,或按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治療或按腦梗塞治療等都沒有效果?!妒畣柛琛贰霸偌娣巺C變”其實前醫(yī)也間接地幫了我的忙,我直接排除了前面的那些病,抓住“起則頭眩”的苓桂術甘湯證,幾付藥,很快治愈。
3.陳某,心下微滿、頭昏沉一段時間后,某日突然頭重腳輕,頭暈眼黑,如坐舟船,坐在辦公桌前頭都抬不起來,在同事陪伴下前來就診。我通過問診得知,這個同志平時特好運動,晨練運動量特別大,每次都大汗淋漓,衣服濕透后,換衣洗澡,日日如此。四診合參,脈沉緊,心下微滿(苓桂術甘湯證的心下逆滿)患者還有一個癥狀,因極不明顯,稍不留意醫(yī)者就會忽略,這個患者說他這段時間胸部有一股輕微的氣流通過,瞬間即逝,每天都有那么幾次出現(xiàn)(這個是苓桂術甘湯證的氣上沖胸),你看“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都占全了,3付苓桂術甘湯下肚病就好了。大家平時鍛煉一定要掌握好尺度,因體適宜,無過不及,這個病例對我們就是一個很好的警示,他每天都鍛煉的那么兇,時間久了,損傷心陽脾陽,脾陽一虛化濕功能大打折扣,再加上大汗后立馬淋浴,內濕外濕合并進一步加重病情,險些釀成大禍。
4.青年吳某某,腸胃不好,近期飲食稍有不慎,就會胃部飽滿。2018年8月5日中午自行吃了中成藥胃立康片(說明是每次吃4片,日兩次,患者是每次吃5片,日3次),8月5日晚上吃1次,8月6日早上吃1次,8月6日中午突發(fā)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發(fā)作的非常頻繁,午飯還沒吃完就雙手按著心臟急急忙忙來找我看病了,發(fā)作間隙的心率是75次左右。我給他開了:茯苓30克,桂枝20克,白術12克,甘草12克,1付藥病去大半。8月7日下午患者本來沒有癥狀,16:00左右,自行加服一袋參芪顆粒沖劑,誰知服后約10分鐘,病情很快發(fā)做,平均1分鐘不到2分鐘的樣子就發(fā)作一次,間歇期心率65次,趕緊服用苓桂術甘湯,直到19:00病情才控制住,8月8日病情穩(wěn)定,心率90次,8月10日心率恢復到80次。繼續(xù)用藥觀察。
一、醫(yī)案六則
案一:黃某,男,30歲
主訴近5年雙手顫抖,呼吸困難,情緒急噪,逐漸加重,食飲及二便正常,形色無異,運動時體力不足,舌偏胖大有齒痕,苔白膩偏厚,雙脈弦而偏數(shù)。問及有嗜茶史,常劇烈運動后大量飲水史。脈證合參,以主證“身為振振搖”,辨為胃中停飲,予苓桂術甘湯原方1/2劑量,3劑。服后諸證大減,心情舒暢,家人說多年沒見他心情這么好。再予前方15劑,基本痊愈。
案二:譚某,女,60歲
主訴呼吸急促,牌友反應她打牌時喘氣如牛。余無不適,舌脈未診。以主證“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辨為水飲停胃,予苓桂術甘湯原方1/2劑量,3劑痊愈。
案三:蔡某,男,7歲
外感發(fā)熱,頭暈,反胃,脈弦細,予葛根柴胡湯,仍低熱不解,頭暈、納差、反胃、脘脹、胸悶、神疲,細問得知,躺下時頭暈減輕,起坐則加重,以主證“起則頭?!?,辨為表邪兼胃中停飲,予苓桂術甘湯原方1/3劑量,2劑。服后熱退,諸證大減,再服2劑而安。此兒廣東人,自小多食粥湯,為水飲體質,故有此證,囑其戒粥湯。《傷寒論》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亦治此證。
案四:謝某,男,45歲
參加同學聚會后,納差,便溏,消瘦,精神不佳,一周余。舌胖淡有齒痕,苔膩厚,脈弦偏細,詳詢病因,在同學聚會時飲了較多冰凍啤酒。這是《金匱要略》痰飲病篇所說的“其人素盛今瘦”,為痰飲停胃,影響了食飲的消化吸收,予苓桂術甘湯原方1/2劑量,加生半夏15克,3劑,服后食納增,余證減輕。繼續(xù)服6劑,基本痊愈。
案五:劉某,女,28歲
主訴因彌漫性腎結石,兩次手術,第二次術后,傷口久久不愈合,且感染,面色暗,寐差,手足溫,尿少而黃,脈細弦。細問其常年嗜食水果,量多。傷口不愈,乃氣血不足引起,氣血不足又因于水飲停胃,阻礙水液吸收所致。即直予苓桂術甘湯原方1/2劑量,6劑,囑其少食水果、冰飲。服藥后,感覺神清氣爽,睡眠深沉,尿量大增,傷口隨即愈合。又服6劑,便未再來,但介紹多位同事朋友來求醫(yī)。此患者由常年嗜食水果,造成水飲病,水液難以吸收,身體津血虧乏,尿少而濃,故患上彌漫性腎結石。
案六:某病兒,男,2歲
病兒吐瀉2天,無哭鬧,納差,舌淡胖,脈弦。予苓桂術甘湯原方1/4劑量,3劑,痊愈。
二、使用心法
苓桂術甘湯主治水飲停于胃中,造成水液吸收障礙,引起身體津血不足的病癥。嗜食水果、冰飲、粥湯、牛奶豆?jié){、啤酒、茶飲者,多患此證。臨床辨別此證,除了抓住主證外,還要詳細詢問其飲食習慣、飲食史。
其臨床主證為:
