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有一個美國女作者,卻有了哲學家的聲譽。她的小說,被列為美國共和黨人的必讀書目。據(jù)說,她的作品的銷量僅次于圣經(jīng)。 這個人就是安·蘭德。 先貼一段最近很火的前美國白宮智囊班農(nóng)的訪談: 如今出現(xiàn)了另外兩種資本主義形態(tài),非常令人不安。 一種是由國家支持的資本主義,例如某國和俄羅斯。這大概是教皇方濟各早年在阿根廷那樣的地方所經(jīng)歷的資本主義,這種裙帶資本主義軍政要員的掌控之下,只為一小部分人創(chuàng)造財富和價值,是種非常殘酷的資本主義。與20世紀主流資本主義的分配模式不同,它并沒有把創(chuàng)造的巨大的價值擴散到更廣的群體。 另一種幾乎同樣令人不安的資本主義形態(tài),我稱之為安·蘭德資本主義,或自由意志資本主義的客觀主義學派。其實,我對自由意志主義的許多內(nèi)涵篤信不疑。我的許多朋友在保守主義運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無論是英格蘭的英國獨立黨運動,還是歐洲的民粹運動,尤其是美國的民粹運動,自由意志主義構成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安·蘭德資本主義使人商品化、物化,把人當做工具使用——正如馬克思所批判的那樣——這種資本主義對年輕一代特別有吸引力。他們?nèi)绻床坏絼e的替代選擇,就會因為表面上的“個人自由”而倒向這種資本主義。 很慚愧,我知道安·蘭德這個人,是通過電影《阿特拉斯聳聳肩》。這部電影是她的小說改編而成的。這部電影是一部捍衛(wèi)個人主義、私有產(chǎn)權的影片。影片反映了安·蘭德的哲學:反對集體主義 ,反對國家對私人和公共事務干預。人或者不是”為公眾服務“,而公共利益,更是一個虛妄的概念,只不過是”綁架了個體“的某些個人和群體的利益。個人主義是世俗的,自私的。 班農(nóng)是在梵蒂岡舉辦關于人類尊嚴的國際會議上說這番話的。因為,安·蘭德的哲學里沒有上帝,只有個體自己。 以前我常用安·蘭德那句話:“不要把世界留給你鄙視的人!”我以為,這是如梁漱溟老先生所言的“吾曹不出如蒼生何”的責任和擔當,是一種公共精神。昨晚又看了一遍《阿特拉斯聳聳肩》,發(fā)現(xiàn)自己以前理解錯了,這句話的意思是那些鄙視的人如強盜一樣奪走你的事業(yè),你的財富,干脆“毀掉這個世界”! 這么看來,這種個人主義,與基督教的博愛,是不是有點違和? 以發(fā)財為使命的資本主義,不可避免是人的物化,是人類行為及關系的商品化和貨幣化。沒錯,用貨幣來分配資源,比起刀劍和皮鞭來,決定是進步。但是,如果一切合作都成為冷冰冰的金錢投入產(chǎn)出的換算,那世界是不是很無趣?也許塔尖上的富豪們有了人類的“尊嚴”,而大多數(shù)人,成為了金錢的奴仆。 前幾天又看到了一則按摩女用嘴進行“按摩”的舊聞,心里五味陳雜。對于按摩女來說,“生活的壓力和生命的尊嚴,哪一個更重要?” 所以,在班農(nóng)看來,人類得有宗教,得有上帝注視下的“博愛”:愛鄰如己,推之而為公共精神,為鄰里付出。 理解了法國大革命的精神,為什么要在“自由”、“平等”之外,加上博愛。因為身份的平等和個體自由的結果,很可能就是原子化的、散落一地的馬鈴薯。如果沒有相互之間的聯(lián)結,如何構成一個“共同體”?而相互之間的網(wǎng)絡也好,尤其是陌生人之間的網(wǎng)絡,需要“博愛”,而非建立在倫理基礎上的“差等之愛”。后者往好處說叫社會資本,往壞處說叫裙帶關系、恩庇關系。 中國歷史上有個楊朱,說:“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p> 這種說法,是不是和自由放任主義哲學很像?管得最少的政府是好政府,最好的治理是無政府。人人為我,追求自我利益,在“看不見的手”的操控下,實現(xiàn)公共利益。 亞當·斯密的名言是:“我們渴望的晚餐并非來自屠夫、面包師和釀酒師的恩惠,而是來自于他們對自身利益的關懷。” 安·蘭德的觀點不就是這個嗎?反對那些竊取了公共權力的人們,以公共利益為名,竊奪別人的財產(chǎn)。 矯枉必須過正,安·蘭德對于個人主義原則的堅持,跟她早年在蘇聯(lián)的經(jīng)歷有關系。她反對的是蘇聯(lián)式的集體主義。對于后者,相信我們大家都很熟悉。 當年,凱恩斯在批評亞當·斯密自由放任主義的時候,針對市場的自我調(diào)節(jié)長時段會實現(xiàn)均衡的說法,說了一句調(diào)皮話:“從長遠來看,我們都會死的?!?/p> 沒錯,安·蘭德的個人主義和自由放任市場,“人人為自己”,在個體對自我利益的追逐中,實現(xiàn)全社會的繁榮和福祉。 但是,這其實是個叢林,是個“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江湖。有人站在食物鏈頂端,有人只能是被吃的命運。這個,是不是有點殘酷? 所以,班農(nóng)說了,安·蘭德式資本主義,對他們的“開明資本主義”是一個威脅。也許,在班農(nóng)看來,“人人為自己”的后面,還得加上一句“上帝為大家”。 當然,對于當下的中國,安·蘭德式的個人主義,卻正當時! 還是那句話,矯枉必須過正! |
|
來自: 品質(zhì)公共生活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