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菜菜終于帶著探店小分隊出門了~ 去哪兒先不提,讓我先替小伙伴們鄭重地喊一句:跟著菜菜逛吃逛吃~ 親愛的朋友們,可想死你們了! 疫情后的第一次探店,比我們預計的要來得遲一些。 想去的地方很多,最后挑了個周末,搭高鐵去了一個私藏的寶藏美食小城——梅州,專心吃了2天客家菜。 這幾年,得益于美食節(jié)目的推廣,粵菜和潮汕菜陸續(xù)出圈,備受矚目。 而客家菜這顆廣東美食界的滄海遺珠,卻過分低調(diào)。 甚至很多人會覺得:客家菜不就是家常菜?沒什么記憶點呢。 梅菜扣肉 其實,能和廣府文化、潮汕文化三足鼎立的客家文化,在美食上,也有不輸二者的表現(xiàn)。 如果要用一句話形容客家菜,我想大概是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客家人能憑著最簡單的調(diào)味,把普通家常菜做得滋味十足。 他們天生是用鹽的魔法師,料理一只靚雞,只要一鍋粗鹽就夠: 啊燙燙燙燙燙... 他們的美食哲學服務于生活本身,所以樸素、不炫技,就是簡簡單單的好吃: 過去兩年的探店,我們?nèi)チ撕芏嗑W(wǎng)紅城市,吃了不少網(wǎng)紅餐廳。 這一次,想帶你們?nèi)ヒ粋€以“客”自居的地方,嘗一嘗家的味道。 01 「梅州人的早餐,不止于腌面和三及第湯」在梅州,每一個早起的日子,都有賴于這些美味。 現(xiàn)點現(xiàn)滾的花甲全豬湯,用花甲打底吊出鮮甜,再用高湯底將豬雜燙熟。 豬雜嫩的嫩、脆的脆,處理得很干凈,絲毫沒有異味,疊加海鮮的鮮甜,值得我為這一碗打高分。 而神來之筆,就是滾湯時加入的一小勺酒糟,既能去除肉類的腥氣,還能溫補身體。 酒糟也賦予了湯頭淡淡的酒香,隱藏在味蕾之下。 再配一碗腌面,剛端上桌,就聞到濃濃的豬油香和蒜香,抓著你的鼻子不肯放開。 面條是高筋生面,煮得干爽不坨,三兩下拌開,讓沉在碗底的豬油和白味均勻地依附在面條之上。 吃著勁道爽口,還有著堿水面的獨特香氣。 我喜歡澆兩勺湯進去,吃起來會更潤口滑溜一些。 這家店,店名叫新宜家面館,除了附近街坊幫襯,我去的當天,也看到不少人開著車來吃,人氣十足。 它家的生滾湯都是現(xiàn)點現(xiàn)做的,一般煮一碗需要15分鐘左右。 但店里就兩個爐頭,遇到人多的時候,等待時間就會久一些,早點去吃,體驗感會好一點。 湯鮮味濃的魚頭煮粉,也是梅州人從小吃到大的早餐之一。 大清早的吃得如此濃墨重彩,別的地方比較少見。 魚頭湯是現(xiàn)煮的,鍋要熱、油要熱,煎得魚骨焦,滾入開水,就得到了一鍋奶白色的鮮湯。 下入粉絲、丸子、蔬菜,這架勢,我感覺都可以直接上桌當主菜了! 魚湯不是驚艷味蕾的那種鮮,比較醇厚,有淡淡的芹菜清香,喝著十分舒服落胃。 米粉比較普通,不過有一碗好湯,三兩下就能吃完。 邊邊角角的魚肉,可以蘸著店主自制的蒜頭辣椒醬油一起吃,生蒜的香氣十分突出,微咸微辣,不會搶了魚肉的本味。 這個醬油還蠻好吃的,大家可以自己在家做上一罐: 這家魚頭煮粉是一家開了十多年的老店,原名叫金記,后來改名叫金吉順魚頭煮粉,遷了新址,人氣依舊不減。 我們?nèi)コ缘臅r候,老板還和我們嘮嗑,說他家的店昨天剛上了電視,還很熱情地邀請我們進后廚拍攝。 梅城還有一家謝記魚頭煮粉也比較有名,它家的胡椒粉味會重一些,吃著暖身,適合秋冬。 我個人更喜歡金吉順,湯頭更鮮更清爽一些。 02 「從早餐到小吃,萬物皆可粄」除了吃面、吃粉、梅州人的早餐,也愛吃粄(bǎn)。 客家話中的“粄”,可以統(tǒng)稱為米制品,就像潮汕人的“粿”、廣府人的“糕”。 一袋米到了客家人手里,能變幻出千百種粄。