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上的水中精靈(黃河青海段) 一提起大西北,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一望無際的戈壁灘,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坡,烈日下行走在沙漠中的“沙漠之舟”駱駝,“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胡楊林,給人一種蒼涼、悲壯之美;干旱少雨,缺少生機一直是大西北的代名詞,我之前也是這么認為,直到2017年6月開始在青藏高原開展魚類資源調(diào)查之后,才徹底改變了之前的看法。 青海,位于中國西北內(nèi)陸,因境內(nèi)有國內(nèi)最大的內(nèi)陸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水資源總量豐富,集水面積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達380條,這里是名山大川的故鄉(xiāng),世界上著名的長江、黃河和瀾滄江均發(fā)源于此,被譽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每年有596億立方的水流出青海,其中黃河總徑流量的49%從青海流出。在水的滋養(yǎng)之中,生命的力量逐漸增強,高原上的魚類,也以其獨具的特征,世世代代棲息在這片高原之上。 西藏群眾受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的影響,絕大多數(shù)地方群眾“敬魚為神”,認為魚是神的化身,外加有些地方有水葬習俗,很少吃魚,故絕大部分水域的魚類仍處于比較原始的自生自滅狀態(tài),筆者曾多次在西藏進行魚類資源調(diào)查,其中在黃河青海段調(diào)查猶多,上至瑪多縣的黃河源頭——鄂陵湖和扎陵湖,下至循化縣的積石峽電站庫區(qū),以及曲什安河、巴曲河、大河壩河等眾多的黃河一級支流,黃河青海段的高原特有魚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青藏高原段的特有魚類主要分為三類,裂腹魚類、高原鰍類和鮡科魚類;種類最多的首推裂腹魚類,所謂“裂腹魚”,其腹部肛門和臂鰭兩側(cè)各有一排較大的排列整齊的鱗片(臀鱗),兩排鱗片之間有一條明顯的裂縫,初看起來象是肚子裂開一樣,故名裂腹魚。有專家推測,裂腹魚繁殖時要用臂鰭和尾鰭在河底掘出產(chǎn)卵窩,此時臂鱗可能對魚體有保護作用。除臂鱗外根據(jù)體表有無鱗片又可分為“細鱗魚”和“無鱗魚”兩大類。裂腹魚具有很高的經(jīng)濟價值,同時也是我國淡水魚類中為數(shù)不多的卵毒魚(注:指魚卵有毒而魚體無毒)之一,現(xiàn)知絕大部分裂腹魚類的卵具有毒性,接近成熟和繁殖季節(jié)時毒性更大,具有卵毒性的魚類在繁殖期可以保護自身免受其他動物的攻擊,同時也可防止產(chǎn)出的卵被其他動物所食;研究表明,卵毒魚類的魚卵中含有魚卵毒素,是一種球朊型蛋白質(zhì),可能為一種特殊的神經(jīng)阻斷劑,可對胃粘膜局部刺激而引起嘔吐,并且麻痹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造成呼吸困難而死亡;魚卵毒素有些能被加熱破壞,有些能耐熱,煮食后仍會中毒。根據(jù)謝新民等在《青海湖裸鯉卵毒的研究進展》的研究成果,青海湖裸鯉魚卵無論是否新鮮,人食后均可引起中毒,嚴重者可導(dǎo)致死亡,人食后2小時開始發(fā)病,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頭暈、腹痛、四肢無力、麻木、昏迷,潛伏期一般為2-4小時,病程可延至44小時之久。 黃河青海段的裂腹魚主要有花斑裸鯉、厚唇裸重唇魚、黃河裸裂尻魚、骨唇黃河魚和極邊扁咽齒魚等,其中列入《青海省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第一批)》(2003)中的魚類有骨唇黃河魚和極邊扁咽齒魚2種;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魚類》(1998)的魚類有骨唇黃河魚和極邊扁咽齒魚2種;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2004)的魚類有骨唇黃河魚、極邊扁咽齒魚和厚唇裸重唇魚有3種。 洄游中的花斑裸鯉(2018年7月攝于瑪多黃河干流段) 黃河干流段流刺網(wǎng)魚類調(diào)查(2017年5月攝于瑪多黃河干流段) 黃河支流段地籠魚類調(diào)查(2017年10月攝于黃河一級支流巴溝河段) 花斑裸鯉(2017年5月攝于瑪多黃河干流段) 花斑裸鯉(2018年11月攝于黃河一級支流沙柯河段) 厚唇裸重唇魚(2017年6月攝于黃河一級支流曲什安河段) 黃河裸裂尻魚(2017年10月攝于黃河一級支流巴溝河段) 骨唇黃河魚(2017年6月攝于黃河一級支流曲什安河段) |
|
來自: 資源與環(huán)境保護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