1、胃脹或心下悸動:多主訴為呼吸困難、呼吸短促、心下(胃部)悸動、心慌、心跳快。胃脹大后,限制肺的呼吸運動,這是呼吸短促、困難的主因,胃迫及腹主動脈,則心下悸動(隨心搏產生的跳動感)。心慌、心跳快,則是津血不足的指征;
2、起則頭眩,身為振振搖:主訴為頭暈、昏眩,手足顫抖,手無力或持物不穩(wěn);
3、舌胖有齒痕,脈弦:這是一切水飲病證的常見舌脈,臨床還須細辨其病位病性,才能確定是否屬于苓桂術甘湯證。
4、小兒乳、食混合喂養(yǎng),最容易造成水飲病,其表現(xiàn)往往為腹瀉,兼有嘔吐,如果沒有小便不利的癥狀,多為水飲停胃造成。小兒長牙后,宜早斷奶(包括牛奶),混合喂養(yǎng)時,須乳、食分離(喂牛奶與喂輔食,間隔2小時以上),最忌粥、湯泡飯、豆?jié){、水果、飲料。問診見到犯此忌,多可判定有水飲內停的病癥。
三、水飲病六方的臨床鑒別
1、苓桂術甘湯:為陽證,病位在胃,影響及津血,最常見,也是較輕淺的水飲疾病,癥狀多表現(xiàn)在胃部,兼及脾不運化的癥狀(溏瀉,見案六),以及津血偏虛的表現(xiàn),也常常伴消化不良的納差(如案四),通常沒有手足逆冷的癥狀,一般不渴,不欲飲。暴飲者多患此證,尤以嗜冰飲、茶、湯者為多見。
2、五苓散:為陽證,病位在腎與膀胱,由下焦不通,導致上焦停飲,臨床從兩個癥狀鑒別:一是渴,欲飲而不能飲,飲水、或食粥、奶等多水食物則吐,吃飯卻不吐,《傷寒論》稱之“水逆”,這是五苓散主證,見之即可用此方;二是小便不利,小便少而黃。案五患者,雖有小便短少表現(xiàn),卻無水逆癥狀(渴不欲飲),故判定小便短少非下焦不利,而是津血虛少所致。又無“厥而心下悸”癥狀,判定非茯苓甘草湯的陰證。
3、豬苓湯:為陽證,病位與五苓散相似,但屬下焦(膀胱)的水熱互結,以小便淋漓、澀痛為主證,通常無水逆表現(xiàn)。臨床不見小便淋漓、澀痛者,多非此證。
4、茯苓甘草湯:為陰證,是苓桂術甘湯證的進一步演變、加重的病癥,水飲積蓄由胃向下蔓延,津血虧乏嚴重,以致手足逆冷,病陷少陰。臨床主證是“厥而心下悸”,即手足冷,同時無緣無故地心慌、心跳、心動悸,皆為津血嚴重不足的表現(xiàn),已經(jīng)影響到心血的正常循環(huán)(心功能受影響)。這一體質的病人,在劇烈運動、強烈刺激、驚嚇、暴飲暴食等誘因下,極容易發(fā)生心源性猝死,尤應及時治療,并避免以上刺激心跳加速的猝死誘因。
5、真武湯:此證的水飲,遍及全身,故既有消化道水飲的癥狀,也有全身癥狀,是陽氣不足,導致水液代謝不暢的疾病,屬陰證。其肢體顫抖“身瞤動,振振欲擗地”,是肌肉無故抽搐,足軟無力,站立不穩(wěn)(瞤讀“順”,指肌肉抽搐;擗讀“匹”,指用手撐地),顯然比苓桂術甘湯的“身為振振搖”更嚴重,后者多表現(xiàn)在上肢,前者為下肢無力、顫抖?!靶南录隆㈩^?!眲t是水飲造成津血不足。伴有消化道水飲癥狀者,實為內有寒濕(見傷寒論316條),可與苓桂術甘湯合用,李可先生常合用此二方,加金錢草120克,治療腎結石,很有效??梢娔I結石一病,單純通利小便的方法,恐不合理,須調暢水液的整體代謝,方為根本。(見案五)
6、附子湯:為陰證,雖有水飲,但陰血不足是其主要矛盾,其“身體痛,骨節(jié)痛”是內有寒濕的外證(見濕病提綱條文,即《傷寒論》痙濕暍篇“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口燥煩也”),其“手足寒,其背惡寒”是氣血、津液十分虧少的指征。故用人參,去生姜,大補氣血。其身體疼痛,既是寒濕痹阻氣血的表現(xiàn),也是氣血虧少、筋脈不得濡養(yǎng)的表現(xiàn)。氣血之虧少,正氣亦無力運化寒濕以解。附子湯溫陽(用附子)、運化寒濕(用茯苓、白術)、大補氣血及陰血(用人參、芍藥),多管齊下,合而解之。臨床視病情,多可與真武湯合方使用。
痰濕水飲病的診斷治療,散在于《傷寒論》與《金匱要略》諸條文和章節(jié)中,我們學習的時候,要先熟讀兩本書,把相關條文一起聯(lián)系起來斟酌分析,才能把握其中精義,不致在臨床中困惑。愿學習中醫(yī)的朋友,多在經(jīng)典原文上下工夫。
苓桂術甘湯醫(yī)案
慢性哮喘性支氣管炎
患者男,60歲,農民。于2005年3月10日初診,哮喘反復10余年遇寒發(fā)作。每年住院一次而效果不明顯??淘\:呼吸喘促,張口抬肩,鼻翼扇動,喉中痰鳴,心下痞滿不適,咳吐清痰如涎,乏力、納呆,舌淡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滑。此乃痰飲阻隔,肺氣不宜,氣機不利。當用苓桂術甘湯加減以溫化痰飲治療。處方:茯苓10 g,桂枝10 g,白術10 g,甘草5 g,川牛膝10 g,蘇子10 g,法夏10 g,干姜5 g,麻黃炙5 g,每日1劑。3劑后癥狀大減,繼進上方3劑后愈。
(呼吸喘促,張口抬肩,鼻翼扇動,喉中痰鳴。為水飲犯肺。麻黃:發(fā)散風寒,宣肺止咳平喘、利水消腫,散寒通痹止痛,治療瘡癰腫痛,皮膚瘙癢,鼻子實,流清鼻涕等。此案為中陽不足之痰飲,痰飲隨氣升降,無處不到。痰飲犯肺,停留心下。治當溫陽化氣,健脾利水。)
