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有廣狹二義。廣義的,不論年代,凡寫的潦草的字都算作為草書。狹義的,即作為一種特定的字體,形成于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大約從東晉時代開始,為了跟當時的新體草書相區(qū)別。把漢代的草書稱作章草。新體草書相對而言稱作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yōu)美。 從草書的發(fā)展來看:草書發(fā)展可分為早期草書、章草和今草三大階段。 早期草書是跟隸書平行的書體,一般稱為隸草,實際上夾雜了一些篆草的形體。 初期的草書,打破隸書方整規(guī)矩嚴謹,是一種草率的寫法。稱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書和漢隸相融的雅化草體,波挑鮮明,筆畫鉤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遍方,筆帶橫勢 。章草在漢魏之際最為盛行,后至元朝方復興,蛻變于明朝。 |
|
來自: 新用戶28175637 > 《書法文章》