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苗族從何而來 2003 年 12 月 8 日,湖南省苗學會二屆五次年會在鳳凰縣召開,北京海淀區(qū)四季青鄉(xiāng)門頭村(位于香山)黨總支書記薩繼承及夫人,冒著嚴寒,從北京專程趕來參加會議。 遠方貴賓的到來,引發(fā)了—個新奇的話題,那就是北京香山的苗族為什么姓薩? 如果我們弄清了苗族姓氏的基本情況,就會明白他們姓薩的來龍去脈。 過去,苗疆—直流傳著苗族有五大姓的說法,從史籍上 看,湘西有 4 種提法,那就是“吳龍石麻廖”(嚴如煜《平苗議》)、“石隆吳麻田”(《鳳凰廳志》)、“麻龍吳石廖”(《麻 陽縣志》)和“龍麻符石滕”(盛襄子《湘西苗區(qū)之設治及其 現狀》);黔東至少有兩種提法,即“吳龍石麻田”(田雯《苗 俗記》)和“吳龍石麻白”(《銅仁府志》)。 苗族有五大姓的說法,最早見于田雯的《苗俗記》,此記完成于清順治十年(1653 年)。 史籍中所講的大姓就是很有影響的強宗豪族,曾任鳳凰廳敬修書院山長的孫均銓,在其所作的《苗蠻辨》中說過,唐代苗族就有五大酋長,用石、隴、吳、麻等姓。 到 了嘉慶初年,隨軍到湘西鎮(zhèn)壓苗族起義的漢中道嚴如煜(溆浦人),卻把苗有五大姓之說歪曲成“五姓真苗說”。他在《平苗議》中寫道: “統(tǒng)計三種苗,惟吳龍石麻廖五姓為真苗, 其歐陽、彭、洪等姓乃外民入贅,習其俗久遂成族類”。迎合封建統(tǒng)治者力圖肢解苗族的意向,嚴氏這種主觀臆斷的謬論,經多渠道以訛傳訛,大有弄假成真之勢。 其實,苗族自己就有削、沒、邊、管、卡、來、刊(苗語xot \ miel \bianb \ghueas \kad \ lel \kheat) 七大姓,從下面對他們的簡要介紹中,就可以知道“五姓真苗說”純屬無稽之談,也會從中明白北京香山的苗族為何姓薩。 代削(代為冠詞,下同)有代壟、代削兩支,代壟下面還有壟怪、壟青兩個支系,他們使用的漢姓主要是吳、伍、洪、滕、劉、賀、譚等。因在歷史上的每次大遷徙都是代削打頭陣,也是它創(chuàng)導了苗族的宗教儀式,于是將它列為七姓之首, 俗稱“頭苗”。 代沒就是通常講的大龍,它有 16 個支系,分三個層次。盡管它的人數最多,但基本上只使用漢姓龍,個別的使用漢姓余。代沒在民族生存的斗爭中貢獻卓著,所以位列第二。 代邊俗稱小龍,它原本是代沒中的—個邊遠支系,在歷史上為了解決婚配問題而又不打破同族不婚的規(guī)矩,才獨立出來自成一姓。它有代怪、代希兩個支系,使用的漢姓主要是隆、唐、梁、覃、李等。因它與代沒有親緣關系,于是排位第三。 代管有西嘎、代飄、代沙三個支系,它使用的漢姓主要 有石、廖、秧、施、時、彭等。 代沙屬于邊遠支系,為了表示自己與本體支系的區(qū)別,他們的火床(即有火塘的主房)設在與其他支系相反的位置,此點特征與代削相同。 按傳統(tǒng)習俗,苗族各個姓氏都在衣食住行方面自有特色。北京香山的苗族,有的是屬代沙支系的,所以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使用了諧音字薩作漢姓。 代卡后于其他姓氏從平曠之地遷入山區(qū),所以得到的居住地條件差,后來不得不到熟苗區(qū)和漢區(qū)打工謀生,登記戶口時有的是用東家的漢姓,這樣他們使用的漢姓最多,主要有麻、歐、章、張、符、胡、向、田、王、梁、施、陳等。 代來有代赫、代合兩個支系,使用的漢姓主要有田、彭、 白、何、滕等。 代刊使用的漢姓主要有楊、秧、林、施等。 除了上面提到的漢姓外,苗族使用的漢姓還有傅、孫、黃、侯、尤、吉、姚、郭、單、卜、左、鄭、朱、曾、邱、尹、龔、謝、皮、呂、肖、趙、羅、武、薛等,總計近百個。 苗族可以隨意更換漢姓,但絕不敢改變苗姓,因為按他們的宗教意識,改變苗姓就得不到祖靈的保佑,必然招致厄運。 在古代,苗族除了酋長、寨長等要跟官府打交道的頭人, 以及跟漢人有貿易往來的商家富戶因交往需要才使用漢姓, 尋常的人在未被官府籍其戶口時未有漢姓。 后來既使有了漢姓,可在他們自己的生活圈子里,依舊只是使用苗姓。譬如北京香山薩姓苗族的先祖,當他們生息在永綏廳(今花垣縣) 黃瓜寨一帶的時候,必定自稱“妹奴沙”或某某沙,還不至于在同胞中自稱石某某。 嘉慶元年(1796)年7月18日, 首席大學士和珅上了一道關于處置石三保等苗族起義首領的折子,此份請示最后說到要連坐石三保的家屬,并由其弟和琳(鎮(zhèn)苗官軍統(tǒng)帥)擒拿石三保的“余黨伙犯”解京。 這樣,就有一批僥幸活命的苗人被解押北京,他們被安置在香山為官軍養(yǎng)馬服役。后來在登記戶口時,屬于代沙支系的為了避諱讓他們痛苦難忘的石姓,就用苗姓的諧音字“薩”作漢姓。 完 對本期內容,你有什么想說的? 內容來源:吳曦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