4 治療神經(jīng)性耳鳴
患者男,58歲,農民。2005年4月2日初診,眩暈耳鳴反復2年,曾在五官科醫(yī)師診斷為神經(jīng)性耳鳴。中西醫(yī)診治均無效,后延吾診治。刻診:自覺頭眩暈,耳鳴如蟬不止,晨起加重,脘腹?jié)M悶,納呆,時伴心悸,舌質淡胖,苔白,脈弦緩,證屬濁陰上犯,蒙閉清竅,竅機不利。因濁陰致病纏綿,故耳鳴久而不愈。治擬苓桂術甘湯加減以溫陽化濁,升陽通竅。擬方:茯苓30 g,桂枝10 g,白術15 g,甘草5 g,葛根20 g,石菖蒲10 g,服藥5劑痊愈。
(石菖蒲:開竅醒神、寧心安神、芳香化濕)
5 治療急性腎炎
患者女,50歲,農民,于2007年5月10日初診。全身反復水腫伴腰膝酸軟6個月,查尿常規(guī):蛋白尿(++),紅細胞(+),透明管型(+),雙下肢凹陷性水腫,目窠水腫,小便短少,腎區(qū)有叩擊痛,納差,脘腹?jié)M悶,舌質淡,苔白滑,脈沉。癥屬脾腎陽虛,水濕內停,飲溢肌膚而腫。治擬健脾益腎,溫陽利水。投苓桂術甘湯化裁。處方:茯苓30 g,桂枝6 g,甘草5 g,白術10 g,澤瀉10 g,制附片10 g,豬苓10 g,服藥5劑后水腫漸退,小便增多,繼服5劑而愈。
6 體會
苓桂術甘湯由茯苓、桂枝、白術、甘草四味藥物組成,是溫陽化飲、健脾滲濕主要方劑,方中茯苓為君,健脾滲濕,祛痰化飲;桂枝為臣,既可溫陽化飲,又能化氣利水,且可平?jīng)_降逆。桂枝與茯苓相伍,溫陽利水,陽氣振奮則陰水得散,對于水飲滯留而偏寒者,實有溫化滲利之妙用。濕源于脾,脾虛生濕,故佐白術健脾燥濕,助脾運化,俾脾陽健旺,則水濕自除,更佐甘草為使和中。四藥合用,共奏溫化痰飲健脾利濕之功。方中四藥配伍嚴謹,溫而不熱,利而不峻,藥少力專,正邪兼顧。在臨床中,只要具有痰飲征象,病雖異而病因病機相似,皆可用苓桂術甘湯為基本方溫陽化飲,健脾利濕,再隨癥加減,而取得良好效果。
日期:2011年6月30日 - 來自[2009年第5卷第6期]欄目
苓桂術甘湯治“背寒冷如手大”
痰飲病,《金匱要略》中就早有記載,并提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治療大法。苓桂術甘湯系仲景《金匱要略》中治療飲證所立的處方,只要把握病機,辨證恰當,療效顯著。
患者范某,男,52歲,農民。背部惡寒月余,口干,但飲水少,喜熱飲,晨起口微苦,痰多易咯,飲食尚可,小便可,大便溏,舌淡白、胖大,有齒痕,苔白,脈弦滑,以手觸其肩胛下角偏上處,約手掌大的范圍有冰涼感。否認近期感冒病史,無發(fā)熱。聽診顯示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性羅音。因患者口干少飲,喜熱飲,痰多易咯,便溏,舌胖大有齒痕,脈弦滑,脈癥合參,辨證屬脾陽不足,水氣上犯之痰飲。治以健脾益氣,溫陽利水,方用苓桂術甘湯加味。處方:茯苓20克,白術15克,桂枝15克,甘草10克,葛根10克,生姜5片。10劑,水煎服,日1劑。囑其注意御寒保暖,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服藥后,患者背部惡寒明顯減輕,其他不適癥狀亦有好轉。藥已見效,故采取守方之法,連續(xù)服用1月后,患者電話告知“背部已經(jīng)不感到?jīng)隽?,但是感覺嗓子還有痰,其他沒有不舒服的”。筆者囑其在上方基礎上加用桔梗10克,半夏10克,繼續(xù)服1月后,癥狀完全消失。
按:本例患者屬《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中“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是脾陽不足,水飲泛溢,停留心下所致。清代李珥臣于《金匱要略廣注》中亦有論及“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故心下留飲,則陰寒氣徹于背,而陽氣衰息,背寒冷如手大也”,此“心下”指胃與胸膈之處。背部腧穴是人體臟腑經(jīng)絡氣血輸注之處,心之俞穴在背部,飲留心下,寒飲注其俞,陽氣不能展布,影響督脈溫煦功能,故背部寒冷如手大。病機為飲阻心下陽氣,背俞穴失于溫煦。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第16條“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以溫運脾陽,補氣行水為主,從而達祛痰飲、通經(jīng)絡而諸癥得消的目的。處方以苓桂術甘湯加味,體現(xiàn)了《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第15條“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治法,其中茯苓淡滲利水,化飲降濁,為治飲病之要藥;桂枝辛溫通陽,振奮陽氣以消飲邪,兩藥合用可溫陽化飲;白術健脾燥濕;甘草和中益氣;葛根升陽,舒筋脈;生姜溫陽化痰。復診則參入桔梗、半夏加強化痰的力量,且桔梗載藥上行,直達病所。諸藥為伍,共奏溫陽健脾,行氣利水之功。
