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俑是秦始皇陵的組成部分之一,位于秦始皇陵區(qū)“封土堆”東側(cè)1.5公里處。那些威武壯觀的軍陣和陶俑軍士,仿佛當年秦始皇用來一統(tǒng)天下的秦軍,似乎能看到威風凜凜橫掃關(guān)東的氣勢,隱約能聽見金戈鐵馬戰(zhàn)鼓號角的鳴響。 秦始皇用十年時間,利用這支強大的秦軍吞并了六國、統(tǒng)一了天下;之后,他又用十年時間,把這支強大的秦軍固化為陶俑,搬進了為自己準備的地下王國,希望其在另一個世界繼續(xù)為自己的宏偉愿景服務(wù)。不想死的秦始皇,對死亡的準備,可謂達到了極致。 現(xiàn)在已經(jīng)發(fā)掘的秦兵馬俑遺址共有三處,這三處的俑坑呈“品”字形排列,而且布局都是坐西向東的,秦始皇至死都是關(guān)注著東方,但事與愿違的是,正是來自東方的力量,巔覆了秦王朝的統(tǒng)治。 “一號坑”規(guī)模最雄偉。主要是當時戰(zhàn)場上的主力部隊:步兵陣和車兵陣,另外還有戰(zhàn)車、戰(zhàn)馬以及數(shù)萬件的各種青銅兵器。整個俑坑長230米,寬62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相當于兩個足球大小?,F(xiàn)已發(fā)掘秦俑1000多尊,估計還可以出土6000余尊。 當您走進一號坑展廳,迎面矗立著2200多年前的秦軍戰(zhàn)陣,給人一種強烈的震撼。210多名武士俑組成的前鋒部隊,橫列成三排,手持弓弩,背負箭袋;后邊緊隨著38路縱隊,步兵身穿鎧甲,戰(zhàn)車駟馬牽引,從11條坑道里涌出;軍陣左右各有側(cè)翼,末尾又有三列后衛(wèi)。整個軍陣布局嚴密,蓄勢待發(fā),給人一種所向披靡的氣勢。而此刻的您,儼然是檢閱這支雄師的將軍,豪氣萬丈。 “二號坑”布局最復(fù)雜。主要是由車兵、步兵、騎兵組合而成的多兵種軍陣,陶俑既有立射俑,又有跪射俑,還有騎兵俑。整個俑坑南北寬84米,東西長96米,約17000平方米,相當于兩半足球場大小,平面呈曲尺形,由四個戰(zhàn)斗單元組成。 俯視這支混合編成的戰(zhàn)斗勁旅,主要由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即曲尺形東端的突出部分,由手持弓弩的步兵組成;第二單元,即曲尺形的南半部分,是戰(zhàn)車組成的方陣;第三單元,即曲尺形中部,是車、步、騎結(jié)合的一個長方陣;第四單元,即曲尺形的北半部分、弩兵陣的西部,是一個騎兵長方陣。 二號坑展示出的完整軍陣排列,分別集合了戰(zhàn)車、騎兵、弩兵的綜合編隊。它的軍事意義在于依靠騎兵之“攻”來快速打擊中敵人,依靠弩兵之“守”來護衛(wèi)部隊,可謂攻防兼?zhèn)?,進可攻、退可守,讓敵人難以捉摸,達到了無懈可擊的軍事布防境界,這也揭示了秦軍橫掃六國所向披靡的不敗之謎。 “三號坑”功能最重要。主要是由將軍、文職人員、巫師等組成的“司令部”。整個俑坑面積很小,只有520平方米。雖然在這里只出土了68尊陶俑,但其功能卻遠比一、二號坑更為重要,因為它是整個軍陣的指揮中心。 整個軍隊的指揮中樞在這里,所有軍事行動命令由此發(fā)出,即今天部隊編制中的司令部所在。這里還出土了巫師占卜的用具,可見當時巫術(shù)在軍事行動中的盛行,每一次出擊、防守、埋伏都要經(jīng)過占卜后再作決定。 三個兵馬俑坑,有陶俑、陶馬約8000尊,有步、弩、車、騎四個兵種,還有數(shù)以萬計的青銅兵器,這些陶俑或手持弓、箭、弩,或手持戈、予、戟,或負弩前驅(qū),或御車策馬,司令部、步兵陣、弩兵陣、騎兵陣、戰(zhàn)車方陣和車步騎結(jié)合方陣,組成了無與倫比的地下多兵種“混合”軍陣。 盡管在一統(tǒng)天下的進程中,秦軍勝多敗少,但強大的秦軍并不是不可戰(zhàn)勝的。秦始皇去世后僅僅三年時間 ,昔日強大的秦軍便在來自東方的反秦浪潮中土崩瓦解,不敗之神話被打破。造成這一切的,是無形的“道”。 ........................................................... ........................................................... 自然于道,自覺于法,自在于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