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主辦 謝朓與宣城關系新論 陳虎山 謝朓(464—499),中國歷史上著名文學家和最為知名的宣城太守。“宣城謝守一首詩,遂使聲名齊五岳?!?唐代政治家、詩人劉禹錫所盛贊的名齊五岳之山,便是享譽中外的敬亭山。明朝進士、興國知州高維岳在《敬亭山記》中曾這樣寫道:“敬亭混沌于上古,疆理于周漢,而名勝于晉唐。玄暉發(fā)其藻,太白揚其輝,云蒸霞蔚之色,珠蜚玉貫之文,漸振振矣?!?一個千年前的太守與他任職之地文化建設的肇始與流播,關系如此密切,實屬罕見。謝朓和宣城究竟有怎樣的關系呢?一言以蔽之,便是朝廷的重用者、美麗宣城的發(fā)現(xiàn)者、中國詩文化的創(chuàng)新者,并因此奠定了宣城在中國文化史上的“三地”特質,即重鎮(zhèn)之地、秀美之地、創(chuàng)新之地。新常態(tài)下,圍繞謝朓創(chuàng)造的“三地”打造宣城的文化品牌,或可為古老宣城別開文化強市之蹊徑。 01 謝脁守宣城——是貶謫還是重用? 在謝朓與宣城的關系中,首要一條,即謝朓任宣城太守是被貶斥還是受重用?習慣說法是,謝脁是作為一個失意文人被人排擠到宣城的。其實不然。 謝朓,字玄暉,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南齊著名的山水詩人,出身世家大族。其高祖謝據(jù)為東晉大政治家謝安之兄。祖父謝述,吳興太守。祖母是曾任宣城太守的著名史學家范曄之姐。父親謝緯,散騎侍郎。母親為宋文帝之女長城公主。 謝朓與中國山水詩開創(chuàng)者謝靈運同族,因其青年時代即以文學知名,時稱“小謝”?!赌淆R書》本傳稱其“少好學,有美名,文章清麗”。謝朓既出生貴胄世家,又少年才俊,故得以早入仕途,為南齊多個藩王所重,先后在隨王蕭子隆、竟陵王蕭子良幕下任功曹、文學等職,頗得賞識,為“竟陵八友” 之一(蕭子良為南朝齊武帝第二子,喜好文學,招納名士,一時天下才學皆游集府中。其中王融、任昉、謝朓、沈約、范云、陸倕、蕭衍、蕭琛聲譽最隆,人稱竟陵八友)。永明九年(491),隨王蕭子隆出任荊州刺史,謝朓也跟著到了荊州。由于謝朓文名日高,遭人陷害,于493年被調(diào)還京都,任新安王中軍記室,兼尚書殿中郎,掌中書詔誥,為皇帝起草詔書政令,因禍得福地成了皇帝的近臣。 但在接下來的兩年里,回到京城的謝朓親眼目睹了廟堂之上腥風血雨的權力爭奪,先是宰相蕭鸞相繼廢殺兩個荒淫的暴君——郁林王蕭昭業(yè)和海陵王蕭昭文,接著當了皇帝的蕭鸞又大殺齊高帝蕭道成的子孫,與謝朓關系較深的竟陵王蕭子良、隨王蕭子隆都在這場權力的爭奪中被殺,特別是有恩于謝朓的蕭子隆的死,對謝朓打擊很大。 所幸的是,建武二年(495)夏,謝朓終于得了一個外任宣城太守的機會,因此得以暫時逃離他并不善于應對的政治漩渦。謝朓離京出任宣城太守,素有被貶之說,認為“(謝朓)由京官出任宣城太守,正是政治上受排擠而造成的一次跌宕。他的心情是極端痛苦和矛盾的?!逼鋵?,考校歷史,謝朓外任宣城太守,不僅不是貶職,相反還是他深得新任皇帝蕭鸞(齊明帝)信任而被重用的結果。理由是: 第一,從東晉至隋朝統(tǒng)一的整個南朝近300年間,到宣城當太守的,都有一個“非親賢不拜”的規(guī)矩,所謂“親賢”照現(xiàn)在的話講,就是“靠得住有本事”。 第二,更重要的是,宣城是齊明帝蕭鸞的封地,蕭鸞在當皇帝之前曾經(jīng)先后被封為“宣城郡公”和“宣城王”。蕭鸞挑選謝朓到自己的封地任太守,說明他視謝朓為親信。 第三,從謝朓出任宣城太守的心情和作為看,謝朓的心情是興奮的,作為是積極的,完全不是受打擊、遭排擠的模樣。謝脁在離京赴宣城途中,曾興奮地寫下了一首名詩《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鶩。