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疾病、意外或壽命終結(jié)等因素,都會使人們感受到死亡的恐懼。既然從已經(jīng)知道生命總會終結(jié),還不如開開心心的過好每一天。 自古以來人們就特別重視喪葬習俗,可以說從原始社會時期開始,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喪葬意識。 到了西周時期,已經(jīng)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喪葬制度?!拔宥Y”中的兇禮就是葬禮,不僅包括喪葬禮儀,而且還蘊含了與葬禮有關(guān)的禮節(jié)。 “兇禮”包含所謂的喪禮﹑荒禮﹑吊禮﹑禬禮﹑恤禮等五項,每一項都有嚴格的禮儀制度。 據(jù)《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兇禮哀邦國之憂: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兇札,以吊禮哀禍災(zāi),以禬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 所謂“喪禮”,是指與自己有關(guān)系的人,去世之后按照名分服喪的禮節(jié)。傳統(tǒng)的喪葬祭祀禮儀,可為分為喪禮即死者臨終,一直到下葬之前的一系列儀式; 第二種則為葬禮,指的是下葬過程中的各種禮節(jié);而第三種則是祭禮,主要是指下葬之后所舉行的儀式。 很顯然吊喪與奔喪,都包涵在“喪禮”之中,但是二者又有本質(zhì)區(qū)別,學(xué)習一下別鬧笑話。 第一、二者含義和人物主體不同首先說“吊喪”,吊喪指的是得知死者去世的消息之后,前去喪家祭奠死者。 比如,自己的親朋好友去世了,一旦接到消息之后就會去參加葬禮,這種情況就是所謂的吊喪。吊喪主要分為兩種形式,去逝者靈堂吊唁或去參加追悼會。 而“奔喪”則與“吊喪”有本質(zhì)區(qū)別,奔喪就是某個親屬去世后,由于自己沒有在當?shù)兀援斀拥较⒅?,從外地趕回去參加或料理親屬喪事。 “奔喪”是漢族喪禮儀式之一,主要是指奔喪者在外地,得到消息后趕回奔喪兵服喪。嚴格意義上來講,“吊喪”的對象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家中的某位親屬。 而“奔喪”,首先從對象上來看必須是親屬。并且奔喪回家的人往往久居外地,在得知家中親屬過世之后,趕回去料理后事。 第二、“吊喪”和“奔喪”的講究和忌諱據(jù)《禮記·曲禮上》記載:“知生者吊,知死者傷。知生而不知死,吊而不傷;知死而不知生,傷而不吊?!?。 簡而言之,“吊喪”的限制比較小,如果與死者家屬有交情,那么就可以先去參加憑吊、慰問。 另外一種說法認為,如果與死者本人有交情,那么就應(yīng)該前去哀悼死者;如果只是單純地認識死者,也就是說和家屬無交情,那么只哀悼不用慰問。 而一旦涉及到“奔喪”,那么就說明死者與自己有親屬關(guān)系。相比較于“吊喪”而言,奔喪的講究、說道、忌諱更多。 按照農(nóng)村地區(qū)的習俗來看,如果因為殘病、臨產(chǎn)、生育等原因,在接到消息之后不能奔喪的,可以往死者家里郵寄東西,這樣也可以表示奔喪。 較為明顯的例子,就是古代官員家屬去世,比如,如遇父母大喪須辭掉職務(wù)奔喪。除非是一些關(guān)鍵職位上的重臣,可以在皇帝許可下不奔喪。 但是在封建社會不奔父母喪,屬于大不孝的行為。比如,大將軍吳起因貪戀權(quán)位,母喪不顧導(dǎo)致曾子惱火,遂與其絕交。 第三、二者的規(guī)矩大為不同無論是“吊喪”還是“奔喪”, 都是一件既嚴肅又莊重的事情。尤其是吊喪,由于需要去靈堂祭拜。 所以每個人都會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在這種情況下就更應(yīng)該保持肅穆的神情。尤其是和死者有交情的人,更應(yīng)該表現(xiàn)出沉痛的哀悼之情。 而“奔喪”的人,一般都是家屬,所以應(yīng)該懂得回敬吊喪客人的禮數(shù)。尤其是對于前來吊喪的長輩而言,更應(yīng)該要以大禮回敬。 比如,比較傳統(tǒng)的大禮就是磕頭,當?shù)鯁实目腿藢λ勒呷瞎?,家屬?yīng)該對客人三叩首,如果是平輩或晚輩則不需要磕頭。 結(jié) 語人們在面對死亡時,都會有十分懼怕的心理,但是隨著葬禮或喪禮逐漸完善,人們開始意識到死亡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所以在面對死亡的時候往往都會以理事之。 吊喪和奔喪就是喪禮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只有了解二者的不同特點,才不會在參加葬禮時失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