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口甜亦作“口甘”,最早見于《素間奇病論》云:“有病口甘者……此五氣之一溢也,名曰脾癉?!钡D是病名,而“口甜”只不過是脾癉的癥狀之一,不能認為口甘即是脾癉。 【辨證論治】 1.脾熱蘊蒸型 癥狀:口中發(fā)甜,口干欲飲,多食易饑,或唇舌焦瘡痍滿目,大便干溲黃舌紅苔黃而燥脈數(shù)有力。本癥常因過食肥甘辛辣之品,滋生濕熱,所謂“肥者令人內(nèi)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發(fā)為口甘”或因感受天之濕熱藴結脾胃與谷氣相搏,上蒸而口甘。 治法:清熱泄火為法,輕者用瀉黃散,兼有腑實者,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加減。 處方:瀉黃散,藿香佩蘭葉,山梔子,生石膏,甘草,防風。 三黃瀉心湯,大黃,黃連,黃芩,梔子連翹各10克,車前子,苡仁各30克。 2.脾胃氣陰兩虛型 癥狀:口甜不思飲食,口干欲飲,神疲乏力,脘腹作脹,大便不調(diào)舌干稍紅,苔少脈細弱。本癥多因年老或久病,傷及脾胃,導致氣陰兩虛,虛熱內(nèi)生,脾津受灼,而為口甘。 治法:溢氣健脾和胃養(yǎng)陰。 方藥:七味白術散加山藥,石斛,蓮子,佩蘭葉,苡仁。 處方:太子參,白術,云苓,甘草,葛根,藿香,木香,山藥,石斛,蓮子,苡仁佩蘭葉。 按語:口甜為脾熱癥狀,前癥為實熱,后癥為虛熱,前癥以口千喜飲,便結溲黃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為主癥,后癥以納少神疲乏力,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為主癥。治療時,前者可用苦寒直拆;后者則用補氣滋陰緩調(diào)?,F(xiàn)代醫(yī)學認為:口甜,常因消化功能紊亂引起各種消化酶的分泌異常,尤其是唾液中的淀粉酶含量増加,刺激舌上味蕾而感口甜,糖尿病人血糖增髙,唾液內(nèi)糖增髙,也覺口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