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精鍋子從普通百姓的廚房里退役,應該有十五、二十年了吧?至少,我家廚房,是在上個世紀的最后十年里,就基本上用不到這鋼精鍋子了。 鋼精,是那個時代的人們對合金鋁的特定稱謂。 鋼精鍋子,又稱為鋼盅鍋子。 還不是所有用鋁制成的鍋都能稱為鋼精鍋子的。只有像上圖那樣,圓柱體的鋁鍋才被叫作鋼精鍋的。與普通鐵鍋長得很像的那種凹底的,用來炒菜的鍋,是不被叫作鋼精鍋子的,盡管,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那種鋁鍋也很盛行,家庭中用得不少。 我們家是在1960年代末開始用第一只鋼精鍋子的。 那一年,租住鄰居趙大媽家房子的郝秀玲郝大媽,一位做過雜技演員走過不少碼頭的老人,將她家的一只鋼精鍋子托售給了我母親。那是一只不太大的鍋,不能用于煮飯,只能用于熱一熱剩粥的小鍋子。 恰好,不久,我父親生病了。那只鍋子還真的發(fā)揮過不少的作用。為病患老人熱一熱吃的,那小鋼精鍋子絕對比大鐵鍋方便得多了。 鋼精鍋子在家庭中發(fā)揮大作用,還是在燒水、煮飯、煮粥上。 那個時代,家里有專門燒水的茶吊子的人家還真的不多。煮粥的大鋼精鍋子,同時承擔著燒開水的重任。 夏天,晚飯粥燒好了,將粥倒到大頭盆里,鍋子就要焐水了——用煤炭爐子的余溫來為水加熱。著急了,才舍得將爐門打開來燒水呢。 煮粥,一般也是用那大些的鋼精鍋子。 水燒開了,淘好的米倒進鍋里去,人就不能走開了。 看粥鍋,是一項簡單又特別有責任心的活計——鍋蓋子不蓋上,費煤炭,多花錢,粥還不好吃;蓋子蓋得時間稍長,鍋開了,粥湯就會潽出來,重新加了水的粥就不好吃了,還浪費了能源。 煮飯,通常要用小一些的鍋子。那個流程很復雜。 與鋼精鍋子同時代的,是煤炭爐子。為了米飯好吃,一般不能冷水就倒米進鍋,要將淘好的米倒進鍋里,再加上適量的開水——這還真的是個技術活,不像電飯鍋,內(nèi)膽里有刻度,容易知曉加多少水,鋼精鍋子沒刻度,水量的多少,全憑煮飯人的經(jīng)驗。 煮飯,同樣要看飯鍋。 人是不能離開爐子和鍋的。特別是飯鍋將開未開的時候,要即時將鍋蓋揭開、蓋上的——不及時揭開,飯湯會潽出來;不及時再蓋上,會讓鍋里的水溫下降,浪費了能源,飯還不好吃。 鋼精鍋子導熱快,很可能飯湯還沒干,鍋底子就已經(jīng)有糊焦的味了。 揭過了幾次鍋蓋,鍋里的飯湯了基本上干了。 這時,有另一樣神器要登場——飯焐子。 就是它。 這是用稻草編成的寶貝。 燒干了米湯的米飯,立即從爐子上端下來,放進飯焐子,蓋嚴實,好讓米飯在那里面進一步熟化。 這個時候,煤爐子上就開始做菜吧。 菜做好了。煤爐上的火也正旺著呢。將煮飯的鋼精鍋子從飯焐子里端出來,繼續(xù)放到爐子上——不能簡單地正放,要將鍋子歪著,從不同的角度去烘烤米飯。這是為了讓米飯更香些。烘到聞得到香氣了,再將鋼精鍋子放回到飯焐子里,特別是像這樣的冷天,要不然,一會兒的工夫,鍋里的飯會冷掉的。 1980年代,電飯鍋開始流行了,煮飯就用不到這鋼精鍋子了。而且,電飯鍋還不需要人去看飯鍋,飯燒好了,還會自動保溫,現(xiàn)冷的天,也不怕米飯冷掉了。 鋼精鍋子是相當薄的,用得時間久了,鍋底子會有沙眼子,直到有漏洞。 于是,就有了一項專門修復鋼精鍋子的行當。 這修補鋼精鍋子的活,不是由傳統(tǒng)的補鍋匠來完成的,而是用銅匠們來做的,更準確地說是由敲白鐵的人來做的。 先將已經(jīng)出現(xiàn)漏洞的鍋底子從鍋壁上部位用專用剪刀剪掉。 再將鍋壁用鐵錘子敲打翻卷開。 再將一張鋁片剪成比鍋底略大的樣子。 用木榔頭慢慢錘打,打成鍋底的形狀。 后來,有專門的鍋底在商店里出售呢,各種不同的尺寸。這就省去了師傅們制作鍋底的時間。 再將鍋底與鍋體連接起來。 這一切的過程,離不開的是敲打。從鐵榔頭,到木榔頭,再換回到鐵榔頭。 敲打的力道是技術:力道小了,不成形,接不起來;力用得過了,會打破鍋體。 鍋底子換好了,還不能爭著拿走。先要盛滿一鍋水,過一段時間,看看接縫處有沒有水滲漏。沒問題了,才能付錢,拿鍋走人。 我高中畢業(yè)后,待業(yè)的兩年時間里,有一年多的時間就是在街道上的一家小五金店里做小收銀員,也曾想學著換鋼精鍋底子還沒學成。就開始復習考大學了。 鋼精鍋子用得時間稍長,里外都會發(fā)黑。 清洗鍋子,也是個麻煩事。 外面的黑,可以用砂子、稻殼子來擦洗。砂子太硬,傷鍋,會讓鍋子變薄;稻殼子好使,可大量用鋼精鍋子的城里又不容易找得到。 鍋里面的黑,就不太好清洗了。鋼精鍋時代,還沒流行用洗潔精,更沒有百潔布、清洗球之類。 這就要求用鍋子的人平時要多些小心謹慎才行。 到了1980年代末,電飯鍋基本普及。人們不再用鋼精鍋子煮飯了。 繼而,搪瓷鍋、不銹鋼鍋也取代了鋼精鍋的做菜功能。人們也知道了鋁制品可能有的各種不安全因素,更是加速了鋼精鍋子的淘汰進程。 到今天,這鋼精鍋子,倒也成為廚房文物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