日期:2011年2月23日 - 來自[臨床驗案]欄目
李柏齡苓桂術甘湯治療眩暈醫(yī)案
苓桂術甘湯出自《金匱要略》。方劑組成包括:茯苓四兩,桂枝、白術各三兩,甘草二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主治: 中陽不足之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轉載陜西中醫(yī)學院劉現(xiàn)軍記錄河南中醫(yī)學院教授已故教授,名醫(yī)李柏齡苓桂術甘湯治療眩暈醫(yī)案一則,以饗讀者。廣大讀者有興趣也可以繼續(xù)查閱中醫(yī)古籍大全。
張某, 男, 60歲, 農民, 于2002 年5月30 日來診。觀其面色黧黑、身體瘦削。自25 歲開始, 一躺下便開始頭暈, 自覺天旋地轉、惡心欲吐, 入睡后及坐或站起后眩暈即停, 諸癥若失。為減輕痛苦, 每每熬至夜深方眠, 余無所苦。幾十年未患他疾, 遍做各種檢查, 服用許多藥物, 病情未有絲毫轉機。詢其納眠可、二便調, 舌質稍黯, 苔白而濕潤, 脈左平右弦。李老為書苓桂術甘湯原方10 劑, 水煎早晚服。二診眩暈大減, 繼服10劑, 眩暈未再發(fā)。隨診1年病未再發(fā)。
按: 本證病人脈右弦, 傷寒 謂! 脈單弦則飲。人臥則陽氣入內, 內有飲阻、陽不歸位則不能主持故眩暈, 脈證合參故從飲治, 藥到病除。
日期:2010年11月23日 - 來自[名家醫(yī)案]欄目
腸鳴證治有微妙
腸鳴主要由腸功能紊亂或腸道菌群失調引起,多見于腸易激綜合征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督饏T要略》有關腸鳴,證治的論述主要有以下凡條:“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腹?jié)M,口舌干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等。筆者認為苓桂術甘湯與己椒藶黃丸的證治有以下區(qū)別:苓桂術甘湯證主要在胃(“心下有痰飲”),由痰飲引起,以脾虛為主,其證較輕(“微飲”),無腹部脹滿,大便稀薄;己椒藶黃丸湯證主要在腸(“此腸間有水氣”)。由痰飲水氣與飲食積滯引起,以邪實為主,其證稍重,有腹部脹滿,大便秘結。茲結合具體案例,說明如下。
例1.苓桂術甘湯證沈男,41歲,2005年9月2日就診。主訴:腸鳴1周,大便日行1次,便質質稀軟,腰痛,肝硬化脾切除術后。舌嫩紅,邊有齒痕,苔薄黃膩,脈細。肝硬化脾切除術后。脾陽不足;治宜溫陽化飲;處方:茯苓20g,桂枝log,白術15g,甘草6g,黃芪30g,杜仲15g,川斷12g,狗脊12g。補骨脂12g,7劑。方中黃芪益氣健脾以助苓桂術甘湯化飲,余藥補腎強腰。二診時腸鳴止,腰酸明顯改善。
例2.已椒藶黃丸證王女,36歲,2006年12月8日就診。主訴:腸鳴、腹脹3周余,大便里急后重,矢氣頻,胃脘亦痞脹,體瘦,舌偏紅,苔薄,脈細弦。慢性萎縮性胃炎7~8年。氣滯食阻,腸間水氣;治宜消食理氣,化飲導滯;處方:防己log,椒目6g,葶藶子9g,制大黃6g,枳殼12g,青陳皮各12g,佛手6g,木蝴蝶6g。木香6g,莪術12g,神曲12g,麥芽12g,萊菔子9g,7劑。方中己椒藶黃丸逐飲導滯;枳殼、青陳皮、佛手、木蝴蝶、木香、莪術理氣;神曲、麥芽、菜菔子消食。二診:腹脹、腸鳴、大便里急后重明顯減少至幾無,唯胃脘仍有些許不適,以香砂六君子湯合保和丸鞏固療效。
例3.苓桂術甘湯合已椒藶黃丸證楊女,50歲,2007年11月2日就診。主訴:腸鳴,大便不成形而量少,胃脘痞堵,頭暈,舌淡紅,苔薄潤,脈細弦。飲停胃腸;治宜利尿化飲;處方:防己log,椒目6g,葶藶子6g,桂枝12g,茯苓15g,白術12g,澤瀉15g,車前子15g,炮姜12g,7劑。方中澤瀉、車前子助滲濕利尿,炮姜助溫陽化飲。三診:腸鳴止,大便稍成形,胃脘痞堵減而未盡。
后人根據(jù)《金匱要略》有關論述,認為腸鳴乃腸間痰飲水氣所致,固然無錯。但筆者根據(jù)己椒藶黃丸中葶藶子與大黃的藥物性能認為凡胃腸氣滯、飲食積滯也可引起腸鳴,非獨痰飲水氣。大黃的功能眾所周知,勿庸贅述。葶藶子有瀉肺平喘作用,肺與大腸相表里,提示葶藶子既能降肺氣,亦能順大腸逆氣,腸鳴可以理解為腸中氣滯不順。古書有載:“腹內氣脹滿喘息不得臥,葶藶子一升炒紫色,酒浸七日。研爛,每服三匙,溫酒調服無時,大效”。己椒藶黃丸能夠治療“腹?jié)M”.其中應有葶藶子的功勞。從案例2似可窺見葶藶子及其它理氣藥在腸鳴中.的作用。以下案例可以直接證明筆者“凡胃腸氣滯、飲食積滯也可引起腸鳴,非獨痰飲水氣”的觀點。