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旅思倦搖搖,孤游昔已屢。既歡懷祿情,復協(xié)滄州趣。囂塵自茲隔,賞心于此遇。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敝x朓在詩中淋漓盡致地抒發(fā)心中所懷,慶幸自己得到皇帝的賞識和理解,“既歡懷祿情”“終隱南山霧”,既無需放棄仕途,又能遠離爾虞我詐的現(xiàn)實,在追求“仕隱”的境界里實現(xiàn)“自?!焙托睦砥胶?,真是一舉兩得的選擇。在謝朓看來,世上簡直沒有比這更讓人愜意的事了,“囂塵自茲隔,賞心于此遇”。 所以到宣城后,謝朓在陶醉于敬亭山的奇異美景之余,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如何報答皇帝的知遇之恩,“皇恩既已矣,茲理庶無睽”(《游敬亭山》),無睽,就是沒有背離的意思,表示只有把宣城治理好,才能對得起皇帝的信任。或許,正是這樣的感恩之心和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兼濟天下”之情懷的合力作用,促使謝朓為宣城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官清政廉,治績顯著。如他一到宣城就整頓吏治,“止貪競”“厲廉恥”(《始之宣城郡》),并深入民間慰問百姓,撫恤貧病,重視生產(chǎn),“視農(nóng)正”“抑工商”“省兼并”(《賦貧民田》),如此等等,深受宣城百姓愛戴;兩年后,即建武四年(497),治理宣城有功的謝朓受到齊明帝蕭鸞更大的信任,被任命為皇長子蕭寶義的鎮(zhèn)北諮議,兼任地位比宣城更重要的南東??ぬ兀ㄖ嗡窠K鎮(zhèn)江)。也正是在此任上,謝朓“大義滅親”,向明帝告發(fā)了岳父王敬則的謀反活動,倘若不是深得皇帝信任,一生謹慎的謝朓斷不會有此“逆親”之舉的。事后,謝朓因功升任尚書吏部郎。對皇帝的重用,謝朓再三上表辭讓,皇帝堅決不允。499年,謝朓遭到圖謀篡奪的始安王蕭遙光的陷害,被下獄致死,一個重要的原因,還是謝朓認為自己受恩于高宗(即齊明帝蕭鸞),不肯與反叛者同流合污。 謝朓在宣城除了整頓社會風氣,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關注民生外,對當時朝堂之上的紛爭也沒有忘懷,相反,對國家的前途還表現(xiàn)了深深的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集中體現(xiàn)在他的另一首名詩《高齋視事》中:“余雪映青山,寒霧開白日。曖曖江村見,離離海樹出。披衣就清盥,憑軒方秉筆。列俎歸單味,連駕止容膝??諡榇髧鴳n,紛詭諒非一。安得掃蓬徑,銷吾愁與疾。”這是謝朓任職宣城期間抱病工作時寫的一首詩,病中的詩人想到的是國家之病,是朝堂內(nèi)外“紛詭”“非一”的權力之爭,想的是如何實現(xiàn)政通人和,是“安得掃蓬徑,銷吾愁與疾”。這些詩句,讀后頗能讓人聯(lián)想到范仲淹所說的“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的“憂樂”情懷。試想,一個因政治上遭受排擠而一心悠游山水的人,思想能達到這樣的高度嗎?謝脁后來之所以在世人的心目中成了失意文人,大概與他的悲劇結局和李白“世路如秋風,相逢盡蕭索”的吟詠多有關系。 總之,謝朓不是以遭受壓抑的“悲戚”心情來宣城上任的,正因如此,他才以詩人的慧眼發(fā)現(xiàn)了宣城的大美。 (作者系中共宣城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 宣 城 市 歷史文化研究會主辦 制作:童達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