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老人摔倒,扶還是不扶?從社會學的角度講,這是一個問題。但是從人性的角度講,這根本就不能作為一個問題。 雖然,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看到扶起老人反而被訛詐的新聞事件,我能理解“好心沒好報”含冤受屈的心情,但是,假若事件回放,你是依然義無反顧的扶起老人,還是假裝視而不見冷漠走開?好心救人雖然遭狗咬,但是救人者良心還在,至少無愧于心,依然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事。而冷漠者,捫心自問,良心還在否,如果是還有羞恥之心的,會慚愧會臉紅,會改過自新,而那些已經(jīng)無羞無恥的,可能會回答,良心還在。但那已經(jīng)不是良心,良心是由熱血供養(yǎng)而生存的,人性良知的熱血都不在了,良心還怎么生存?良心會隨著良知的麻木冷漠而僵死,心臟雖然還在跳動,但良心已經(jīng)不復存在。 古語有云“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人心向善、行好事、做好人,需要的是道德原則的理想和志向,需要的是堅持不懈、助人為樂的高尚情操,需要的是古道熱腸、見義勇為的行為實踐,需要的是時時刻刻的保持著一顆感恩奉獻的決心和勇氣,這才是良心。良心易得也易失,易得是因為良心是上天賜給人類的最好的禮物,與生俱來,所以“人之初,性本善”。易失是因為人在社會生存生活的過程中自私自利、不懂得感恩奉獻,見善不行,見義不舉,冷漠麻木侵襲全身,良心就失去了。 良心能否守得住,常常要在人世間遭到磨礪和考驗。扶起老人是對良心的考驗,雖然在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人倫”的概念,列出了十種基本的社會角色和五對基本的社會關系,提出了每種社會角色應盡的道德責任以及相互關系的道德規(guī)范??鬃舆€在《禮記·禮運》中提出了道德典范大同社會的構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為大同。”但良心依然是評定人和禽獸之分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則。 兩千多年以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道德思想就是對這些道德原則不斷總結、歸納、提煉、加工,使這些道德原則更加通俗易懂、易于傳播。后人把它概括為“四端”“五?!?。 “四端”就是道德的起點,做人的前提?!八亩恕敝傅氖鞘菒烹[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惻隱之心就是同情心,這是人的天然本性,是仁愛的開端。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我們看到鄰家小孩跌倒了,都忍不住去扶一把,何況是含辛茹苦將我們扶持長大的老人呢。 羞惡之心就是羞恥心,這是義的開端。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每個人都是心知肚明,明知該做的事情卻不去做,那就是無羞無恥,很難得到人類社會的尊重和認同。 辭讓之心就是要懂得感恩、謙遜恭敬,是禮的開端。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別人的父母也是自己的父母,都是一樣的把溫馨舒適的家園建造好留給我們的人,人如果不知道感恩,就如同不知自己從哪里來,就沒有人生的方向和意義。 是非之心就是要懂得分辨善惡美丑,這是智的開端。首先要明白絕大多數(shù)的老人是無辜的,訛人的老人只是特例,其次要明白救人是來自于自己的天性,是良心的驅使,不能因為未來還沒發(fā)生的事情就阻礙了自身的行善之路,將良心浸入了鹵水池,一輩子都要遭受良心的不安和譴責。第三,倘若真是不幸遇到失了晚節(jié)的老人敲詐訛人,也要懂得有理有據(jù)有節(jié),善于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公道自在人心,方法總比借口多。不能因為可能遭遇到老人的訛人,法官的糊涂斷案,警察的不聞不問,老人子女的胡攪蠻纏,新聞媒體的推波助瀾,醫(yī)生的趁火打劫,社會養(yǎng)老保障的一塌糊涂,就可以把自己的良心給糟蹋掉。要明白孰輕孰重的道理,有些東西是用錢可以買得到的,但良心一旦丟失了就很難找得回來。 孟子說:“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意思是,凡是有這四種發(fā)端的人,知道了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yǎng)自己的父母都成問題。 “五?!本褪侨柿x禮智信。是傳統(tǒng)文化對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道德實踐,是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做人價值重塑的行為規(guī)范。 “仁”就是仁愛,積極主動地關心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老人;“義”就是奉獻,以義無反顧的決心和勇氣去做良心應該做的事;“禮”就是敬老,用感恩的心態(tài)正確看待老一輩人留給今天的幸福生活;“智”就是智慧,在某些情形下,救人是第一位的,不容遲疑,但在事中事后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信”是信義,坦蕩真誠、豁然大度,對人友善,保持天然的善良的本性。 “四端”“五?!备叨雀爬酥腥A傳統(tǒng)美德的精髓。 《關圣帝君覺世真經(jīng)》上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一日積三善,積善三年,天必降福;一日積三惡,積惡三年,天必降禍。時時處處、點點滴滴,都要求我們立身處事,積德行善,保有人性良知,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有擔當?shù)娜?,有益于這個社會這個時代的人。這是天地間千古不變的大道,如此才能對得起來我們的良心和生養(yǎng)我們的天地萬物。 孟子有過這樣的名言:“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困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就是說人的心理、精神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打擊,命運對你一次又一次考驗,你不斷地遭受失敗,不斷地在失敗中總結經(jīng)驗教訓,你的內(nèi)心因此更加堅定,意志更加堅強,你從此更加成熟。 扶起老人,就是扶起我們的良心,就是扶起天地正氣。老人都扶不起,人性良知何在?人的道德良心何存?扶不扶老人,這不是一道選A或選B的選擇題,而是人性良知、道德良心還要不要的判斷題。 關公文化彭允好 10.17 感謝您關注關公文化彭允好,微信公眾訂閱號:yiguangong。微信號:ggwhpyh。我們致力于研究關公文化、弘揚關公精神、升華關公形象,以關公文化的忠、孝、仁、義、節(jié)、勇、誠信為楷模,廣泛交誼,溝通四海。講信義、重承諾,崇尚正義,見義勇為,正直為人,立身處事不違良知。關公文化QQ群:108825658.關公文化彭允好13032137960也是微信號。德促會會員申請熱線:400-990-8095,電話:13120995995。崇德尚義者一元起即可成為會員。
|
|
來自: 彭允好 > 《原創(chuàng)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