例4.木香檳榔丸夏女,73歲,2007年4月3日就診。主訴:近來腸鳴、矢氣,脘腹痞脹,泛酸、燒心,舌暗紅、齒痕,苔薄黃,脈細弦。胃經(jīng)檢查示有慢性淺表性胃炎。處方:黨參12g,白術12g,茯苓12g,青陳皮各log,木香lOg,檳榔lOg,莪術log,路路通lOg,烏藥lOg,枳殼log,連翹30g,川連6g,吳茱萸2g,煅瓦楞40g,甘草3g,7劑。二診:腸鳴止,脘腹痞脹減半,輕微泛酸及燒心。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來自[辯證施治]欄目
苓桂術甘湯加味治療慢性心力衰竭30例臨床觀察(討論)
本病應歸屬于中醫(yī)學“心悸”、“水腫”、“喘癥”等范疇,認為本證皆由心臟自病或它臟相因為病,病位在心,涉及它臟,其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為中焦陽虛、心陽不振,標實則以痰飲為主。痰飲之生成,與人體五臟六腑皆有關,其中尤以脾最為相關,痰飲為陰邪,其生成停聚與陽氣的盛衰密切相關。心陽虛從脾論治是仲景學術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心體陰而用陽,故心陽之強弱,根于心血之盈虧,亦取決于脾之盛衰。若脾胃虛弱,氣血乏源,宗氣失充,心失所養(yǎng),其溫煦功能減弱,則可致心陽虛衰,同時還會產生諸多病理變化。故欲實心陽,當先調脾胃,可從根本上起到益心之功。脾陽不足,健運失常,不能正常運化輸布水液,就會導致水濕內停,凝聚為飲,飲邪上泛則心衰加重。《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太陰在泉,濕淫所勝,民病飲積。”故治以溫陽化飲,健脾利濕。《金匱要略》中“夫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法,方以苓桂術甘湯加味。《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趙良日:“《靈樞》謂心包絡之脈動則病胸脅支滿者,謂痰飲積于心包,其病則必若是也。目眩者,痰飲阻其胸中之陽,不能布精于上也。茯苓淡滲,逐飲出下竅,因利而去,故用以為君。桂枝通陽輸水走皮毛,從汗而解,故以為臣。白術燥濕,佐茯苓消痰以除支滿。甘草補中,佐桂枝建土以制水邪也。”實驗證明,茯苓有較強的利尿作用。白術益氣健脾,通利水道,有明顯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并能促進電解質,特別是鈉的排出,桂枝溫通經(jīng)脈,通陽化氣,具有較強的強心作用?,F(xiàn)代藥理表明,苓桂術甘湯減輕CHF兔體重,改善一般狀況,減慢心率,可減輕充血水腫,降低心肌耗氧量,加強心肌收縮力,提高心臟功能。心鈉素(ANP)是心房肌細胞產生和分泌的一種激素,它具有明顯的擴張血管、利鈉、利尿和降低血壓、調節(jié)水電解質平衡的作用。研究表明,苓桂術甘湯能降低ANP水平,可能與該方利尿、減輕心臟容量負荷,減少ANP分泌有關,從內分泌角度上顯示了苓桂術甘湯是治療CHF較理想的中藥。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西醫(yī)治療基礎上,加服苓桂術甘湯,可明顯增加左室射血分數(shù),增強心功能,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來自[藥物與臨床]欄目
苓桂術甘湯出自《傷寒論》,由茯苓、桂枝、白術、甘草組成。方中茯苓健脾利水,桂枝通陽化氣,白術健脾燥濕,甘草調和脾胃,四藥合用,藥少力專,共達健脾利濕、溫化痰飲之功。
本方所主,概要有四。一為虛,指中焦陽虛,脾失健運,見神疲乏力、頭目眩暈;二為實,指因脾失健運,水氣不化,聚濕成飲,或上凌心肺見胸悶心悸,短氣而咳;或水漬大腸,腹痛泄瀉;三是寒,指陽虛陰盛,濕從寒化,見身痛水腫、寒濕腳氣;四為瘀,乃濕濁之羈,痰瘀膠結,痹阻血絡,而見寒濕痹癥。筆者體會,只要辨證精當,切中病機,每能應手取效。此舉痛證醫(yī)案數(shù)則,以窺一斑。
一、頭痛 李某,男,37歲,1999年10月11日診。自訴半月前冷水淋浴后頭頂疼痛,有束緊沉重感,服感冒藥及去痛片等未效。現(xiàn)疼痛加重,身重惡寒,背部沉困,泛惡納呆,乏力嗜睡,舌苔薄白微膩,脈弦,有飲酒史。辨證屬脾虛濕困,外寒襲表,治宜健脾化濕、通陽解表,以苓桂術甘湯加防風9g,羌、獨活各8g,細辛4g。服3劑癥狀減輕,再進3劑諸癥消失,以劑量減半再服4劑鞏固效果。
按:寒濕內阻,膀胱經(jīng)氣不暢,故見巔頂頭痛。身重惡寒,知其表邪猶在,故用苓桂術甘湯通陽化氣以安內,加防風、羌獨活、細辛以攘外,使邪從表解而取效。
