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腹皮 大腹皮(檳榔皮) 大腹皮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干燥果皮。原產(chǎn)馬來西亞。現(xiàn)我國主產(chǎn)于海南、云南、臺灣、福建等地。原植物喜高溫濕潤氣候,耐肥,不耐寒,以土層深厚、富含有機(jī)質(zhì)的砂質(zhì)壤土最宜生長。味辛,性微溫。歸脾、胃、大腸、小腸經(jīng)。功效下氣寬中、行水消腫。臨床用名有大腹皮、大腹絨。 【本草匯言】 《日華子本草》:下一切氣,止霍亂,通大小腸,健脾,開胃,調(diào)中。 《本草綱目》: 【釋名】大腹檳榔(《圖經(jīng)》)、豬檳榔。 時珍曰:大腹以形名,所以別雞心檳榔也。 【集解】志曰:大腹生南海諸國,所出與檳榔相似,莖、葉、根、干小異耳。 弘景曰:向陽者為檳榔,向陰者為大腹。 時珍曰:大腹子出嶺表、滇南,即檳榔中一種腹大形扁而味澀者,不似檳榔尖長味良耳,所謂豬檳榔者是矣。蓋亦土產(chǎn)之異,今人不甚分別。陶氏分陰陽之說,亦是臆見。按:劉恂《嶺表錄異》云:交廣生者,非舶上檳榔,皆大腹子也,彼中悉呼為檳榔。自嫩及老,采實(shí)啖之。以扶留藤、瓦屋灰同食之,以祛瘴癘。收其皮入藥,皮外黑色,皮內(nèi)皆筋絲如椰子皮。又《云南記》云:大腹檳榔每枝有三、二百顆,青時剖之,以一片蔞葉及蛤粉卷和食之,即減澀味。觀此二說,則大腹子與檳榔皆可通用,但力比檳榔稍劣耳。 大腹子 【氣味】辛,澀,溫,無毒。 【主治】與檳榔同功(時珍)。 大腹皮 【修治】思邈曰:鴆鳥多集檳榔樹上。凡用檳榔皮,宜先以酒洗,后以大豆汁再洗過,曬干入灰火燒煨,切用。 【氣味】辛,微溫,無毒。 【主治】冷熱氣攻心腹、大腸壅毒,痰膈醋心。并以姜、鹽同煎,入疏氣藥用之,良(《開寶》)。下一切氣,止霍亂,通大小腸,健脾開胃調(diào)中(大明)。降逆氣,消肌膚中水氣浮腫,腳氣壅逆,瘴瘧痞滿,胎氣惡阻脹悶(時珍)。 【附方】新二。 漏瘡惡穢:大腹皮煎湯洗之。(《直指》) 烏癩風(fēng)瘡:大腹子,生者或干者,連全皮勿傷動,以酒一升浸之,慢火熬干為末,臘豬脂和敷。(《圣濟(jì)總錄》) 《本草經(jīng)疏》:大腹皮,即檳榔皮也。其氣味所主,與檳榔大略相同。茅檳榔性烈,破氣最捷,腹皮性緩,下氣稍遲。入足陽明、太陰經(jīng)。二經(jīng)虛則寒熱不調(diào),逆氣攻走,或痰滯中焦,結(jié)成膈證,成濕熱郁積,酸味醋心,辛溫暖胃,豁痰通行下氣,則諸證除矣。大腸壅毒,以其辛散破氣而走陽明,故亦主之也。 簡誤:鴆烏多集檳榔樹上,凡用檳榔皮,宜先洗去黑水,復(fù)以酒洗,后以大豆汁再洗過,曬干,入灰火煨用。性與檳榔相似,病涉虛弱者,概勿使用。 《雷公炮制藥性解》: 大腹皮,味苦辛,性微溫,無毒,入肺、脾二經(jīng)。主冷熱氣攻心腹,疏通關(guān)格,除脹滿,祛壅滯,消浮腫。酒洗去沙,復(fù)以大豆汁洗用。 按:大腹辛宜瀉肺,溫宜健脾,然宣泄太過,氣虛者勿用。樹上多棲鴆鳥,污染糞毒,最能為害,故必多洗方堪用耳。 《藥鑒》:氣微溫,味辛無毒。疏脾胃有余之氣,定霍亂吐瀉之疾。脹滿者用之,氣虛則忌。 《景岳全書》:味微辛,性微溫。主冷熱邪氣,下一切逆氣滯氣攻沖心腹大腸,消痰氣吞酸痞滿,止霍亂, 逐水氣浮腫,腳氣瘴瘧,及婦人胎氣惡阻脹悶,并宜加姜鹽同煎。凡用時,必須酒洗炒過,恐其有鴆鳥毒也。 《本草蒙笙》:大腹味苦、辛,氣微溫。降也。無毒。樹與檳榔小殊,同生南海諸國。傳曰∶向陰生者曰大腹,向陽生者曰檳榔。檳榔尖長,大腹圓矮。一說∶檳榔難得真者,今市所貨,并此代之。以姜鹽同煎,入疏氣藥妙。主冷熱諸氣,通大小二腸。止霍亂痰隔醋心,攻心腹大腸擁毒。裹外粗殼,名大腹皮。此樹鴆鳥多樓,糞毒最能為害。先浸醇酒,后洗豆湯。下隔氣亦佳,消浮腫尤捷。 《本草備要》: 瀉,下氣,通,行水 辛泄肺、溫和脾。下氣行水,通大、小腸。治水腫腳氣,痞脹痰膈,瘴瘧霍亂。氣虛者忌用。子:似檳榔,腹大形扁(故與檳榔同功)。取皮,酒洗,黑豆湯再洗。煨用(鴆鳥多棲其樹,故宜洗凈)。 《本經(jīng)逢原》:檳榔性沉重,泄有形之積滯;腹皮性輕浮,散無形之滯氣。故痞滿膨脹,水氣浮腫,腳氣壅 逆者宜之。