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讀】 閑話布鞋 江都 卞阿根 作者卞阿根先生:江都文史學者,大橋鎮(zhèn)歷史文化研究會秘書長。 我一生喜愛穿布鞋,它跟腳、柔軟、透氣、輕松、舒適,走起路來爽腳輕盈,步履快捷,這些都要勝過穿皮鞋。 說起這布鞋,就回想起兒時母親給我們做鞋的事。平時,母親一有空閑,就將一些壞得不能再穿的舊衣服拆開洗凈曬干,一塊塊鋪平疊好,然后卷上一個個布卷扎好,放進鞋匾里。一到秋天,天氣開始涼爽,母親就把放在鞋匾里的破布卷拿出來解開,再在陽光下曬一曬,打好漿糊,卸下門板,用帶水的抹布擦干凈,準備糊骨子納鞋底。糊骨子時,先在門板上刮上一些漿糊,選用大些的破布塊在上面先貼一層,然后依次涂上漿糊再貼上三四層,放在陽光下曬干撕下。因為家里有四五個人,母親總得要糊上五六張骨子。鞋骨子準備就緒,母親便從小手飾盒里取出事前給每人準備好的鞋底尺碼紙樣,用剪刀下好各人的鞋底骨子。 白天,母親要到生產(chǎn)隊出工,納鞋底都是在晚飯后的夜間,坐在床上借著微弱的煤油燈光亮進行。納鞋底前,先將下好的鞋骨子疊齊一公分厚,再用邊緣大于鞋底半公分的兩塊白布上下兩面一蒙,戴上鐵針箍兒,先沿鞋底邊緣納上一圈,接著再豎著從中間納上一道,這樣就形成了鞋底的雛形,一只只地把它納好。母親納鞋底經(jīng)常是通宵達旦,有時眼睛都熬紅了,一夜過來臉色顯得有些憔悴,第二天還要出工。納鞋底抽線的嘩嘩聲,時常把熟睡的我們從夢中喚醒,正好起床小便,也就不會尿床了。 母親是閑不住的,總是忙里偷閑,出工時也帶上一只未納好的鞋底,工間休息時拿出來納幾針。鞋底可是千針萬線一針一針納起來的,母親的辛苦我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鞋底納好后,就要下鞋幫和鞋幫里子。下鞋幫也要用幫紙樣,鞋幫下大了下小了都不行,必須要和鞋底配套。下好鞋幫,還要把鞋幫里子黏貼在鞋幫內(nèi)面上,爾后剪去鞋口處鞋里子的多余部分,再用黑布條一針針縫好滾口。若鞋幫下大了或下小了,送給皮匠上鞋時就不太好上,多給工錢不說,鞋匠還會說上你幾句。俗話說:“鞋子好穿,鞋底難納?!彼裕覀冎滥赣H納鞋的辛苦,平時很愛惜自己的鞋子,不隨便去踢碎磚和石塊,生怕把鞋子弄壞了。 我在14歲以前,母親做的布鞋都是沿襲的傳統(tǒng)老式樣,鞋口形似長橢圓形,人們叫它“元寶口”。過年時穿這種鞋,為圖個吉利,就叫它“元寶鞋”。1966年后,布鞋在式樣上有了新的發(fā)展,鞋口做成松緊帶式的,不僅式樣好看,穿起來腳面比穿“元寶口”還要舒適不說,也更跟腳了。鞋匠上鞋用的鞋楦頭也隨之變化了。后來,納鞋底逐步有了新的變化,不是用單一的鞋底骨子一納而成,鞋底是毛邊子的,而是做成了百頁底。就是用下好的三層鞋底骨子一疊,周邊先用白沿條布納好,然后把沿好的鞋底骨子三四片一重疊納成鞋底,鞋底周邊看上去雪白,又有幾層的分明,再配上松緊口鞋幫,送到鞋匠那里去上,鞋匠也省了一道用刀切齊鞋底周邊毛須的程序。在那個時代,穿上這樣一雙百頁底布鞋,真是十分漂亮,令人羨慕。 1970年以后,隨著塑料業(yè)的發(fā)展,一些工廠直接用塑料生產(chǎn)出規(guī)格鞋碼的鞋底,投入市場銷售,逐步取代了家庭納鞋底,有些鞋廠也直接制作塑料底布鞋投放市場。在1980年以后,制鞋業(yè)蓬勃興起,布鞋專業(yè)生產(chǎn)廠家采用機械設備制作純布鞋底,生產(chǎn)出新生一代的松緊口布鞋,加上皮鞋業(yè)和保暖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家庭一針一線做布鞋已基本不存在了。 我從小穿慣了母親做的布鞋,1975年是我參軍后的第二年,母親還給我郵去兩雙,直至退伍后,母親還給我做到27歲,后來由于年邁、老眼昏花才不再做了。于是我就一直買布鞋穿,直至2002年,為了緊跟社會的穿著潮流,我這才換上了皮鞋。 (感謝卞先生的大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