(足太陽膀胱經(jīng)主一身之藩籬(即外表),過頭頂,后背。防風:祛風解表、除濕止痛祛風濕、息風止痙。羌活,獨活:發(fā)散風寒,除濕止痛祛風濕。)
二、胃脘痛 鄒某,男,27歲,2001年12月7日診。自訴兩年來胃脘疼痛反復發(fā)作無定時,遇寒加重,偶有針刺樣痛,外院胃鏡診為“慢性淺表性胃炎”。近因天氣轉寒,胃痛加重。刻下胃脘部冷痛脹悶不舒,嘔惡少食,乏力嗜睡,喜熱飲。舌苔薄白,舌質淡暗有齒痕,脈沉細無力。證屬脾胃虛弱、寒濕內阻,治宜溫脾化濕、調和肝脾,用苓桂術甘湯加土茯苓30g、生苡仁30g、吳萸6g、黃連6g、郁金10g。服3劑痛減,再進10劑諸癥消失,去吳萸加紅花9g、敗醬草20g,服藥月余,復查胃鏡未見明顯異常,追訪2年未發(fā)。
按:中焦虛寒,久則濕結血瘀,用苓桂術甘湯溫脾化濕,加左金丸及郁金調肝胃、理氣血,使脾胃升降相因,則邪去正復而病愈。
三、腰痛 韓某,女,44歲,2000年12月19日診。腰痛如折,伴下肢凹陷性水腫2年余,每于秋冬加重??滔轮床豢筛┭?,下肢凹陷性水腫,晨輕暮重,嗜睡乏力,尿少腹脹,不思飲食,舌苔薄白膩,舌質淡暗有齒痕,脈沉細無力。證屬脾腎陽虛,擬溫腎健脾、通陽利水,用苓桂術甘湯加黃芪30g、寄生30g、仙靈脾15g、制附片8g、澤瀉20g。服5劑癥狀減輕,小便增多,再服16劑諸癥悉除,唯有乏力,去澤瀉,加太子參15g,再進15劑以鞏固療效。此后兩年未再復發(fā)。
按:本例寒濕腰痛,陽虛為主,因病勢遷延,腎陽已衰,故脾腎俱補,陽氣充則陰寒消,腰痛水腫皆去矣。
四、痹證 麥某,男,49歲,2000年3月診。訴下肢麻木關節(jié)疼痛歷時4載,伴腰骶部及右肩及腕關節(jié)也時有酸沉疼痛,有時行走艱難??滔绿弁窗l(fā)作,伴乏力頭暈,大便溏泄,嘔惡少食,舌苔白膩,舌質淡有齒痕,脈沉緩。證屬寒濕痛痹,治宜溫陽散寒、活絡通痹,方用苓桂術甘湯加木瓜15g,羌、獨活各10g,地龍9g,制附片15g,土鱉蟲9g。服7劑痛大減,步履較前輕松,再加懷牛膝15g,服16劑諸癥消失,仍以上方隔日1劑善后調理45天,行動自主,追訪2年未復發(fā)。
按:陽虛之體,寒濕痼滯,單用祛風除濕劑難以勝任。用溫通和陽之方藥,如日照當空,陰霾自散;配以地龍、土鱉蟲通經(jīng)活絡,木瓜祛風勝濕,攻補兼施,陽氣來復,濕濁皆去,病則痊愈。
五、痛經(jīng) 黃某,女,21歲,1999年9月13日診。訴15歲月經(jīng)初期,近3年來每次行經(jīng)期間均出現(xiàn)下腹部持續(xù)性疼痛,有時月經(jīng)2~3個月一行。就診時為經(jīng)期第2天,癥見月經(jīng)量少,色暗紅,夾有血塊,下腹劇痛,惡心欲嘔,腰部脹痛,手足欠溫,面色蒼白,舌苔薄白,舌質暗淡,脈弦細。證屬脾腎陽虛、氣滯血瘀,治宜溫補脾腎,調沖任,通經(jīng)行氣,活血止痛。藥用苓桂術甘湯,肉桂易桂枝,加補骨脂10g、仙靈脾12g、制附片8g、三棱10g、莪術10g、土鱉蟲9g,連服3劑,疼痛消失,再進3劑諸癥悉除。繼以金匱腎氣丸調理兩周。此后1年內痛經(jīng)未發(fā)。
按:脾腎陽虛,沖任氣血因寒而運行不暢,以苓桂術甘湯通陽化氣,加補骨脂、制附片等補火生土,則沖任脈通,月事以時下而痛經(jīng)止。
苓桂術甘湯
百科名片
苓桂術甘湯,出《金匱要略》方。組成:茯苓四兩,桂枝、白術各三兩,甘草二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具有溫陽化飲,健脾利濕的作用。主治中陽不足之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
□ 方劑名稱: 苓桂術甘湯
□ 藥物組成:茯苓四兩(12克) 桂枝去皮三兩(9克) 白術二兩(6克)甘草炙二兩(6克)
□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1200毫升),煮取三升(600毫升),去滓,分溫三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 功效:溫陽化飲,健脾利濕。
□ 主治:中陽不足之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
◇ 病癥分析:
脾陽不足,健運失職,則濕滯而為痰為飲。而痰飲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停于胸脅,則見胸脅支滿;阻滯中焦,清陽不升,則見頭暈目眩;上凌心肺,則致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沉滑或沉緊皆為痰飲內停之征。
◇ 方解: 點此觀看方解
◇ 臨床應用及研究:
