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53】沒去現(xiàn)場,快看這里!傅圣文化旅游節(jié)隆重開幕! 【3353】朝圣十二卷,卷卷有此人!今年,再赴山西平陸祭祖有感… 清河傅氏源流考 南州·傅劍波 清河傅氏,系出北地。清河郡,乃漢高帝置郡,后屢改為國,元帝永光后為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北、棗強及南宮等地);東漢改為國,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東、夏津、武城、高唐及平原等地]。莽曰平河。屬冀州。戶二十萬一千七百七十四,口八十七萬五千四百二十二,縣十四。 清河之名始于漢代。據(jù)《嘉靖廣平府志》載,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清河郡(治在清陽縣,即今清河縣地),因境內(nèi)有清河流經(jīng)而得名(《水經(jīng)注》記:"清河又逕清陽縣故城西")。東漢時郡治徙于甘陵縣(今山東省臨清縣和河北省臨西縣地),遂更名甘陵郡。三國、魏時,郡、縣(甘陵縣)均改名為清河,但其縣并非今清河縣境(治在今山東省臨清縣地)。北齊時,于今清河縣地設(shè)武城縣,并遷清河郡治此,于開皇六年(公元586年)改武城縣名清河縣,自此清河縣才名副其實。 今縣境,春秋時期為晉國地。戰(zhàn)國時為趙國轄域。秦代置厝縣(故城在今縣西北),屬鉅鹿郡。西漢時,除厝縣外還置有信城縣(故城在縣西北十二里)、清陽縣(故城在縣東,今山東省地)和武城侯國(治在今縣城關(guān),文帝十二年廢),均屬冀州清河郡(治在清河縣。此間時郡時國,幾經(jīng)更復)。東漢時,厝縣改為甘陵縣,信城、清陽兩縣亦省入,同時清河國(建初七年封為國)治遷至甘陵。于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清河國改名甘陵國。三國、魏時,甘陵郡(東漢建安十一年改郡)和甘陵縣均復名清河,一直到晉代,今縣境即為清河縣轄域(此時之清河縣轄域較大,除今清河縣境外,還含有今山東省地),仍屬冀州清河國(于西晉咸寧三年封為國)。北魏時,于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在今縣境置斌強縣,屬冀州長樂郡(太和十一年改隸廣宗郡,不久即廢,遂還屬長樂郡)。 北齊時,斌強縣仍屬長樂郡,于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析清河縣西北境設(shè)武城縣(即今清河縣地,治在漢信城縣故城),后又將清河縣改置為貝丘縣,均屬司州清河郡。隋代,于開皇六年(公元586年)武城縣改名清河縣,貝丘縣改為清陽縣,仍為清河郡轄。斌強縣初屬長樂郡,開皇三年罷郡隸冀州,大業(yè)三年廢州改屬信都郡。唐代,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省斌強縣入清河縣。清陽縣于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徙治于永濟渠東(永濟渠為今南運河),和清河縣同隸河北道貝州(治清河縣。天寶元年罷州為清河郡,至德二年復名貝州)。五代時,清河、清陽二縣仍隸貝州。宋代,清河縣于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徙治于永寧鎮(zhèn)。于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清陽縣并入清河縣。 自漢末傅燮始,這一支北地傅氏后裔被稱為"清河傅氏"?!缎绿茣吩诰o承傅咸之后,講道:"子孫自北地徙清河。"《古今姓氏書辨證》在傅咸名下明言"始自北地徙清河"。清末吳士鑒、劉承斡的《晉斠書注》在傅咸卒年正文后出注曰:“《衰字記》六十六曰:河間縣傅咸冢:晉之文士,葬于此?!备迪虨楸钡啬嚓柸?,其官終于司隸校尉,傅咸有三子:傅敷、傅晞、傅纂。其中傅敷、傅昧于永嘉亂中避于江南,子孫相承,是在東晉南朝的江南安身立命發(fā)展繁衍;三子傅纂徙居清河,其后繁衍出清河男傅永、傅融、傅豎眼等等支脈。清河傅氏共尊傅纂公為清河傅氏開基始祖。 至于清河堂號是由于傅姓居清河郡,也以“清河”謂其堂號;“清河堂”是傅姓人共同擁有的堂號,此堂號出于北魏時傅永,傅永是清河人,二十多歲才發(fā)奮讀書,注重經(jīng)史,文筆頗佳,且勇力過人,文武雙全,因戰(zhàn)功桌著,被魏文帝封為清河男《晉書》小國五千戶;八十歲封兗州剌史,仍能騎馬射箭,官至平東將軍,光祿大夫。因傅永的“清河”男是皇帝所封,后裔遂以“清河”為堂號,用以紀念先祖。 重慶·傅劍波 2006年12月18日 【大家都在看】 【河南傅姓】認清形勢,砥礪前行!會長傅壽森在成立大會上作重要講話(全文) 【水秀宴】河南省傅姓委員會成立大會暨濮陽傅姓委員會揭牌儀式在濮陽城市文化會客廳隆重舉行
關(guān)注寰球傅氏·研讀姓氏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