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到這一條,附子第一次登場。附子這味藥,在傷寒中出現還是比較多的。一但出現附子,我們基本可以判斷,要么是陰證,要么是想由陽證轉為陰證了。 傷寒中的陽證和陰證,并不是我們理解的簡單的陽虛和陰虛。 陰陽互根,是沒辦法單獨割裂開來講的。陽證,說明機體的氣血能量還相對充足,我們可以理解為在50%以上。陰證,說明機體的氣血能量已經不足了,我們可以理解為在50%以下。 氣血能量不夠了,當然需要幫助人體來補氣血。在傷寒中,補氣血津液的方法是陽中求陰。 所謂陽,可以理解為火,散發(fā)出來的能量,或者是燃料點燃后釋放出來的熱能。所謂陰,可以理解為津液,氣血,或者是未燃燒的燃料。 能量的形式要么是釋放出去,把柴火燒著,發(fā)出來的熱能,這是能量的一種形式,所謂陽。 能量的另一種形式,就是還沒點著的柴,但這些柴是燃料,未來是可以隨時點燃釋放熱能的,這種儲存起來的燃料,就是能量的另一種形式,所謂陰。 傷寒論中,為何要陽中求陰呢?因為這里的陰指的是氣血津液,其實就是燃料。要明白,不論是滋陰藥,還是水,這些東西人體是不缺的,哪怕真缺這些東西,很容易就能從外界獲取,吃下去就行了。 但滋陰藥,水,這些東西吃進人體后,能直接轉化為氣血和津液嗎?顯然是不能的。 滋陰藥和水,要想轉化為對人體有用的氣血津液,也就是所謂的陰液,必須還要經過陽氣的溫煦,才能轉化為津液。 水+陽氣=津液 滋陰藥+陽氣=津液 不管是水,還是滋陰藥,想要成為對人體有用的津液,中間都差一道程序,那就是陽氣的溫煦作用。 沒有陽氣,人是補不了津液的。 后世醫(yī)家,一看到嘴唇干就滋陰,這不是真正的辨證。很多時候,人體缺津液,并不是因為缺水,缺滋陰藥,恰恰是缺陽氣。想當然的認為嘴唇干就用滋陰藥,這是還沒入中醫(yī)門。這并不是危言聳聽,很多中醫(yī),可能有證,可能臨床了一輩子,但真的半只腳都沒踏進中醫(yī)門。 關于陽中求陰,很多人不好理解,不理解這一關,很難學透傷寒論。我們再多啰嗦幾句,希望能讓大家都明白,下面再舉個例子。 廚師炒菜,有鍋,鍋下面有火,鍋里面有菜。 什么是津液呢?鍋里面的菜炒熟了,炒熟的菜能被人體利用的菜,才叫津液。沒有炒熟的菜,只能叫滋陰藥。 人如果缺津液了,會有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有鍋,有火,缺菜。這種鍋里沒菜的情況,才是后世醫(yī)家所謂的陰虛火旺,這種情況才能投以滋陰藥,因為鍋里面沒菜了,火太旺了,加點菜,也就是后世醫(yī)家喜歡用的滋陰藥,這樣把菜一炒熟,也就有津液了。 另一種情況,有鍋,有菜,火太小或者沒有火,這樣菜就炒不熟,炒不熟就會缺津液。因為炒熟的菜才是對人體有用的津液,沒有炒熟之前,他們還是他們自己的樣子,要么是水,要么是滋陰藥,并不能轉化為津液。多余的水和滋陰藥,不能被人體轉化利用的話,就是廢物和垃圾,還要消耗人體的陽氣把它們排出去。 可見,所謂的陰虛,缺津液了,一種是火太大菜少了,一種是火太小了菜炒不熟。 人會缺菜么?大部分情況下是不會缺的,哪怕一時火太大,菜太少,缺菜了,只要喝點水,來點滋陰藥,菜就補上了。人體天天喝的水,吃的飯,這些都是鍋里還沒炒熟的菜,根本不會缺的,缺了也好補。 大部分情況下,人是缺火。鍋下面的火太小了,菜炒不熟。后世醫(yī)家一看到缺津液,就繼續(xù)加菜,本來火就小,菜炒不熟,再加點菜,更炒不熟了,就更缺津液了。 火太小而缺津液的這種情況,不應該加菜,應該加火。 上面這個例子,解釋了什么叫陽中求陰。 理解了陽中求陰之法,我們再來看020條,應該就好理解的多了。 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 太陽病,大的方向有桂枝湯證和麻黃湯證,一個是有汗表虛當解肌,一個是無汗表實當解表。 這里說發(fā)汗,我們還看不出什么。因為太陽病理論上治法應該是要從表解,是要發(fā)汗的,但一定是微汗,不能是大汗。 遂漏不止,這就不是微汗了,而是大發(fā)汗了,而且發(fā)汗發(fā)的止不住。 遂,于是的意思。在這里是貶義,意思是治壞了,于是就漏不止了。 怎么治壞的?就是前面的兩個字,發(fā)汗。 有可能是桂枝湯證誤開了麻黃湯,這樣有可能會造成汗止不住,發(fā)汗太過,解表太過了。 也有可能是藥開對了,但病患吃的方法不對。我們前面講桂枝湯,服法是要喝過桂枝湯再喝點熱粥,然后還要小捂一下被子的,為的是微微發(fā)汗。