1. 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中陽不足痰飲病之代表方。臨床應用以胸脅支滿,目眩心悸,舌苔白滑為辨證要點。2. 加減變化 咳嗽痰多者,加半夏、陳皮以燥濕化痰;心下痞或腹中有水聲者,可加枳實、生姜可消痰散水。3. 現(xiàn)代運用 本方適用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心源性水腫、慢性腎小球腎炎水腫、梅尼埃病、神經(jīng)官能證等屬水飲停于中焦者。4. 使用注意 若飲邪化熱,咳痰粘稠者,非本方所宜。
□ 用藥禁忌:本方藥性偏溫,對中醫(yī)辨證屬陰虛,津液不足者,用之宜慎。
□ 臨床應用
1.冠心?。河帽痉郊游叮很蜍?0g,桂枝10g,白術25g,甘草5g,丹參25g,半夏15g,雞血藤25g,黃芪20g。日1劑水煎服。治療冠心病心絞痛16例。本組患者病程均在2年以上,其中2-4年13例,5-7年3例,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齡48-50歲6例,51-55歲8例,55歲以上2例。結果:顯效(服藥15劑,癥狀消失,心電圖正常)10例;有效(服藥25劑,癥狀明顯改善,心電圖缺血改善,室早減少)5例;無效(服藥35劑,癥狀,心電圖無變化)1例。
2.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用本方加味:茯苓20g,桂枝、葶藶子、車前草各15g,檳榔12g,白術甘草各10g。每日1劑,水煎服。6劑為1療程。兼氣滯胸悶加枳實、厚樸各10g;低熱盜汗加鱉甲、桑葉各10g;大便干燥加當歸、郁李仁各10g。另配用抗癆西藥異煙肼0.1g,每日3次,共服1年。治療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49例,男37例,女12例,年齡11-50歲;X線攝片合并肺結核者8例,無原發(fā)病灶者41例;小量積液15例,中等量積液28例,中等量以上積液6例;病史在3月以下至1年以上。結果:服藥1-2個療程后,中等量以上積液即可減為中等量;中等量積液則減為小量;小量積液能完全消失,共49例。其中積液消除最長36日,最短18日,平均24日,有效率為100%。
3.秋季腹瀉:用本方加味:茯苓9g,炒白術5g,桂枝3g,甘草2g,肉桂1-2g,車前子3g,澤瀉4g,神曲3g。嘔吐者加制半夏4g。日1劑,分2-3吹口服。對照組:慶大霉素2000-3000U/kg體重,日2次。氫芐青霉素50mg/kg體重,日2次;氟哌酸5mg/kg體重,日3次;胃蛋白酶合劑2-5ml/次,日3次。其他治療措施:如禁食、補液及對癥處理兩組患者相同。3日為1個療程。治療虛寒型秋季腹瀉。其中苓桂術甘湯治療組30例,對照組30例。60例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2個月至2歲3個月。兩組患者辨證均為虛寒型,一般情況及病情比較無顯著差異。療效標準:痊愈:治療6日,腹瀉、發(fā)熱、嘔吐及上呼吸道癥狀消失,脫水糾正;無效:治療6日以上,病情無好轉改用其他治療方法。結果:治療組痊愈30例:平均瀉止天數(shù)2.2日,治愈率100%。對照組痊愈26例,平均止瀉天數(shù)4.4日,治愈率86.7%。兩組患者的療效(72小時內瀉止為特效)比較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有高度差異性(P<0.01)。平均瀉止天數(shù)差異非常顯著(P<0.01)。
4.器質性肝郁脾虛證:用本方加味:白術40-100g,桂枝15-20g,茯苓20g,甘草10g,三棱5-25g,莪術15-25g。文火水煎3次,取藥液600ml,早、晚各服1次,每次20ml,每療程4-6周,用藥期間,忌食生、涼、油膩食物。治療器質性肝郁脾虛證126例,其中男76例,女50例,男:女=1.52:1;32-49歲46例,50-59歲34例,60-69歲34例,70-76歲12例;病程最短2個月,病程最長24年,平均1.5年。結果:痊愈:癥狀全部消失,勝任原來工作,45例;基本痊愈,癥狀大部分消失,能勝任工作,共30例,好轉:癥狀有所好轉,但癥情有所反復,程度輕,共39例。
5.美尼爾氏?。河帽痉郊游叮涸栖?Og,桂枝10g,白術15g,甘草5g,澤瀉20g代赭石30g(先煎)。每日1劑,清水煎服。眩暈劇烈者加天麻10g,夏枯草5g;惡心嘔吐者加法夏10g,吳萸5g,生姜3片;耳鳴耳聾者加遠志10g,石菖蒲10g;肢冷加熟附子159g,黨參15g。治療美尼爾氏病53例,其中男21例,女32例;年齡30-45歲。結果:近期治愈(癥狀完全消失,行動自如)者32例,好轉(癥狀明顯減輕)1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2.5%。
