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對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情有獨鐘。 我真的太仰慕充滿文學色彩的家庭了。我的原生家庭很普通,爸爸媽媽沒有熱愛讀書的習慣。但是我長大后因為各種原因,還是比較喜歡讀書的,雖然讀的囫圇吞棗,沒有什么見解,只有喜歡不喜歡,喜歡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但是還是想要向大家安利楊絳先生和錢鐘書先生的教育方式。 兩位先生都是受家族影響,在學業(yè)上有自己的追求。年輕夫婦,外出求學。孕有一女,取名為瑗。 這個小女娃娃,在小的時候就愛去抓爸爸媽媽看的書。她慢慢長大,耳濡目染,也開始和爸爸媽媽一起讀書。 小的娃娃坐在書桌前翻閱著圖書,模仿著爸爸媽媽寫寫畫畫。楊絳先生和錢鐘書先生對于讀書的熱愛,略微了解過民國歷史的大家都知道,嗜書如命。一日不讀書,難過一日不吃飯。在這樣一個家庭成長的錢瑗也是如此。在富足的書海里遨游,感受知識的樂趣。 錢瑗出生時夫婦二人正在海外留學期間,一邊上大學,一邊照顧小錢瑗。那時的生活可謂是繁忙,即便如此,二人也沒有把錢瑗,送回國內(nèi)的父母手中,沒有托管給對門的鄰居。而是兩個人精心照料陪伴孩子,不錯過一點一滴的成長。 即便是后來回國,錢鐘書因為工作原因沒有辦法留在女兒身邊,在媽媽獨自一人的陪伴下,阿瑗也是快樂,健康的成長著,面對剛剛回來的爸爸,陌生,不敢靠近。再到一句話的拉近距離 親情就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相似。 哪怕不常見,但一句話,一個眼神都可以理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陪伴是至關重要的。足夠的陪伴會給予孩子愛的富足。 在《我們仨》這本書中可以看到,錢先生就像是一個孩子。他懂得女兒孩童的心,在離家許久后,僅僅一句話,就讓女兒和他親密無間。 他就是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因為有了比童真更重要的事情,所以他開始學會做飯,學習承擔責任,一個丈夫的責任,一個父親的責任,一個兒子的責任,一位老師的責任。 這一份責任感,也傳遞給了女兒,錢瑗在任教期間,深受學生們的愛戴,她幽默風趣,就像父母親那樣。這都與兒時父親和她玩游戲,逗的三人捧腹大笑不無關系。在錢瑗出國留學歸來,主動為父母親做飯菜,展示自己的廚藝。 錢瑗的成長過程,和許多普通的孩子一樣,在父母身邊,求學。她因為生產(chǎn)不順,甚至身體比一般孩子還要羸弱。但在爸爸媽媽的耐心陪伴,每天開心快樂的家庭氛圍,潛移默化的讀書,學習方面的求解。各個角度的愛的灌溉。使她擁有健全的人格,即使面對失敗的婚姻,即使面對疾病。她都從容不迫。 書籍里獲取的知識讓她心靈豐盈,懂得生與死的盡頭??v使無法永久陪伴,但又有什么是可以跨越歷史洪流的呢!唯有亙古不變的愛意。母親的愛,父親的愛,《我們仨》生活中的愛。 “富養(yǎng)”不止是金錢,去和睿智的人學習“富養(yǎng)”,踐行于生活,遇見更好的自己,遇見更好的孩子們! |
|
來自: wenxuefeng36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