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2日,研究現(xiàn)代藝術與技術之間關系的第一人、享譽世界的法國藝術史學家、藝術理論家、策展人弗蘭克·波普爾(Frank Popper)在瑞士辭世,享年102歲。 弗蘭克·波普爾(1918-2020)COURTESY JOSEPH NECHVATAL 波普爾在國際藝術理論領域具有重要地位,他不僅為新媒體和倫理的探討奠定了基礎(在他后期的寫作中,將其稱之為藝術的“虛擬化”),在20世紀60年代發(fā)表的對當代藝術中光和運動的早期分析影響了無數(shù)歷史學家、藝術家和學者。 1918年生于捷克的波普爾早期職業(yè)與藝術并不沾邊,那時候只是皇家空軍的紡織品技師、無線電報員。 藝術之路的轉折發(fā)生在他與身為畫家的妻子Hella Guth移居法國巴黎之后。 五十年代初期,波普爾發(fā)現(xiàn)了雕塑家喬治·里奇(George Rickey)、尼古拉斯·舍費爾(Nicholas Sch?ffer)和弗蘭克·馬里納(Frank Malina)的作品,并開始對這一領域產(chǎn)生濃厚興趣。免費算命www.kvov.com/ 關于上面這三位藝術家,就要延伸說一下了: 喬治·里奇1971年的作品《動感雕塑》,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喬治·里奇(1907-2002)是美國著名雕塑家,甚至是具有影響力的標志性雕塑家。他的動態(tài)雕塑得益于他在二戰(zhàn)時期作為美國空軍工程師與一系列材質打交道的經(jīng)歷。工作中所涉及的機械技術、對氣流改變的熟悉,以及對彈道學的影響促使喬治·里奇的創(chuàng)作從繪畫轉向了雕塑。 尼古拉斯·舍費爾(1912-1992)是在匈牙利出生的法國控制論藝術家。他的作品建立在反饋互動的控制論理論基礎上,主要是基于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的思想——從反饋循環(huán)的因果關系來看,提出了一種藝術過程。 弗蘭克·約瑟夫·馬里納(1912-1981)是美國航空工程師,也是畫家,作為在藝術和科學工程兩個領域的先驅者而聞名于世。 1968年,波普爾出版著作《動態(tài)藝術的起源與發(fā)展》(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Kinetic Art),與同年出版的杰克·博納姆(Jack Burnham)的《系統(tǒng)美學》(Systems Esthetics)在藝術史上享有重要地位,尤其是追溯了1860年就開始的關于印象主義與動態(tài)藝術之間關聯(lián)的探究。 在波普爾后來的著作《藝術活動與參與》(Art—Action and Participation,紐約大學出版社,1975)探索了“觀眾參與”作為現(xiàn)代主義的核心內容。 |
|
來自: 新用戶0373608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