6.病毒性角膜炎:用本方加附子:茯苓30g,桂枝10g,白術30g,甘草10g,熟附子10-15g。兼胞輪紅腫,加甘菊花30g、車前子30g,腰膝酸冷等陽虛之作,重用附子20-30g,兒童劑量酌減,水煎每日1劑,早晚分服。治療病毒性角膜炎31例,均有起病急、羞明流淚,疼痛,異物感等,繼則黑睛出現(xiàn)翳障,呈點狀、星狀。其中男17例、19只眼,女14例、16只眼;年齡10-65歲;發(fā)病最短2日,最長者1個月。結果:服藥7劑,翳障消退者9例、10只眼;服藥14劑,翳障消退者10例、12只眼;服藥21劑,臀障消退者5例、5只眼;眼藥30劑,翳障消退者3例、3只眼;無效4例、5只眼;總治愈率為87.0%。
7.異位性皮炎:用本方:茯苓4g,桂枝3g,白術2g,甘草3g。加水400ml,煎至200ml,去滓,分2次飯后服。治療異位性皮炎1例,經(jīng)用藥1年后獲的痊愈,半年后隨訪,一直未見復發(fā)。
□ 藥理作用
1.抗心肌缺氧缺血,心律失常及正性肌力作用 (1)苓桂術甘湯制成198%煎液,小鼠腹腔注射苓桂術甘湯20mg/kg、等容量的心得安溶液(20mg/kg)、生理鹽水,20分鐘后,分別將小鼠移入底部盛有新鮮鉆石灰的150ml廣口瓶中,加蓋密封,觀察其存活時間。結果表明,苓桂術甘湯能延長缺氧條件下小鼠的存活時間。上述苓桂術甘湯組、生理鹽水組給藥20分鐘后再分別給予異丙腎上腺素2mg/kg,并立即放入廣口瓶內密封,觀察其存活時間,結果表明苓桂術甘湯具有調節(jié)異丙腎上腺素增加心肌牦氧量的作用。(2)對異丙腎上腺素所致大鼠心肌缺血有明顯保護作用:將健康大鼠30只隨機分成三組,先以2.5%戊巴比妥按30mg/kg腹腔注射,作輕度麻醉,20分鐘后記錄標準Ⅱ導聯(lián)及胸前導聯(lián)心電圖,然后Ⅰ組腹腔注射桂術甘湯13ml/kg,Ⅱ組lmg/kg注射等容量心得安,Ⅲ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鹽水,給藥20分鐘后,再分別腹腔注射異丙腎上腺素2mg/kg,并記錄即時、5分鐘、10分鐘、20分鐘、30分鐘各時間的標準Ⅱ導及胸前導聯(lián)心電圖,以20分鐘時心電圖的ST段偏移總毫伏數(shù)、出現(xiàn)ST段異常偏移數(shù)(NST)以及ST段偏移平均值作為心肌缺血和評定藥物對抗作用的指標。結果:苓桂術甘湯能緩解異丙腎上腺素所致之心肌缺血,與生理鹽水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意義。(3)苓掛術甘湯對氯仿所致小鼠室顫有明顯保護作用:苓桂術甘湯(16只小鼠)、生理鹽水(15只),20ml/kg分別給小鼠腹腔注射,30分鐘后,將小鼠分別放入盛有含1ml氯仿棉球的廣口瓶里,加蓋密封,至呼吸停止時,立即取出迅速安裝標準Ⅱ導聯(lián),觀察室顫發(fā)生率,結果,苓桂術甘湯組室顫出現(xiàn)率為12.5%(2/16),生理鹽水組出現(xiàn)率為73.3%(11/15),兩組相比,差異有極顯著性意義。(4)對戊巴比妥鈉所致家兔心衰的影響:將健康家兔19只,隨機分成2組,以2%戊巴比妥鈉30mg/kg耳緣靜脈注射麻醉,氣管插管正壓呼吸,用0.1%肝素作肝素化抗凝,以自制聚乙烯導管從左頸總A插入左心室,記錄左室壓力曲線、左室壓力變化速率、Ⅱ導心電圖、壓力-壓力變化速率環(huán)以及壓力速度環(huán)。在插管術完成,圖形穩(wěn)定15分鐘后,由耳緣靜脈以微量給藥泵連續(xù)小量注射0.5%戊巴比妥鈉溶液,造成心衰。心衰指標穩(wěn)定7-10分鐘后,由腹腔注射苓桂術甘湯6ml/kg或等容量生理鹽水,并觀察記錄各指標的變化,結果,60分鐘時,給藥組的上述各指標的恢復均較對照組為優(yōu),差異有顯著意義,表明苓桂術甘湯能促進家兔衰竭心臟的恢復。
2.苓桂術甘湯對免疫功能低下模型小鼠的免疫調節(jié)作用機制 近交系昆明種小鼠以環(huán)磷酰胺(Cy,80mg·kg-1,ip,qd×1)誘導免疫功能低下模型,用苓桂術甘湯(42 .90、21. 45、4 .29g·kg-1)連續(xù)灌胃(ig)給藥10d,分別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法和小鼠胸腺細胞氚標胸腺嘧啶核苷(3H-TdR)摻入法檢測T細胞亞群及IL-2活性。結果:苓桂術甘湯(42.90 g·kg-1)能明顯提高Cy所致免疫抑制模型小鼠T細胞總數(shù)、 L3t4 、Lyt2 細胞百分率及L3t4 / Lyt2 比值,糾正T細胞亞群紊亂,明顯增加IL-2活性,與Cy模型組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苓桂術甘湯對Cy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改善作用與其促進TH細胞功能、恢復T細胞亞群的比例、增強IL-2活性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