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三國人物和戰(zhàn)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存在多種理解。三國三大戰(zhàn)役之一的夷陵之戰(zhàn)更是如此。作為吳蜀之間的戰(zhàn)略決戰(zhàn),此戰(zhàn)影響深遠。豪情萬丈、決心一雪前恥的劉備,在這一戰(zhàn)先勝而后敗,因恨無窮,也直接導致了蜀國的進一步衰落。這一戰(zhàn),最關鍵的是東吳守住了夷陵防線。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陸遜敢于長期堅守,而不是速戰(zhàn)速決呢? 劉備在夷陵之戰(zhàn)中,前期所向披靡,大有一舉奪回荊州之勢。在前期的作戰(zhàn)中,東吳也曾和劉備交手數(shù)次,然而都以慘敗告終,但這并不是陸遜堅守不戰(zhàn)的決定性因素,而是另有原因。這一點還是出在劉備的部署之上,而當陸遜看到劉備這一部署時,也就確信自己必勝了,勝利的到來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溪蠻夷遣使請兵?!睂O權并不想和蜀軍死戰(zhàn),選擇了低聲下氣的求和。然而,憤怒的劉備卻拒絕了。在這種情況下,孫權才不得已下定決心和劉備一戰(zhàn)。那么,孫權求和是因為畏懼劉備嗎? 當然不是。劉備集團在經(jīng)過漢中大戰(zhàn)、關羽丟荊州以后,實力已經(jīng)大打折扣。而東吳已經(jīng)經(jīng)歷孫堅、孫策、孫權三世,實力雄厚,再加上新得的荊州,沒有理由畏懼劉備。孫權所害怕的,不過是自己和劉備交戰(zhàn),曹丕趁機進攻罷了。一旦落入兩面作戰(zhàn)的境地,孫權必敗。這才是孫權直接求和的最關鍵原因。 對于這一點,劉備當然也是心知肚明,因此在出兵之前,其實就已經(jīng)謀求和曹魏緩和關系。據(jù)《魏書》記載:“備聞曹公薨,遣掾韓冉奉書吊,并致賻贈之禮。文帝惡其因喪求好,敕荊州刺史斬冉,絕使命”。從這一段記載來看,雖然劉備以漢室自居,但為了能夠在伐吳之戰(zhàn)中占據(jù)主動,而放下身段,意圖謀求曹丕的配合??上У氖牵茇Т藭r心思更多地放在國內,不敢大舉出兵。而且,孫權卑微的更加徹底,直接向曹丕稱臣,而且還同意了送出質子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曹丕同意了孫權的稱臣。 吳蜀大戰(zhàn)開始后,由于曹丕的不配合,劉備不得已從長江南岸進軍。同時,還得派出部隊駐守江北。《三國志·先主傳》記載:“二年春正月,先主軍還秭歸,將軍吳班、陳式水軍屯夷陵,夾江東西岸。二月,先主自秭歸率諸將進軍,緣山截嶺,于夷道猇亭駐營,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馬良安慰五溪蠻夷,咸相率響應。鎮(zhèn)北將軍黃權督江北諸軍,與吳軍相拒于夷陵道。” 許多人都以為劉備處于對黃權的戒心,才派出黃權駐扎江北,斷了黃權的歸路。其實這種看法是非常錯誤的。派出黃權鎮(zhèn)守江北,完全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此時曹丕動向不明,蜀和魏之間,依然是仇敵,再加上吳國和魏國結盟,此時如果完全不做防備,顯然是錯誤的。而為什么派出黃權而不是別人,那正是對黃權的充分信任。在這種復雜的局勢下,劉備也僅僅給了黃權數(shù)千人馬,能不能完成任務完全是未知數(shù)。 不過,正是看透了劉備的這一手安排的隱憂,陸遜才算是徹底放心下來。劉備本來兵力就不占優(yōu)勢,此時竟然還要分兵防備曹丕,這足以證明曹丕和劉備之間絕無勾結的可能。那么,陸遜面對的就是劉備一人,無需擔心腹背受敵。只要自己能擊敗劉備,這場危機就能化解。于是,至此以后,東吳龜縮不出,任憑劉備想出各種辦法挑戰(zhàn),東吳也是避而不戰(zhàn)。這正是因為陸遜有了耗下去的底氣。 在雙方對峙了半年之久后,陸遜終于瞅準了劉備軍隊士氣開始衰落的特點,使用火攻之計,大舉擊潰了劉備主力,取得了夷陵之戰(zhàn)的勝利??梢哉f,正是從劉備安排黃權防備曹丕的部署中,陸遜沒有了需要速戰(zhàn)速決的理由,進而具備了必勝劉備的信心。 參考書籍:《三國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