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和髎(SJ22 ) 拼音: ěr Hé Liáo 別名: 《針灸大成》 和髎 位置: 頭頸部穴位 主治: 頭重痛,耳鳴,牙關拘急,頷腫,鼻準腫痛,口渴 【耳和髎穴位位置圖】 耳和髎穴位于人體的頭側部,當鬢發(fā)后緣,平耳廓根之前方,顳淺動脈的后緣。 【圖解耳和髎穴位的位置】 【耳和髎穴】位于人體的頭側部,當鬢發(fā)后緣,平耳廓根之前方,顳淺動脈的后緣。 【取穴方法】正坐或側伏,在耳門前上方,平耳廓根之前方,鬢發(fā)后緣之動脈搏動外取穴。即:側坐位,在頭側部,鬢發(fā)后緣,耳根前1寸處,按壓有酸脹感。 【快速取穴】側坐位,在頭側部,鬢發(fā)后緣,平耳廓根的前方,顥淺動脈的后緣,按壓有酸脹感。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耳前肌、顳筋膜、顳肌。皮膚由下頜神經(jīng)的分支、耳顳神經(jīng)、面神經(jīng)分布。皮下筋膜較薄,內(nèi)有耳顳神經(jīng)、面神經(jīng)的顳支及顳淺動靜脈通過,耳前肌為皮肌,受面神經(jīng)的顳支支配。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直刺耳前肌,經(jīng)包裹顳肌的顳筋而入該肌。顳肌屬于咀嚼肌,由顳深前后神經(jīng)支配。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耳和髎穴,屬手少陽三焦經(jīng),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穴。 穴位含義:三焦經(jīng)經(jīng)氣及穴外匯入的寒濕水氣在此化雨冷降。 (1)禾髎。禾,五谷之代稱也,此指氣血中的脾土微粒。髎,孔隙也。禾髎名意指三焦經(jīng)經(jīng)氣及穴外匯入的寒濕水氣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質中一方面是耳門穴傳 來的水濕之氣,其量少,其性收引,另一方面是足少陽膽經(jīng)和手太陽小腸經(jīng)傳入本穴的濕冷水氣,兩氣交會后在本穴的變化為化雨冷降,所降之雨如從孔隙中漏落一 般,故而得名。 (2)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理同禾髎名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性寒冷。 【運行規(guī)律】由天部冷降后歸于地部。 【功能作用】清熱降濁。 導讀:按摩耳和髎穴的作用與好處 緩解治療頭重痛、耳鳴、牙關拘急、口渴等,耳和髎穴位的位置具體在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圖解耳和髎穴位位置圖和具體按摩手法。 【按摩耳和髎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主治病癥】耳鳴,牙關拘急,鼻準腫痛,流涕,口喎,瘈疭,頭痛頰腫,面癱,面肌痙攣,耳炎鼻炎。 【作用功效】耳和髎穴,祛風通絡,解痙止痛。 【臨床應用】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頭痛、面神經(jīng)麻痹、下頜關節(jié)炎等。 【穴位配伍】耳和髎穴配養(yǎng)老穴、完骨穴治耳聾。配聽宮、翳風主治耳鳴;配頰車、地倉、陽白主治面癱;配太陽、印堂、足臨泣主治偏頭痛。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治法原則】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針刺方法】避開動脈,耳和髎穴,斜刺0.3-0.5寸,局部酸脹。 【艾灸方法】耳和髎穴,艾條灸5-10分鐘,耳和髎穴,艾炷灸3壯。 【按摩方法】用兩手食指或中指同時點按左右兩邊穴位,順時針勻速 按揉100下,然后逆時針勻速按揉100下,為一次,每天按揉3——4次,一次見效,當天就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