而捆粄,就是當?shù)厝俗钍軞g迎的早餐之一。 捆粄的粉皮很像腸粉皮,但吃起來會厚一點,口感也更加爽滑。 蒸好粉皮,包入自選餡料,再經(jīng)姨姨的巧手捆成春卷的形狀。 店里用的是現(xiàn)磨米漿,能吃出淡淡米香。 餡料早已炒得咸香入味,無需額外加調(diào)料。但覬覦店里那鍋靈魂腸粉醬,我們還讓老板往捆粄上也澆了一勺,咸香襯出米香,十分有味。 除了捆粄,當?shù)厝嗽绮统3缘模€有筍粄。 看形狀跟北方的餃子差不多,不過皮是用粘米粉和薯粉做成的,呈半透明狀。 筍粄皮厚,滑韌有嚼頭,裹著脆生生的鮮筍,吃出汁水滿溢的輕盈感。 也有包筍干的,味道帶著木質(zhì)的香氣,多了點時間的風韻。 講究的店還會往上撒一圈沙茶粉,咸鮮的味道極為點睛。 在梅州,號稱一切皆可粄,這一行,我們也認識了許多以前從沒聽過的粄。 發(fā)粄吃著就像蒸米糕,缽底部分緊實有韌性,頂部蓬松輕盈。 新鮮出爐的發(fā)粄最好吃,掰成小塊送進嘴,是純樸的甜,兩三口就能干掉一整個。 但梅州這邊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做法——煎發(fā)粄。 發(fā)粄切塊后煎得外層脆香香的,里面還是綿軟香甜,有點小罪惡,但就是吃得停不下嘴。 還有一種叫做味酵粄的,跟廣州這邊的缽仔糕有點像,不過吃法更多樣,可鹽可甜。 竹簽沿著缽邊劃拉一圈,蘸上用紅糖和醬油熬制成的甜醬油,韌中帶香,甜而不膩。 也可以切塊后炒著吃。 蒜末肉末在油鍋里嗞啦出香味,再送入切塊的味酵粄,染上一身鑊氣,最后倒入魚露醬油等調(diào)味,讓每一塊粄都把味道吃得透透的。 吃起來干爽不黏嘴巴,鑊氣足了,有一點焦香。 哈哈,有點像炒年糕: 要是裹上面漿炸得酥脆,味道就更不得了了。 配的甜醬油很有意思,梅州人管這種甜醬油叫紅味。(相對應的,還有白味「醬油」和魚味「魚露」) 入口先是紅糖的香甜,隨后是咸鮮,末了還隱約有炸蒜的香氣,還挺妙的,推薦你們試試。 在梅州還發(fā)現(xiàn)了一種我很熟悉的解暑快樂水—— 潮汕人稱為草粿的它,客家人稱之為仙人粄。 它是用仙人草根熬制而成的,再加入淀粉凝結成Duang Duang的模樣。 姨姨將仙人粄放在搪瓷缽里細細切成小塊,淋上蜂蜜水和香蕉露。 咕嘟咕嘟下肚,爽快! 香蕉露就是香蕉香精,味道就像廣州這邊的香蕉糕,介意的話可以提前說不加 03 「涯系客家人,愛食客家菜」客家人料理美食,有著別于粵菜和潮汕菜的特殊烹飪技巧。 鹽焗、釀、扣、酒炒,并稱為客家美食江湖的四大絕招。 · 鹽焗雞梅州人自古就是擅于用鹽的魔法師。 一種食材,一種調(diào)味,一口鍋,便能成就美味的古法鹽焗雞。 其實鹽焗雞的誕生,和客家人的由來有關。 因為局勢動蕩,客家先民從西晉開始就從中原南渡。 翻山越嶺,不是在路上,就是在他鄉(xiāng)。 為了延長食物保質(zhì)期,便琢磨出了鹽焗這一簡單省事的烹飪方法。 以鹽傳熱將食物焗熟,既能提味,還能烘出鹽香。 焗出來的雞,皮脆韌、肉緊致,越嚼越香。 廣州這邊的鹽焗雞,大多是像白切雞一樣的水焗法,皮滑肉嫩,并不是傳統(tǒng)風味。 而在圍龍屋星園酒家吃到的開鍋鹽焗雞,一下子讓我有驚喜感。 現(xiàn)在市面上少有用柴火大鍋灶來做鹽焗雞的店了,它是為數(shù)不多的一家。 用的是當?shù)氐耐岭u,養(yǎng)足天數(shù),雞味十足。 焗出來的雞皮脆肉干爽,還有一股淡淡的柴火香氣,很有滋味。 雞有雞味,是廣東人對一只雞最大的贊譽 對了,你們吃完記得打包一只帶回家! 撕件后放進電飯煲烘熱一下,雞汁滲進米飯,吃完又能回味大半天。 · 釀豆腐他們家的釀豆腐也非常加分,是當晚最先光盤的一道菜。 