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論水 圖1 2020年9月18日《學習時報》07版報道 孟子(約公元前390—前305年),名軻,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核心人物之一。戰(zhàn)國早期孔子(約公元前551—前479年)從文化的視角解析古史時代的更替,塑造大禹精神,開啟“水”的哲學闡釋。一百多年后,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更加拓展和豐富了“水”的文化、哲學思想,把儒家學說推向了新的高度,也為我們留下許多值得探討的課題。 圖2 孟子像 《孟子》是儒家典籍“四書”之一,記載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學說。《孟子》有七篇十四卷傳世,有關“水”的論述集中在《梁惠王》《滕文公》《離婁》《告子》《盡心》等篇中。以下略舉孟子“水”學說一二,以解析儒家水的思想、文化和哲學理念。 治水中的人文精神 《滕文公》主要記錄孟子與滕文公之間的談話,滕文公向孟子請教治理國家的辦法。在《滕文公》中,孟子回顧了華夏堯舜禹三帝時期的大洪水及其治水活動,史實主要來自《尚書·堯典》。孟子通過向滕文公敘述堯帝治水,闡述他的治國理念:治國必先治水,唯有治水,才能使百業(yè)興盛,天下太平。孟子用“堯獨憂之”,說明堯帝作為圣明君主對治水的關切,希望滕文公也像堯帝一樣,以治水為己任,將治水作為安邦之要。孟子的這一思想在《滕文公》開篇就顯示出來:“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孟子的話題不離堯舜。司馬遷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講孟子時,用“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來描述,孟子通過對唐堯、虞舜的尊崇來宣揚闡釋儒家的政治思想。 圖3 《孟子譯注》 治水中的民本思想 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他民本思想的核心。孟子根據戰(zhàn)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guī)律,提出這個命題,回答了如何對待人民對于國家興亡的重要性。他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從而達到“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力圖將儒家的政治理論和治國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國家治理主張,并推行于天下。孟子民本思想中也表達出了水與國富民安的關系。 圖4 《孟子》卷十三《盡心》記載 《孟子·盡心》記載:“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火,無弗與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說,讓百姓種好他們的地,減輕他們的賦稅,就可以使百姓富足。按一定時節(jié)食用,按禮的規(guī)定使用,財物就用不完了。百姓沒有水和火就無法生活,晚上敲人門戶求水討火,沒有人不給的,因為家家水火都多極了。圣人治理天下,就要使百姓的糧食多得像水火。糧食多得像水火,那么老百姓哪還有不仁愛的呢?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基礎?!懊穹撬鸩簧睢?,樸素而形象地論述了水的重要性,孟子這里取“水”豐沛之意,認為“圣人治天下”,應使民之“菽粟”要像水一樣充沛,這樣百姓才能過上富足的日子,民富則國強,孟子這里把自然的水賦予了社會屬性,把水的管理融入仁政思想之中,在戰(zhàn)亂不斷、民不聊生的戰(zhàn)國時代,孟子有如此深刻的思想,非常難得。在《盡心》中,孟子的著名論斷“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其民本思想最為典型、最為突出的體現。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干水溢,則變置社稷?!边@里提到祭掃按時舉行,但仍然遭受旱災水災,那就改立土神谷神。社,土神;稷,谷神。古時君主祭祀社稷,就是祭祀土神谷神,后代把社稷代表國家。孟子將興水利、除水害與治國安邦的辯證關系作了最清晰的闡述。洪水和干旱一直困擾中華民族的生存發(fā)展,孟子從祭祀指陳民眾與君主的關系、水旱災害與社會穩(wěn)定的關系,這一論述為后世政府層面主導減災行為提供了文化意義上的支撐。 治水中的治國理念 《孟子》中對水有十分精辟的論述,反映孟子對水的深刻認識,孟子通過對水的觀察、思考,進而“借水”而闡發(fā)事理,上升到哲學層面,從而使水成為其哲學思想和治國理念的重要符號。 圖5 《孟子》卷八《離婁》記載 治水中的和諧觀念 《孟子·告子》:“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惡也。吾子過矣。’”這一段描述孟子與白圭關于治水的對話,反映出孟子治水要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科學思想。白圭(前370—前300年),戰(zhàn)國時期洛陽人,名丹,字圭。梁惠王時在魏國為相,善于修筑堤壩,興修水利。白圭對孟子說:“我治理水患比大禹強。”孟子說:“你錯了。大禹治理水患,是順著水的本性而疏導,所以使水流注于四海。如今你治理水患卻使水流到鄰國家那里去。水逆流行進叫做洚水,洚水就是洪水,這是仁人所厭惡的。你錯了。”孟子鞭笞白圭筑堤以鄰為壑的不義,指出筑堤利與弊的辯證關系。 (作者:牛志奇,單位:水利部財務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