惟虛脹禁用,以其能泄真氣也。 《本草求真》:[批]散無形胸膈膨脹。 腹皮專入腸、胃。時珍曰:大腹以形名,所以別雞心檳榔。弘景曰:向陽者為檳榔,向陰者為大腹也。辛 熱性溫,比之檳榔大有不同。蓋檳榔性苦沉重,能泄有形之滯積;腹皮其性輕浮,故能入腹。能散無形之積滯, 故痞滿膨脹,水氣浮腫,腳氣壅逆者宜之。惟虛脹禁用,以其能泄真氣也。 《得配本草》:即大腹檳榔皮 辛,微溫。入手足太陰經(jīng)氣分。降逆氣以除脹,利腸胃以去滯。一切膜原冷熱之氣,致陰陽不能升降,鼓脹浮腫等癥,此為良劑。 檳榔泄有形之積滯,腹皮散無形之氣滯。 水洗去黑水,用酒再洗,更以大豆汁洗凈,曬干用,或入火煨用。氣虛者禁用。 《本草易讀》:黑豆水洗曬干,入灰火燒煨切用。大腹子皮也。 辛,微溫,無毒。解水氣之浮腫,除諸氣之上攻;止霍亂而通二腸,理香港腳而消痞滿。出嶺表、滇南。與檳榔相似,是檳榔中之一種,但小異耳。彼處通呼檳榔。今所用即檳榔皮。 《本草從新》:瀉、下氣、通、行水。 《本草新編》:大腹皮,味辛、苦,氣微溫,降也,無毒。入肺、脾、胃三經(jīng)。主冷熱諸氣,通大、小二腸,止霍亂痰隔醋心,攻心腹大腸壅毒,消浮腫。亦佐使之藥。若望其一味以攻邪,則單寒力薄,必至覆亡矣。 或問大腹皮,即檳榔之外皮也,繆仲醇謂氣味所主與檳榔同。而實(shí)不同也。大腹皮之功,尤專消腫,然亦必與白術(shù)、薏苡、茯苓、車前、桑白皮、人參同用,始有功耳。 《本草便讀》:宣胸腹之邪氛。行脾達(dá)胃。散肺腸之氣滯。逐水寬中。辛苦而溫。輕疏有毒。(大腹皮即檳榔樹皮也。其皮有毒。當(dāng)洗凈用之。性味主治與檳榔相同。但無檳榔之降氣。而有行皮宣發(fā)之功。故凡治皮水膚腫。以及溫瘧伏邪等證。皆可用之。) 《本草撮要》:味辛溫。入足陽明太陰經(jīng)。功專泄肺和脾。下氣行水。通大小腸。主治水腫香港腳。痞脹痰膈。瘴瘧霍亂。氣虛者忌用。 《本草害利》: 〔害〕性與檳榔相似,病人稍涉虛者,概不可用。 〔利〕辛微溫,泄脾下氣,寬胸行水,通大小腸,治水腫、腳氣、痞脹、痰膈、瘴瘧。 〔修治〕去子洗凈,如絨,用其子,近今肆中,偽充檳榔入藥。孫思邈曰:“鴆鳥多棲檳榔樹上,凡用檳榔大腹子皮,宜先以酒洗,以大豆汁再洗過,曬干入灰火燒煨,切用。 《玉楸藥解》: 大腹子 味辛、苦,澀,氣溫,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jīng)。下氣寬胸,行郁散濁。 大腹子即檳榔之別產(chǎn),而大腹者,性既相同,效亦不殊。 大腹皮專治皮膚腫脹,亦甚不宜虛家。腫脹有根本,皮膚是腫脹之處所,非腫脹之根本也。庸工不知根本,但于皮膚求之,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本草分經(jīng)》:辛,溫。泄肺和脾,下氣行水,寬胸通腸。 《飲片新參》:形色:色灰黃,如棕皮,多纖維。 性味:淡平微香溫。 功能:除脹滿腳氣,化濕濁,利小便,止瀉。 分量:一錢半至三錢。 用法:酒洗用。 禁忌:氣虛者忌用。 【來源產(chǎn)地】 《中藥大辭典》 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果皮。冬、春二季采收成熱果實(shí),剝下果皮,打松,置水中浸泡,曬干,再打松除去外果皮。 主產(chǎn)廣東海南島、云南、臺灣;廣西、福建亦產(chǎn)。 【炮制】 《雷公炮炙論》 雷公云:凡使,取好存坐穩(wěn)、心堅、文如流水、碎破內(nèi)容如錦文者妙;半白半黑并心虛者,不入藥用。凡使,須別檳與榔。頭圓、身形矮毗者是榔;身形尖、紫文粗者是檳。檳力小,榔力大。凡欲使,先以刀刮去底,細(xì)切。勿經(jīng)火,恐無力效。若熟使,不如不用。 《中藥大辭典》 揀凈雜質(zhì),碾軋使軟,敲打,篩去泥屑。 【現(xiàn)代藥理研究】 1.大腹皮除去鞣酸的水提液有較強(qiáng)的抗補(bǔ)體活性作用。 2.大腹皮水提液有促進(jìn)纖維蛋白溶解、抗凝血的作用。 3.大腹皮具有興奮胃腸道的作用。 (整理/史珂玉) (校對/小K) (媒體/全思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