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橋。該橋始建于秦末。原名壺山橋,唐高宗時更名“唐興橋”。該橋長32米,寬8米,河水與陸地高10米。橋左右兩側(cè)設有各長20米的扶欄,欄桿上首雕刻有獅、虎、豬、牛、兔等動物。系連接市區(qū)北面一河叉流入湘江,將西北阻隔的陸岸。舊時為湘潭城通往湘鄉(xiāng)、邵陽以及花石、衡山等地的必由之道。1950年9月與1983年,經(jīng)政府組織,曾兩次進行維修。在幾乎所有關于湘潭古橋的講述中,都會提到了我市城區(qū)的唐興橋——湘潭城區(qū)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拱橋。該橋橋欄柱頭上立有獅、象、鹿、猴、兔等動物石雕,這些獨屬于唐興橋的文化印記,與那些散落鄉(xiāng)間的古橋區(qū)別開來。 站在唐興橋上,將記憶重新回到窯灣的歷史之河中去,方顯其厚重綿長。窯灣在明末清初,商業(yè)繁榮,形成了糧食市場、機器工業(yè)、木材市場等。如今,歷經(jīng)滄桑巨變,窯灣已成為湘潭城區(qū)的一處獨特的文化記憶。 最初,這座橋身與橋面均由花崗巖石砌成的唐興橋,是湘潭城區(qū)通往湘鄉(xiāng)、邵陽及花石、衡山等地的必經(jīng)之道。從唐興橋向西,往窯灣古街走,圓碉堡狀的潭寶汽車站就在那里,曾經(jīng)通往邵陽(寶慶府)。 如今,唐興橋仍是窯灣居民出行的重要通道,人們的日常作息,生活起居,都與這座橋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 大多數(shù)時候,唐興橋橋面南側(cè),排滿觀釣的人——橋下的湘江岸邊,布滿捕撈河魚的人。唐興橋下的小河流入湘江,正是小魚多的地方。漁民把剛捕撈上的河魚即送入附近的河魚店供食客選用,都很鮮活。當?shù)厝肆晳T了在橋頭吃魚喝茶。 早些年,湘江一漲水,窯灣便被淹了,唐興橋便不能再通行。住在窯灣的95歲老娭毑王昭云,提及唐興橋,她更習慣于說起窯灣的洪災。 大約是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幾乎每年夏季,洪水從江中漫上岸,直往兩側(cè)沖進。背面的窯灣,沿江西路兩側(cè)的房屋,無一不被淹。當?shù)鼐用癫坏貌涣嘀好涸?、鍋碗瓢盆等廚房必備品,全部搬到二樓。湘江漲水,幾乎是窯灣居民的大眾記憶,充滿著恐慌與不安。 每個窯灣人與喜歡窯灣的人,內(nèi)心里都有一個獨特的窯灣。他們的窯灣記憶,在行走中不斷涌現(xiàn),宛如秘境。 |
|
來自: 品謀圖書館館藏 > 《中國古村落、古城、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