可見單純喝桂枝湯,它并不是一個發(fā)汗非常厲害的藥。有可能是病患捂被子捂的太很了,造成了發(fā)汗太過。 醫(yī)圣張仲景一再提醒,微微發(fā)汗為宜,不可大發(fā)汗,大發(fā)汗,病必不除。 在這里,就是一個例子,發(fā)汗太過,造成漏不止。汗血同源,一直出汗,津液流失嚴重。 其人惡風 惡風,一見到風字,我們第一時間反應是,這個人津液虛了。內部氣血津液一虛,能量少了,衛(wèi)氣也會少,無法固表,相當于是人體最外層的護城能量圈沒了,人就會惡風惡寒。你想啊,表層的衛(wèi)氣也是要靠能量來維持的,內部津液能量都虛了,怎么維持表層的衛(wèi)氣呢? 小便難 一直出汗,津液都隨著汗流失了,小便自然會少。大家運動出汗很多的話,小便也會少,或者濃稠。或者夏天天氣太熱,出汗多的話,小便也會少。 四肢微急 四肢肌肉中的津液都隨汗液流失了,當然就會拘急,類似于肌肉痙攣。 難以屈伸者 流失再多的話,不光痙攣,有可能都難以屈伸了,不靈活了,不能運轉自如了,不能彎曲,不能伸直,總之不利索了。這都是津液損失太多的表現。 人體是有自我保護機制的,氣血津液能量一但損失,人只能舍表保里,棄車保帥。只能先保里面的五臟六腑,舍棄四肢末端這些相對不重要的。所以人一般氣血不足了以后,要么是手腳冰涼,手腳麻木,要么是四肢屈伸不利等等。氣血再衰敗的多了,才能危及到五臟六腑。病入臟腑,就比較難治了。 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加附子湯,就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了附子這味藥。這里的附子是炮附子,經過炮制的,毒性小很多,當然火力也會小一些。 另外灸甘草的量,從二兩加到了三兩,大概是加入了附子這種大辛大熱的藥,再多一點甘草來調和,緩釋其火力,因為甘草可以緩急,調和諸藥,降低毒性。 這里加附子是何意呢? 一、救津液。 二、固表。 救津液,我們開篇說了,這是陽中求陰之法。津液虛到陰證的程度,也就是氣血津液低于50%的程度,一般就要用到附子了。 陰證中,有少陰證,有太陰證,少陰是表證陰證,太陰是里證陰證,都要用到附子這味藥。 附子這味藥大辛大溫,可補一身之陽氣,有亢奮身體新陳代謝的作用。是生物,都老在新陳代謝。當新陳代謝的機能衰沉時,附子有恢復它的力量。 如果這種機能的衰沉反映在里,下利清谷,四肢厥逆,也就是太陰證,那么附子要配合干姜這類藥,比如四逆湯,一共三味藥,甘草,干姜,附子。 如果這種機能的衰沉反映在表,那么附子要配合麻黃,桂枝這類藥,比如后面要講的少陰證,代表方劑就是麻黃附子細辛湯。 附子配干姜,干姜辛溫,守而不走,不像生姜那么發(fā)散,能量聚集于里,附子與干姜配合,能解決太陰里證。 附子配麻黃或者桂枝,因為麻黃和桂枝都是走表的,附子配合它們,能量可以走表,就能解決少陰表證。 那么這就是附子加到桂枝湯中的第二個作用,固表。 你不是遂漏不止,汗止不住么?止不住汗,就好像止不住瀉一樣,人體的津液一直在流失,這肯定是不行的。這個時候就要固表止汗,不能讓他一直流失。 這種汗出不止,原因在于陽氣不能固表。內經說,陽氣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 很多人汗出不止,盜汗,后世醫(yī)家喜歡說是陰虛,用滋陰藥,往往不見療效。其實很多自汗,盜汗,恰恰是陽氣不足的表現,是陽虛。 很多人說,斂汗不是要用白芍嗎?某藥治某癥,這是后世的說法,藥沒有斂汗不斂汗的,人體需要強陰,用白芍這樣的陰性藥可以斂汗。人體需要扶陽,用炮附子這樣的陽藥才能斂汗。 藥只能輔助人體建立能量,輸送能量,回收能量。至于出汗還是斂汗,由人體自己發(fā)號施令。 能量足了,到位了,該出汗出汗,該斂汗斂汗。 從020條我們可以看出,此條所描述的癥狀,是桂枝湯證,但是沒治好造成了發(fā)汗不止,開始由桂枝湯證想要向陰證發(fā)展了。加一味附子,可以防止病情的傳變,能夠救津液,能夠固表。表氣一固,汗不再出,津液自回。 此條的重點,在于理解陽中求陰之法,其次是附子用于陰證,里證配合干姜,表證配合麻黃桂枝的用法。 理解了上面這些,020條基本就沒有問題了,對于后面的學習,也可以說是先打打基礎,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這條就講這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