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佛教興盛,有關(guān)于佛珠的記載廣泛流傳,例如天竺僧人阿地瞿多譯的《陀羅尼集經(jīng)》、寶思惟譯的《校量數(shù)珠功德經(jīng)》、不空三藏譯的《金剛頂瑜伽念珠經(jīng)》、義凈三藏譯的《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shù)珠功德經(jīng)》等諸多經(jīng)典。至此,佛珠開始在朝野上下、僧俗之間普遍流傳開來,如《舊唐書·李輔國傳》載:“輔國不食葷血,常為僧行,視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為善?!?可以肯定地說,唐代以后,國人使用佛珠已經(jīng)是相當(dāng)普遍了。 根據(jù)史料記載,早在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就已經(jīng)開始奉行支持藏傳佛教的政策,并經(jīng)常把佛珠賞賜給屬下,各級官吏將領(lǐng)也把佛珠當(dāng)作禮品進貢。后來作為清廷冠服佩飾標準的朝珠,其樣式就源于藏傳佛珠。清皇室的佛教情緣不僅影響著朝廷禮儀服飾,也同樣融入到后宮女眷的日常服飾中,宮廷手串因此應(yīng)運而生??梢哉f,朝珠興起于朝堂之上,手串濫觴于后宮之中。 在清代宮廷,手串是后宮嬪妃日常生活的裝飾品,可挽在手腕上或拿在手中,也可掛在便服衣襟的鈕扣上。從許多清宮繪畫中可見一斑。清宮收藏的手串種類十分豐富,用十八顆圓珠串成,故稱“十八子手串”,或稱念珠,亦稱佛珠,數(shù)珠。還有二十七顆,五十四顆,一百零八顆為一串者,均為誦經(jīng)念咒是計數(shù)之用。其材質(zhì)一般為翡翠、珍珠、碧璽、蜜蠟、珊瑚、伽楠木等。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清宮各式手串: 珊瑚,青金石,珍珠
迦南木,珊瑚,白玉,綠松石
菩提子,珊瑚,翡翠米珠
黃碧璽,珊瑚,翡翠
白玉,碧玉,古玉 橄欖核,綠松石,玉
迦南木,珊瑚,玉
迦南木,珊瑚
翡翠 一般而言,清代女子佩帶手串,穿對襟衣時,掛在第二顆紐扣上;穿大褂衣時,則掛在腋上方的襟鈕上,也可挽在手腕或握于手中。玉石質(zhì)地的手串多由翡翠、紅寶石、水晶等制成圓珠,選一精致的墜角系在上端,戴在衣襟扣上。手串與墜角呈下垂?fàn)?。?dāng)然也有沉香、紫檀等珍貴木料質(zhì)地,總體而言,根據(jù)服裝顏色選擇合適、鮮明的手串佩戴,既增加美感,又體現(xiàn)富貴。 慈禧太后畫像 美國畫家卡爾曾為慈禧繪過多幅油畫像,此為其中一幅。畫中的慈禧太后皮膚細潤,衣冠和佩飾則反映了晚清時后妃的服飾制度??梢钥吹?,一串珍珠手串并非把玩在手中,而是被掛在慈禧太后的腋上方的襟鈕上,反映出當(dāng)時手串的另外一種佩戴方式。 同治帝寫字像 圖中年輕的同治帝身著便服,手持毛筆,伏案寫字。畫中的鹿角椅、黑漆描金桌、文房用具、紅木腳踏等,反映了晚清宮廷的陳設(shè)。值得注意的是,同治帝右肩下掛著珍珠手串,手串上還配有翠玉、碧璽。 |
|
來自: 品謀圖書館館藏 > 《臺北故宮文物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