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駒醫(yī)案 王海龍整理 王xx 男 56歲 初診:2020.10.24 患者2016年查出慢性乙肝,肝纖維化。長期服用“軟肝片”(復(fù)方鱉甲煎丸)。自2019年開始出現(xiàn)胃脹、腹脹,服“軟肝片”則便溏??滔掳Y:胃脹,食后胃脘堵脹明顯,腹脹,失氣多,口中和,喜熱飲,不敢食涼食,食涼后腹瀉。眠一般,無鼻塞流涕、打噴嚏。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脈沉弦細。 胡老提出的:先辨六經(jīng)、繼辨方證,求得方證對應(yīng)而治愈疾病,辨方證是辨證論治的尖端。馬家駒老師細化為經(jīng)方辨治六步法。 第一步:詳細而準(zhǔn)確的采集四診信息,盡量依據(jù)診斷標(biāo)準(zhǔn)來四診。 胃脹,食后胃脘堵脹明顯,腹脹,失氣多,口中和,喜熱飲,不敢食涼食,食涼后腹瀉。眠一般,無鼻塞流涕、打噴嚏。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脈沉弦細。 第二步:辨病位(表、里、半表半里) 患者胃脹,食后胃脘堵脹明顯,腹脹,失氣多,食涼后腹瀉,脈沉。提示病位在里(胃腸)。無明顯頭身疼痛、無鼻塞流涕等排除表證;無口苦目眩等暫不考慮半表半里證。 第三步:辨病性(陰證、陽證) 患者口中和,喜熱飲,不敢食涼食,食涼后腹瀉,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脈沉弦細。提示病性屬(虛癥、寒證)陰證。 第四步:確定六經(jīng)。三個病位兩個病性確定了,六經(jīng)也就確定了。 病位在里,病性為陰證,則六經(jīng)為:太陰病。 第五步:確定治法。證對應(yīng)的治法是惟一的。 太陰病為在里的虛寒證,治法當(dāng)溫補。(277、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dāng)溫之,宜服四逆輩。) 第六步:辨方證。 茯苓飲加減。 黨參10g麩炒白術(shù)15g茯苓30g炙甘草10g 陳皮30g麩炒枳殼15g姜厚樸15g姜半夏15g 生姜15g(自備) 7劑 水煎服,分早晚兩次溫服 每日一劑/7天。 按:《外臺》茯苓飲組成:茯苓、人參、白術(shù)各三兩,枳實二兩,橘皮二兩半,生姜四兩。本方載于《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附方:“《外臺》茯苓飲: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p> 從六經(jīng)辨證來看,外臺茯苓飲屬于太陰病。太陰病病機為里虛寒,機體功能下降而水液代謝敷布失常,停聚于心胸中而成痰飲水濕,痰飲水濕阻礙胸中氣機、水氣郁結(jié)而至氣滿不能食……仲景曰:“病痰飲者當(dāng)以溫藥和之?!贝苏f法體現(xiàn)了痰飲水濕本為陰證,故當(dāng)溫藥和之。太陰病本質(zhì)為里虛寒證,治療當(dāng)溫中為主。正如《傷寒論》277條曰:“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dāng)溫之,宜服四逆輩?!?/p> 從外臺茯苓飲方藥分析來看,參、苓、術(shù)健中利濕,為四君子湯之義;枳實、陳皮行氣運脾,生姜辛溫開胃健脾,符合“當(dāng)溫之”的治法。在溫補的基礎(chǔ)上注重氣機的流通,生姜、陳皮、枳實行氣開郁,調(diào)達氣機。合用則攻補兼施,較單純溫中或攻逐水飲更符合治療實際。 方中常加半夏增強了溫中化飲的力度,亦有溫中止嘔和胃作用。方中加甘草,合參苓術(shù)為四君子湯,甘草隨不利于水,考慮到水飲不重,而取其甘溫補虛。方中加厚樸,合姜、夏、參、草,為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健胃行氣消脹。 復(fù)診:2020.10.31 脘、腹脹滿明顯減輕,失氣減,大便成形,食欲增加,口渴。舌淡邊有齒痕,苔白,脈弦。(患者自己原話:服了上次這個藥啊,好多了,肚子不脹了,放屁少多了,吃完飯后胃還稍有點脹,食欲增加了,大便成形了,不粘了,心情也好多了,這幾天有些口渴。) 調(diào)整處方如下: 黨參10g麩炒白術(shù)15g茯苓30g炙甘草6g 陳皮30g麩炒枳殼15g姜厚樸15g姜半夏15g 白芍12g北柴胡15g生姜15g(自備) 7劑 水煎服。分早晚兩次溫服 每日一劑/7天。 按:患者初診服藥后癥明顯減輕,達到了“方證相應(yīng)”。患者服藥后出現(xiàn)“口渴”,患者本為太陰病痰飲水濕,不應(yīng)出現(xiàn)口渴,服藥后出現(xiàn)了口渴,說明水飲得化,正常生理功能得以恢復(fù)。正如傷寒論第41條: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
|
來自: 山東中醫(yī)竹林 > 《佛天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