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才華,是胸藏萬卷,筆掃千軍??墒侵敬蠖。?6歲了還是科舉不中。 當時的興安縣知縣叫蒯遇,從小就高中甲等進士,聲名非常好。只是有個毛病,看不起老年人。 這一年鄉(xiāng)試,蒯知縣看到一篇非常喜歡的文章,毫不猶豫拔了第一名。 結(jié)果出來一看,是已經(jīng)56歲的鮮于同。蒯公暗道晦氣。心想:下次堅決不能選他了,我專門挑個風格不一樣的。 到了八月28,拆榜一看,《禮記》房首卷又是鮮于同。原來,正好鮮于同拉肚子,發(fā)揮失常,正好被蒯公選中。 第二年,鮮于同58歲,還是沒有考中進士。但是,他毫不氣餒,任人笑話,每天只是刻苦攻讀。 不知不覺又是三年,又到了會試的年頭,61歲的鮮于依然同精神矍鑠,斗志昂揚。 在北京第二遍會試前,忽然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中了正魁,會試錄上有名,下面卻填做《詩經(jīng)》,不是《禮記》。鮮于同本是個宿學之士,樣樣精通,現(xiàn)在功名心急,夢中之言,不由不信,就改了《詩經(jīng)》應(yīng)試。 事有湊巧,蒯知縣為官清正,也到了京城,欽授禮科給事中之職。 其年又進會試經(jīng)房。蒯公不知道鮮于同改經(jīng)的事,心中想道:“我兩遍錯了主意,取了那鮮于‘先輩’做了首卷,今年他更老了,我要是取了他作卷首,這一輩子就丟人到家了。 算了,我去看詩經(jīng)卷吧,這樣不管鮮于同如何,都跟我沒關(guān)系。 哪知道看完卷子一揭曉,《詩》五房頭卷,列在第十名正魁。拆號一看,正是興安縣鮮于同。 蒯公不由得目瞪口呆:他不是《禮記》嗎?啥時候改了《詩經(jīng)》呢? 見到鮮于同的時候一問,才明白了夢中的原尾。蒯公嘆息連聲道:“真命進士,真命進士?!睆拇素峁c鮮于同師生之誼,比前反倒厚了一分。 殿試過后,鮮于同考在二甲頭上,得選刑部主事。 轉(zhuǎn)過年來,蒯公因為直言敢諫,得罪了當權(quán)的大學士劉吉,被關(guān)進了監(jiān)獄。刑部官員們都害怕劉吉,想把蒯公置于死地。 鮮于同召集了同科的進士們,一起找門路,托關(guān)系,最終蒯公終于從輕發(fā)落。 出獄后,蒯公到鮮于同府上致謝。鮮于同說:“您的三次知遇之恩,天高地厚,這點小事,報答您的恩情萬分之一都沒有啊。” 從此,兩人成了通家之好,常來常往。 六年后,蒯公的兒子蒯敬共和當?shù)氐暮篱T查家爭搶墳地的邊界,發(fā)生了激烈沖突。正好查家失蹤了一個小廝,就誣陷蒯敬共殺人。蒯敬共無法辯解,嚇的跑到云南找做官的父親去了。 正好鮮于同的資歷應(yīng)該升任知府,于是,他主動要求去了臺州。 到任后,鮮于同誰也不搭理,只是抓緊時間安排捕快尋找小廝。兩個月后,把小廝抓捕歸案。然后,鮮于知府當堂申明,與蒯家無關(guān)。 查家一看,趕緊托人說情,情愿吃點虧,趕緊結(jié)案。蒯家也想息事寧人,結(jié)果最后皆大歡喜。 鮮于同做了三年知府,名聲大振。升官做了浙江巡撫。而蒯公已經(jīng)因病退休了。聽說鮮于同升官,就帶著孫子來拜訪。 “這是我孫子蒯悟,悟性還行,以后請多多教導(dǎo)下吧!” 鮮于同毫不猶豫:“我早就想退休啦,可是您的恩情沒有報答,我一直在等待機會。如果您放心,就把孩子放我這里吧?!?br> 蒯公說:“能得你教導(dǎo),我死也瞑目??!” 從此,蒯悟就開始跟隨鮮于同日夜苦讀。 三年之后,蒯悟中舉。八年之后,和鮮于同的孫子鮮于涵一起考中了進士。 鮮于同自五十七歲登科,六十一歲登甲,歷仕二十三年,腰金衣紫,錫恩三代。告老回家,又看了孫兒科第,直活到九十六歲,整整的四十年晚運。 人生就是這樣,每個人的命運各不相同。但是,只要勇于進取,永不放棄,就有無限的可能。 我們自己不要被年齡限制住,也不要因為年齡歧視他人,才是最合理的選擇。 年齡只是數(shù)字,最重要的,是心態(tài)!歷史上的無數(shù)故事,已經(jīng)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如果還是不懂得,就太可惜了。 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不欠恩,也不欠賬,沒有后悔,也沒有遺憾,就足夠了! 本文根據(jù)《警世通言》故事改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