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啟剛曾在微博曬出和郭晶晶帶著兒子到農(nóng)田體驗插秧的照片,并配文:
“現(xiàn)在的孩子們成長在幸福的時代,沒餓過肚子。挑食和浪費變成了習慣,他們更需要知道食物從哪里來,學會珍惜,學會知足?!?br> 照片引發(fā)網(wǎng)友熱議,很多人稱贊說:“讓我們學會了分辨貴族和土豪”、“正能量爆棚”、“身體力行,這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吃苦,可以說是每個父母的心愿。 曾經(jīng)聽過不少家長說: “我們家就一個孩子,6個人疼,疼都疼不過來,怎么舍得孩子吃苦?!?/p> 于是我們常??吹胶芏嗉议L: 自己節(jié)衣縮食,也要給孩子最好的物質(zhì)享受; 給孩子處理一切事務,舍不得孩子動手幫忙做事; 盡力滿足孩子的各種愿望,不忍心看到孩子難過、失望、受委屈······ 然而,哪里有不需要吃苦的人生呢?在孩子童年時代,哪怕父母可以給他無微不至的呵護,可總有一天,他需要獨自面對生活的風雨,處理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 沒吃過苦的孩子,很難擁有沉穩(wěn)、堅毅、耐性這些品質(zhì),通常缺乏獨立性、責任感;心理脆弱、難以承受挫折;自控力差、不能堅持。 家長過度的保護、呵護、替孩子解決各種麻煩,看似是對孩子好,其實是本末倒置,當孩子需要獨立面對真實的生活時,將無所適從、難以適應。 有遠見的父母,就應該舍得讓孩子吃一些苦,有吃苦的能力,才是真正對他未來人生負責。 吃苦不是目的本身,通過經(jīng)受一些“苦”,孩子的心智、思維方式、性格品質(zhì)會更加趨于成熟,這些內(nèi)在的品質(zhì)、特點又能進一步有助于他的人生發(fā)展。 現(xiàn)在的孩子,已經(jīng)不需要也沒必要吃從前一代人那種物質(zhì)匱乏的苦,但以下三種“苦”,家長要舍得讓孩子吃。 一、獨立、自理的“苦”
為什么要教孩子學做菜,蔡少芬在接受采訪時說: “做飯是最簡單的鍛煉。” “柴米油鹽也是一種成長和修行?!?/p> 在她日常的教育下,兩個女兒非常懂事乖巧,肯吃苦,適應性強。 在一檔親子節(jié)目中,為了完成任務,蔡少芬?guī)е畠鹤呱掀閸绲纳铰?,還要忍受蚊蟲的叮咬、悶熱潮濕的天氣,可是兩個女兒不抱怨不哭鬧,甚至還覺得開心。 在離開媽媽身邊獨立完成任務時,兩個女兒自己動手撿柴火,找山里的人家借食材,在烈日下來回搬水,還能高興地對著攝像的鏡頭做鬼臉。 而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父母舍不得孩子曬著、累著、碰著、傷著,不給孩子動手做事的機會。 孩子習慣了安逸、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要什么有什么的生活,等到環(huán)境不那么如人意的時候,就會難以忍受、感到憤怒和沮喪。 從小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多給孩子勞動、做家務的機會,孩子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可以獨立自理,那么不管在人生的什么時候,他都能好好地照顧自己。 在動手勞動的體驗中,孩子也會更懂得珍惜和感恩,在遇到困境時更加積極樂觀。 二、學習、自律的“苦” 教育圈中,“快樂教育”一度很流行,讓孩子釋放天性,自由、輕松、快樂地成長。 于是有些孩子想學的時候?qū)W學,不想學的時候就玩;報興趣班,三分鐘熱度,上幾天不愿意上了就直接放棄。 然而大多數(shù)在低要求、沒有壓力的“快樂教育”下長大的普通家庭的孩子,快樂是快樂了,卻也失去了在同齡孩子中的競爭力: 只喜歡輕松的娛樂活動,對需要長時間專注、思考學習活動沒有興趣、力不從心; 對于一些興趣愛好淺嘗輒止,難以堅持,遇到困難就想放棄。 吳奇隆有一次在節(jié)目上聊到童年,說自己小時候幾乎每天都在訓練。 “每天五點多起床訓練,放學之后接著訓練,晚上十點十一點才能回家。我有一個哥哥一個弟弟,他們考90分就會有獎勵,我考90分就會挨打?!?/p> 當時父母的嚴厲和心狠,如今再回憶起來時,吳奇隆卻直言: “很辛苦,但是這個階段吃的苦,都將成為未來生活很重要的基礎。讓我養(yǎng)成了不輕易放棄、自律、堅持努力的習慣。” 很多人長大后都很后悔,童年時沒有聽父母的話,掌握一項技能,如畫畫、跳舞、鋼琴等;也有一些人會埋怨父母,自己小時候不懂事,但他們?yōu)槭裁床槐浦约簣猿窒聛怼?/p> 任何學習、進步的過程必然是困難、辛苦的,需要經(jīng)歷一段枯燥、煎熬的過渡期,但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一個人的專注力得以提升、意志力得以磨煉、好習慣得以養(yǎng)成。 孩子年齡小,不懂得這些道理,家長不能指望他們自覺,一開始還是需要家長智慧的引導,陪伴他們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自我管理能力,沉下心堅持下來,深入在學習或興趣愛好中。 只有能夠經(jīng)受住這種學習、自律的苦,孩子的能力才會越來越強,內(nèi)在的品質(zhì)也得到磨煉,對他的未來影響深遠。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也不能違背孩子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強行逼迫,而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幫助他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興趣;在他想偷懶、想放棄時,想辦法陪伴他度過倦怠期、困難期。 三、受挫、失敗的“苦” 很多父母,見不得孩子受委屈、吃虧、難過,總想讓孩子一直處在舒適、滿足的狀態(tài)里。 玩游戲時,故意輸給孩子; 孩子和同學鬧矛盾了,家長去找孩子同學理論; 本來不應該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撒撒嬌、哭一哭,就忍不住滿足他······ 被呵護地特別好的孩子,沒有經(jīng)歷過什么挫折,沒有承擔過自己行為的后果,心理韌性會差很多,扛不住事,容易被挫折打倒,喜歡依賴別人,缺乏責任感。 孩子經(jīng)歷一些挫折、真實地體會過難過、失望、生氣、沮喪等情緒,才會真正地長大,認清生活的真相。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其實不缺挫折:想要的東西得不到、考試考砸、被朋友忽視、努力做一件事卻沒有成功······ 父母要做的不是刻意制造挫折,而是在孩子面對挫折和失敗時,正確引導他們。 不是幫他們解決麻煩,而是舍得讓孩子體驗那種受挫的感覺,幫助他們積極看待挫折、學會疏導自己的情緒,在挫折中振作起來,動腦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此外,鼓勵孩子多嘗試、探索,允許孩子犯錯,經(jīng)歷多了,孩子獲得的經(jīng)驗教訓也更多,內(nèi)心更加強大。 記得屠格涅夫說過一句話: “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愿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 早年讓孩子吃些苦,孩子得到鍛煉,長大后會對在生活中擁有更多的掌控感、選擇權(quán)、人生將更加自由。
|
|
來自: 新用戶11578457 > 《教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