豆腐是自制的,口感介乎嫩豆腐和包漿豆腐之間。 夾起來顫巍巍,一咬,嫩得要爆漿。 淡淡的豆香混著咸香的芡汁,肉餡和豆腐融為一體,滿意! · 梅菜扣肉梅菜扣肉在我們家,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做,菜媽說,這菜太費工夫。 這一盤梅菜扣肉,也確實下足了功夫,咸香穿透皮肉。 瘦肉絲絲縷縷,肥肉逼出油脂,香糯不膩。 梅菜芯吸飽油脂,嫩中帶著微甜,二者珠聯(lián)璧合,再加上油潤潤的光,都叫人挪不開眼睛。 我也就,就著米飯吃掉了三大塊而已啦。 · 娘酒雞客家人擅長釀酒,也愛以酒入菜。 之前教過你們的一道娘酒雞,就是代表作。 當?shù)厝斯苣锞齐u叫“炒雞酒”,要用一埕子客家娘酒將雞肉煨煮入味。 雞肉早被娘酒喂得透透的,染上淡淡的酒香,肉是比較緊實的,但不柴,吃完回味又有一股酒香和回甘。 這一鍋娘酒雞,是在客家飯吃到的。因為得耗時間燉煮入味,想吃的話,得提早一天預訂哦。 04 「小吃,是一座城市的性情」吃飽喝足,來點飯后甜點吧。 和超市常見的圓咕嚕大個頭不一樣,梅州的湯圓,個頭小巧。 搓好的湯圓,擱在黃糖漿里慢火煨熟,糖漿絲絲入扣,是一場溫柔的邂逅。 坐落于老街的老字號(林)湯圓,是一家開了30多年的老字號,在當?shù)乜诒芎?,一小碗湯圓才5塊錢。 比較出彩的是最后澆上的一點橙糖漿,吃起來會有淡淡的柑橘香氣,很是清新。 湯圓糯中又有韌勁,倒有點年糕的質(zhì)地,雖然是在糖漿里浸著,但吃起來一點也不膩。 湯圓有花生味、芝麻味、豆沙味和原味,老板一般會混搭著上 吃完湯圓,順便在梅州老街(油羅街)逛了一圈。 白天的話,開檔的店鋪不算多,但人比較少,適合隨心逛。天清氣朗,也挺適合拍照。 沿路走下去,可以吃到筍粄、仙人粄、炸芋圓等小吃。 炸芋圓,其實就是炸芋絲,非常香 還偶遇一家老書店,店鋪狹小,一條過道只能容下一人,但也沒阻擋我們淘寶的熱情。 買了好些小人書,滿滿的童年回憶,紙都泛黃了,背面還留著原主人的筆跡。 (但我硬是沒認出來寫的什么字,你們看得出嗎,哈哈) 同行的朋友告訴我,如果夜晚去老街,另有一番風味。 入了夜,各家小吃店才陸續(xù)開檔,年輕人們大多會開著小電驢來著吃宵夜,老街的活力才算被激活。 悄咪咪吐槽一句,梅州對老街的面子工程改造,實在是過于簡單粗暴。 統(tǒng)一單調(diào)的漆色,統(tǒng)一無趣的招牌,反倒失去了老街應有的風韻。 因為距離不遠,我們還散步過去金山小學,就為了吃一口梅州特色的金山牛雜。 和湯汁濃醇的廣式牛雜不一樣,客家牛雜是干爽、不帶湯水的,在夏天吃起來更加清爽過癮。 牛肚、牛腸、牛皮、牛筋、牛肝等鹵煮后風干切塊,越嚼越有味,更能吃出牛雜本身的香氣。 唯一的遺憾,就是少了瓶啤酒作伴。 鹵湯里加了紅曲米,所以牛雜表皮紅艷艷的 至此,這次梅州逛吃之旅就暫告一段落啦。 其實這次去梅州,也包含了我的一份小小私心。 老粉知道,菜菜是潮汕客家人,在廣州生活了很長時間,所以潮汕、客家、廣府,三種文化都對我影響頗深。 這幾年介紹潮汕菜和粵菜的人很多,但客家菜和客家人,都鮮少有人提及。 所以我一直很想鄭重地給你們介紹一下。 有人說,客家人是“東方的吉普賽人”,遷徙了1600余年,也沒有被任何一地文化同化。 “客”是態(tài)度、是身份,也是一代代移民回望中原故鄉(xiāng)時的眷戀。 客家圍龍屋模型:前半部是半月形池塘,后半部是半月形房舍建筑 客家人低調(diào)、謙遜又務實,美食的風格也是樸素扎實。 但這份樸素中醞釀出的美味,就是一代代客家人舌尖上的味覺密碼,提醒我們從何處來,往何處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