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定位】 1、四椎下一分,五椎上二分,兩旁相去脊各三寸,四肋三間,正坐屈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端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毋令搖動取之?!夺樉拇蟪伞?/p> 2、在背部,當?shù)冢葱刈导幌?,旁開3寸。 【解剖位置】 在肩胛骨脊柱緣,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髂肋??;有第四肋間動、靜脈背側支及頸橫動脈降支;布有第三、四胸神經(jīng)后支。 【主治病癥】 1、主無所不療。羸瘦,虛損,傳尸骨蒸,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發(fā)狂,健忘,痰病。 《左傳》:成公十年,晉侯疾病,求醫(yī)于秦,秦使醫(yī)緩(秦醫(yī)名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y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y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惫唬骸傲坚t(yī)也,厚為之禮而歸之?!?/p> 孫思邈曰:“時人拙,不能得此穴,所以宿疴難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疾無不愈矣。” 按此二穴,世皆以為起死回生之妙穴,殊不知病有淺深,而醫(yī)有難易,淺者針灸,可保十全,深者亦未易為力。扁鵲云:“病有六不治?!苯?jīng)云:“色脈不順而莫針也?!彪粒跻?,心下為膏。又曰:“凝者為脂,釋者為膏?!庇衷唬骸案?,連心脂膏也?!比四甓?,方可灸此二穴,仍灸三里二穴,引火氣下行,以固其本。若未出幼而灸之,恐火氣盛,上焦作熱。每見醫(yī)家不分老少,又多不針瀉三里,以致虛火上炎,是不經(jīng)口授而妄作也。豈能瘳其疾哉!患者灸此,必針三里或氣海,更清心絕欲,參閱前后各經(jīng)調攝,何患乎疾之不瘳也!《針灸大成》 2、咳嗽,氣喘,肺癆,健忘,遺精,完谷不化。 【穴位配伍】 1、配足三里、膈俞,有健脾生血補虛的作用,主治骨蒸勞熱,盜汗。 2、配天突、大椎,有理肺降氣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支氣管哮喘。 3、配肺俞、百勞、足三里、太淵,治肺癆。 4、配心俞、內關、神門,治失眠健忘。 5、配大椎、氣海、關元、足三里,治體虛形瘦。 6、配尺澤、肺俞治咳喘。 【針刺方法】 1、斜刺0.5~0.8寸。 【艾灸方法】 1、《銅人》灸百壯,多至五百壯。當覺氣下礱礱然似水流之狀,亦當有所下,若無停痰宿飲,則無所下也。如病人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挽上臂,令取穴灸之。又當灸臍下氣海、丹田、關元、中極,四穴中取一穴。又灸足三里,以引火氣實下?!夺樉拇蟪伞?/p> 2、艾炷灸7~15壯;或艾條灸20~30分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